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港文化遺產(chǎn)連載】之三十八天后宮遺址
天后宮:從貴港出發(fā)去看海
前幾年,即北部灣經(jīng)濟區(qū)被上升國家級區(qū)域時,除南北欽防四城理所當然地成為這個經(jīng)濟區(qū)域的主體外,其他毗鄰地市也都想擠進這一新晉國家級經(jīng)濟區(qū)俱樂部想來撈取些國家級優(yōu)惠政策,最后形成了“4+2”區(qū)域,4即南北欽防,2即崇左、玉林二地,為4的“左右兩翼”,這樣整個廣西區(qū)劃版圖的南部都被涵蓋進來,而貴港則連側(cè)翼也擠不進來。北部灣代表的海洋,在前幾年往南奔向海洋的沖刺過程中,貴港似是落敗,讓人感覺貴港似與波濤洶涌的海洋無緣。
北部灣經(jīng)濟區(qū)擦肩而過后不久,貴港理所當然地名正言順的成為西江經(jīng)濟帶的重要城市,也算是擠進了“國家級”區(qū)域(2009年國務院將廣西分成北部灣經(jīng)濟區(qū)、西江經(jīng)濟帶、桂西資源富集區(qū)三個區(qū)域)。位列西江經(jīng)濟帶,讓貴港似乎回歸到了原先的起點-向東。但事實上,歷史上貴港的擴張或者說融合,從來都不是純碎的或者說偏重于某一單個方向,貴港除了東西奔騰的郁江這條古代郁水干流大江外,還匯集了多個方向:
往西,連接茶馬古道的這條國際貿(mào)易商路自古滇國時代起即通過紅水河、左右江自西往東滲透,如今殘留的時代印記即是貴港出土的銅鼓,大多是明顯的石寨山型(云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出土的為典型代表),亦即滇國風格;
往北,眾所周知了,連接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湘桂運河至秦代起使得北方中原文化,以及濃郁的南方楚國文化隨著漓水-郁水揮師南下,所向披靡;
往東,就更不用提了,這是許多桂東南區(qū)域民眾所津津樂道的“廣府文化圈",明清兩代是粵商西進的鼎盛期,也是現(xiàn)如今貴港民眾祖譜上最開頭的那句“祖上自廣東珠璣巷遷播……落籍貴縣……開枝散葉”;
往南,卻是許多人會忽略的,往南,是貴港除沿郁水東通大海之外的另外一條奔向海洋的坦道:源于浦北縣的武思江從六萬大山余脈葵山起源自南往北在貴港思杯注入郁江,為貴港市轄區(qū)境內(nèi)郁江徑流量最大、長度排名第二的支流(長度排名第一的支流是鯉魚江,但如果不分行政區(qū)劃,武思江自源頭起至注入郁江的長度遠超過鯉魚江),1958年修筑武思江水庫后,武思江已不能通舟輯,結(jié)束了武思江自古上溯源頭可通帆船的歷史。從郁江溯武思江而上,穿越六萬大山峪口,從貴港木梓天王山陸路到合浦,或者沿合浦水(今名南流江)而下,通向的是即廣西那一片海-北部灣。往南的這條郁水-武思江-合浦水出海通道歷史上的漢代伏波將軍馬授走過,縱橫海陸絲綢之路的國際商旅團隊更走過,貴港與合浦兩地遺存的伏波廟,以及兩地漢墓中出土的域外泊來品如瑪瑙、琉璃、水晶、琥珀等,還有貴港出土的胡人陶俑等文物,都折射出那一段商旅匯集的海外貿(mào)易歷史。六萬大山,是郁江水系與獨流入海的南流江水系兩大水系的分水嶺,這道橫亙于貴港南部的分水嶺,留下許多峪口陸路通道,輾轉(zhuǎn)一直往南的水路(從郁江支流武思江溯江南下,順合浦水南下)到達古代海上絲路始發(fā)港之一的合浦,這是貴港出海最近的一條道路。蒼海桑田,這條出省界間通大海的海路早已式微,遺存下來的僅有在博物館里靜置的泊來品默默講述那一段塵事。這些歷史往昔塵事,是以源自貴港本土的主體西甌文化,融合交匯了西部滇的青銅文化、北方的楚文化及中原文化、東面的南越文化廣府文化,以及被人談忘的來自南端海洋文化的濤聲。
在先秦時代,貴港有“十萬西甌聚嘯南江最上游”,這個遠古時代的代表性遺留物即是那艘在廣西自治區(qū)博物館位列鎮(zhèn)館文物之列的獨木舟,即出土于市區(qū)南江村。
