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有戲】“探秘石嘴山”平羅玉皇閣
探秘石嘴山
歲月的長河,淹沒不了悠久的歷史;流逝的時光,沖不走燦爛的文明。撩去歷史的煙云,不難發現,漫長的歷史、厚重的文化,除了蘊藏并傳承于人的血脈精神而外,總會以一定數量的物質形式留存在其演進的土地上,譬如文物,譬如古跡。在石嘴山境內就有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文物古跡共15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館藏文物1811件/套,這些留有先民手澤、凝聚先人智慧、反映歷史風貌的古代遺存和精美文物,承載著歷史記憶,印刻著文明的痕跡,是實物考古、史實佐證、藝術審美、傳統教育的第一手資料,是古人饋贈給我們的一筆不可再生的物質財富,更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我們編錄此輯旨在通過講述文物故事,讓不會說話的文物“活起來”,讓人們從文物的“講述”中得到文明的滋養和洗禮,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和深邃。
探尋古建筑之美:一個城市沒有古建筑, 也就沒有了歷史沉淀,沒有了驚艷世人的美,沒有了心靈的棲居……綠樹紅墻、青磚黛瓦、煙雨樓臺、蘭亭水榭…古建筑給人的感官都是那么的如詩如畫,溫婉明媚,具有一種精巧的東方之美。玉皇閣是一種古代建筑群的名稱,在我國各個地區均有分布,平羅玉皇閣是寧夏目前保存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本期主題——平羅玉皇閣
平羅玉皇閣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距今已有580多年。占地面積3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400平方米,整組建筑氣勢恢宏,布局輕巧,結構嚴謹,對稱平衡,亭臺樓閣,工藝精細。高樓氣勢宏大,小閣玲瓏剔透,主體突出,陪襯有致,互為競相媲美,樓閣出檐深遠,檐角翹指蒼穹,似雄鷹展翅欲飛;所有樓閣盡為雕梁畫棟,刀筆冼練,功底深厚,是一座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古建筑。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明到清,平羅玉皇閣歷經地震、火災,重建、多次擴建形成了寧夏最大的道觀,內有城隍殿、三清殿、無量殿、玉皇殿等十六個殿宇樓閣,供奉著72尊職司不同,形態各異的道家仙宗。由南向北漸次升高,層次分明,錯落有致,一山門樓、二八仙殿、三玉皇閣、四三母殿,一進臺級高過一進臺級逐級而上,最高建筑三母殿距地面約26米。雖然經過不同朝代、不同時期、不同工匠、不同建筑工藝,但風格卻高度統一,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氣勢雄偉,是平地建筑之奇觀。


傳說明永樂年間這里就建有一座古廟——白龍廟,是當地百姓為祈雨而建。但這里筑城屯兵五百余年,發生戰事數十場,生靈涂炭,為免受戰亂貧瘠之苦,百姓在原白龍廟的基址上,化緣建閣,意引各路佛仙坐鎮塞上,保民平安,改稱“玉皇閣”。民國28年,政府出巨資維修擴建,形成一座以九脊歇山頂的兩層樓閣建筑為中心的木結構建筑群。


登臨高閣憑欄遠眺,上扶白云,下履輕風,它的美給予我們靈魂的享受,讓人驚艷、治愈又著迷…


來源:石嘴山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