白銀平川虎力全開強縣域依托特色文化打造美麗鄉村
平川,因其地處西北,冬長春短、降水稀少、風沙頻繁,原本籍籍無名。近年來,平川人民逆風而行,大力實施“強縣域”行動,依托特色文化打造美麗鄉村,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植,搶抓碳中和、碳達峰重大戰略機遇打造45萬畝國儲林基地……一個個項目的實施,讓這片“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土地華麗轉身,一展“多彩平川”容顏之美!
圖為平川區水泉鎮陡城村民宿一角 曾成鐸 攝
美麗鄉村鎖鄉愁
久居城市,繁忙的工作,喧鬧的環境,總促使人想要去山間田野邂逅詩與遠方,平川的美麗鄉村恰好契合了人們的心意。
“陡城一日,絲路千年”。平川區美麗鄉村陡城村的觀景臺似有魔力,會帶人穿越時空。踏上此觀景臺,便望見滔滔黃河奔流西去,看到秦時蒙恬筑鹯州古堡、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西征匈奴……
圖為游客在平川區水泉鎮陡城村游玩
陡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淀厚重,其因水而生,因軍事興,因商貿而繁榮,因文化而傳承,鹯陰城、柳州城,烽火臺其遺址猶存,見證著那段輝煌的歷史。
平川區將陡城文化活化,對其深厚的軍事文化和商貿文化進行旅游化的轉化,打造陡城一日,絲路千年的“古韻陡城”的黃河鄉村旅游品牌。
陡城景觀環境基于沙河、黃河、濕地、二十四泉打造了一條穿越在歷史時光里的水景帶;依托歷史典故和現今的遺跡,打造古堡軍事活動區,主要體現故事化的演繹,科技化的再現,游客到這里可以自行選擇角色、挑選兵器、坐騎,深度體驗古代軍事活動;以霍去病西征匈奴為故事背景,運用白楊林、百年棗林打造林中穿越,安營扎寨等軍事活動項目,游客參與其中,仿若時光倒流,穿越千年。同時,還建成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鋪-紡織鋪、醬油鋪、木匠鋪……種種變化讓這個昔日設施落后、產業結構單一的村莊,成為具有古韻古香的美麗鄉村。
陡城鄉村旅游的興起,極大地增加了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
圖為平川區水泉鎮陡城村民宿 劉大理 攝
村內一農家樂內,歡聲笑語不斷,綠樹鮮花散出一陣清涼與清香。農家樂主人沏茶上菜忙得不亦樂乎。
農家樂主人黃宏本在蘭州修車過生活,聽聞自己家鄉走上美麗鄉村建設的道路,他嗅到了商機,毅然離開蘭州回到家鄉辦起了農家樂。他建了一個57畝的魚塘,自學探索出水中養魚、池上養雞的養殖方式。他說:“我的魚塘年產魚40000斤,每斤能賣到12元,外加農家樂收入,一年下來比我在蘭州掙的多多了。”
如今的陡城村,道路寬闊筆直、河道兩旁風景如畫、沿途綠植環繞,已成為周邊市民的旅游打卡地。
特色產業強筋骨
農民要致富,產業振興是關鍵。
圖為平川區黃嶠鎮農特產品加工微產業園 曾成鐸 攝
在平川區黃嶠鎮神木頭農特產品微產業園內,村民們忙著將加工好的藜麥和蕎麥裝袋、打包、裝箱,這些包裝精致的特色產品,將通過村級電商銷售平臺發往全國各地,讓全國知道了“黃嶠造”。
平川區黃嶠鎮神木頭村是一個大面積的移民搬遷村,為了實現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穩的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的目標,黃嶠鎮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探索適合當地生長的農產品,創新發展模式,積極籌措資金,投資800萬元在移民安置點建設了農特產品微產業園,以“嶠之良品”為主打品牌,建成藜麥、蕎麥米、全麥面、蕎麥掛面、胡麻油加工等5條生產線。讓當地的特色農產品藜麥、蕎麥等小雜糧成為搬遷群眾又一主導產業。
同時,按照“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探索發展“訂單農業”,即合作社與農戶簽訂訂單,并全程提供技術、農機、收購服務。
圖為平川區黃嶠鎮農特產品微加工產業園藜麥加工生產線 曾成鐸 攝
甘肅神木頭農民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發展訂單農業,以保底價格收購藜麥,帶動189戶農戶種植藜麥5200余畝,預計每年收購加工藜麥156萬斤,年銷售總額達到1638萬元,純利潤390萬元,帶動種植農戶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神木頭村委會副主任郭世全說:“為解決移民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問題,我們積極引進推廣藜麥種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
圖為平川區種田鄉農特產品展銷區 吳文莉 攝
同鎮焦口村水源地水量充沛,水資源中富含鍶、偏硅酸等多種微量元素,黃嶠鎮利用這一有利自然資源優勢,采取“黨支部+村集體+公司”的模式,按照“同股同權、分擔投資、分享收益、共擔風險”的原則,由焦口村與甘肅中創博利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甘肅華勵工貿有限責任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合資實施白銀屈吳源飲品有限公司山泉水廠建設項目,精心打造“屈吳源山泉水”特色品牌。目前,該水廠已投入運營,預計年銷售收入在300萬元左右,不但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可提供長期就業崗位、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務工提供便利條件,從而達到農民增收、集體增效的雙贏目標。
生態振興鋪底色
綠樹蔥蘢的七月,隨便站到平川的哪一個山山峁峁,都會被漫山遍野蔥郁靚麗的綠色所折服,每一棵樹苗都在努力地生長。這在“有樹但不成林,有草卻還有沙”的平川,堪稱奇跡。
圖為平川區水泉鎮陡城村春日桃花 劉大理 攝
昔日的平川,黃土山包是標志,煤炭資源開采將近50年,是典型的采煤塌陷區。而今,這漫山遍野的新綠,是平川區今年的一次嶄新換裝,是一次綠色革命,這一切源于正在謀劃實施的45萬畝國家儲備林。
平川區立足實際,把造林綠化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城鄉融合發展、生態保護修復、人居環境改善等統籌結合,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建設“兩屏兩廊兩道多點”綠色生態體系,力爭將該區打造為白銀市“碳中和”和“國家儲備林”建設的“先行示范區”,計劃培育30年以上用材林面積25萬畝,10-15年見效的工業原料林5萬畝,5年內可見效的木本油料林10萬畝,3-5年短期見效的以蘋果樹為主的鮮果林5萬畝,建成文冠果木本油料種植基地20萬畝,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目前已完成各類苗木栽植10萬畝。
圖為平川區寶積鎮小川村萬畝食葵產業園基地 吳文莉 攝
該區在繪好生態圖、寫好“山水”大文章的同時,還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在這里進行實踐。平川區45萬畝儲備林工程建設將吸納農民特別是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務工8000余人,務工收入達到3.6億元,人均可增收4.5萬元,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豐厚的“生態紅利”“綠色福利”“產業效益”,為鄉村振興鋪就了生態底色。
平川區通過“農村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形成一條“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相互轉化,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素質”協同并進的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實現了“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美麗蝶變。(吳文莉)
(白銀日報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