在秦漢時代,嶺南初開三郡,合浦(合浦郡治)-貴港(郁林郡治)-廣州(南海郡治),三地均出土了同時期大量漢墓群,都有絲綢、陶瓷以及瑪瑙、琉璃、水晶、琥珀等這類歐非地區(qū)的泊來品,展現(xiàn)了中西方海外貿(mào)易的繁盛,而貴港位居合浦郡、南海郡之中,互為倚角:貴港東通郁水與南海郡相連,南溯武思江,通過木梓峪口陸陸路與合浦郡水陸相通。值得一提的是,貴港漢墓群與合浦漢墓群都出土了“金餅”這一當時國際貿(mào)易直接支付的硬通貨,可以斷定合浦港這一漢唐海上絲路通往中國內(nèi)地的北上通道必經(jīng)貴港,貴港作為海陸絲路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往北最近北限起碼為長沙,長沙馬王堆漢墓與貴港羅泊灣漢墓除了出土絲綢外,還都出土了“象齒”這種典型的東西方貿(mào)易交往的標志性商品,以至有學者判斷,貴港乃合浦港往北通往中國內(nèi)陸腹地的必經(jīng)之地。
媽祖,又稱天后,乃海上保護神,源起福建莆田,自宋元起為閩臺、廣東沿海民眾所信奉,后于明代被明廷官方敕封為“慈仁普濟護國安民明著天妃”。天后宮、媽祖廟是海上絲路的重要標志性建筑,也是南方海洋文化必不可缺少的元素。西江沿岸諸城多為供奉河神龍母,但天后宮、媽祖廟卻相對較少。貴港市區(qū)在歷史上曾有二處天后宮,據(jù)民國縣志記載,一處為祖天后宮,位于“縣城西門外江濱,清同治間重建,有陳錫鈞重建祖天后宮碑,民國十七年改建兵房”。另一處為天后宮,位于“縣城東門外江濱,清同清六年重建,今為禁煙檢查所”。光緒縣志有記載,邑紳陳錫鈞《建祖天后宮碑略》有云:“吾邑祖天后宮建于城外西隅,由來舊矣,創(chuàng)自有明萬歷年間姜貳尹所建……”據(jù)此,貴港位于西門外江邊的祖天后宮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年 - 1620年),后于清同治年間重建,民國十七年(1928年)被改建為兵營,延綿超過三百年時間,另一位于東門外江邊的天后宮,也同于清同治年間重建,也同于民國時被改作他用。現(xiàn)如今,按照清民兩縣志中的記載和描寫,均已無法找到這二處天后宮的遺址,更無論殘墻斷垣了。所幸的是清民兩縣志為貴港留下了天后宮的確切記載,這二本地方志的記錄讓今天的貴港人知道,貴港民眾除了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外,以及供奉河神龍母、三界公等諸仙外,還有信奉媽祖天后這位東南沿海的海上保護神,這種信仰背后的群體是代表走在時代前列的這個群體: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弄潮兒,也正是始于元明盛于清民的“下南洋”潮流,讓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地區(qū),形成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廟天后宮”。
十年前,賓陽人馬加爵君說,“到貴港去看海”。許多人對此饑笑甚多,E言覺得其實也沒錯,“到貴港去看海”可意解為“從貴港出發(fā)去看海”,
2011年主訊期時的郁江,貴港城東震塘段。
同上
2012年枯水期時的郁江南岸。高樓處即為貴港城內(nèi)風水絕佳地-原縣衙縣署地。此處也是臨近東門,如今的東門外江濱除了大東碼頭,早已無覓天后宮遺跡。
位于西門外江濱的西門橋小渠,流經(jīng)的小石拱建造年代無考。位于縣城西門外江濱的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祖天后宮更是無跡可覓。
【楊旭樂文/圖】
原文地址:貴港文化遺產(chǎn)之三十八 天后宮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