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美食:饸饹面
饸饹面(市面上又稱合羅面)是一種中國北方晉冀魯豫陜五省的傳統特色面食之一,制作者先將饸饹床子架在鍋的正上方。將和好的蕎麥面、高粱面(現多用小麥面)放在饸饹床子(包含放面的漏孔)里,并坐在杠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面條狀)煮入鍋中。這種傳統獨特的飲食制作方式,不知從何時一直延續,成為中國西、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名吃。 折疊典故傳說 傳說之一 郟縣當地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商紂王聽聞蘇護之女蘇妲己
饸饹面(市面上又稱合羅面)是一種中國北方晉冀魯豫陜五省的傳統特色面食之一,制作者先將饸饹床子架在鍋的正上方。將和好的蕎麥面、高粱面(現多用小麥面)放在饸饹床子(包含放面的漏孔)里,并坐在杠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面條狀)煮入鍋中。這種傳統獨特的飲食制作方式,不知從何時一直延續,成為中國西、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名吃。
折疊典故傳說
傳說之一
郟縣當地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商紂王聽聞蘇護之女蘇妲己相貌奇美,下詔納其為妃,蘇妲己就由其兄嫂護送前往國都朝歌,途中路經獲嘉,下榻于當地驛館,妲己之嫂頗通玄術,夜觀天象知道會有妖魔不利于妲己,于是下廚用面粉佐以祛邪鎮災之物作了一碗面,親自給小姑妲己端過去,走到門口,已經晚了一步,正好看到受石磯之命來穢亂殷商的九尾狐貍精正在吸取妲己的元神,其嫂法力有限,眼睜睜的看著九尾狐貍幻化成妲己模樣,與妲己肉身合二為一,驚恐的說不出話。假妲己笑吟吟的問嫂嫂所端面食叫何名字,妲己之嫂見天命如此,痛心疾首,只是喃喃道"活啦,活啦……"于是演變為如今所稱的"饸饹"。
傳說之二
傳說西晉時期,在獲嘉縣劉伶被罷官,最后流落到獲嘉縣亢村,晚年時期開了一家飯館,劉伶依據歷史上四大美女之一商朝蘇護之女蘇妲己,在進京(朝歌)路過亢村驛被狐貍精害時吃的"活啦面條",作為自己小飯館的特色食譜之一,并將"饸饹的傳說"寫好懸掛在店門口,食客也由此日漸增多。劉妻也看出了門道,決心在此基礎之上再錦上添花。她遍訪名醫,引經據典,將攪饸饹的肉鹵中加入六六三十六味中草藥,不僅食饸饹能充饑,還能強身健體,甚至于還能預防多種疾病,成為眾口稱道的絕世佳肴。由此,"饸饹條"一時名噪太行南北,黃河上下,后來傳到全國各地,成為獲嘉的一種名吃。據說傳到我國的"朝鮮涼面"也還是起源于獲嘉的"饸饹條"。
傳說之三
據正統道教說法,廣成子是太上老君在黃帝時代的化身,十二金仙之首。《太上老君開天經》:"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廣成子。"《神仙傳》稱廣成子為軒轅時人,住在崆峒山(在今甘肅省平涼市)的石室之中,黃帝久聞他的大名,前來拜訪探尋治國養生之道。黃帝問道廣成子:"您在研究世間萬物之道方面已達到了頂峰,可否請您傳授我這方面的真諦呢?"當時廣成子傳授給黃帝《自然經》一卷。又邀請黃帝共同進食,廣成子寶劍一揮,砍碗口粗桃樹一顆,將樹干中間最平直的一節掏空留底,又用黃銅師刀鉆了很多小孔,孔如粗麻線大小。隨即將桃木擔在爐臺陶器上,放面團用木槌向下擠壓形成一根根條狀物,落入沸水鍋中煮熟。面團是采用崆峒山附近生長的野生蕎麥制成,蕎麥性甘味涼,遠古時期的人們,還沒有發明面條,僅僅將谷物粉末加水和成的面團統稱為"餅"。于是廣成子制作的這碗蕎麥"餅"就成為了華夏大地最早的面條。涇川回中山的西王母也經常食用,因此建議黃帝常食,以"調和五行、活筋通絡",對延年益壽大有裨益,黃帝對其獨特的風味贊不絕口,對廣成子的諫言一字一句牢記在心,只覺心明眼亮,豁然開朗,稱頌說:"金仙隴中授蕎以活絡,姬得治身之道,仙師真乃帝之恩師!"再拜而退。黃帝回宮后,依廣成子所教之道,靜修養身。將所學之道總結歸納為一部醫術--《內經》。并讓御廚文革在宮中模仿廣成子的方法經常制作蕎面饸饹食用,造字大臣倉頡還將"活絡"二字造為"饸饹"。相傳黃帝于120歲時乘龍升天。廣成子為十二金仙之首,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因此在隴東的民間傳說中,也有了"金仙駕鶴游隴東,軒轅得道乘龍去"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