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固原史氏家族墓地
粟特人信仰祆教,四、五世紀以來,粟特人通過絲綢之路不斷來到中國,從而促進了祆教在中國的傳播。結合國內粟特人考古資料探討入華粟特人與祆教的相關問題,可以看出,粟特人信仰的祆教,隨著粟特人來華,得到傳播。祆教在數百年的傳播過程中有所變化,并對中原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寧夏固原史氏家族墓地南郊隋唐墓地發掘出土的中亞粟特人史姓墓志主要為1982年至1995年發掘,這個墓群發掘墓葬九座,其中隋墓一座,其余全為唐墓。其中七座墓葬出土了墓志銘,主要為《隋正議大夫右領軍驃騎將軍史射勿墓志》《唐故左親衛史道洛墓志》《唐司馭寺右十七監察鐵棒墓志》等。
固原博物館副研究員考證認為,固原史家墓地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唐代粟特人墓地。據墓志記載,“史姓”是魏晉以來由烏茲別克內赫里夏勃茲地區東遷后定居原州的,我國史籍中稱之為“昭武九姓”中的史姓。史姓墓地對研究當時落籍固原的史姓家族及粟特人東遷后的許多歷史問題提供了實物資料,且填補了固原地方志中沒有中亞粟特人史系家族生活狀況的相關記載。
據介紹,“昭武九姓”人,主要是活動于中亞地區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索格底亞那的粟特人,有康國、米國、何國、史國、曹國、石國、安國、火尋、戊地等九國。其祖先康王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被匈奴所破,向西過蔥嶺到兩河流域,子孫繁茂,封王九國,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本。
粟特人以擅長經商而聞名。自北朝初期以來,通過漫長的“絲綢之路”,他們來往于中亞與中國之間,操縱著國際貿易活動,對中西文化的交流、溝通,起過重要的作用。
中亞粟特人,是歷史上定居于固原的民族之一,固原出土發掘的地下文物已回答了這個問題。1982-1987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固原縣南郊相繼發掘隋唐時期墓葬9座,其中隋墓1座,唐墓8座。有6座為中亞史姓家族墓,即徒居固原的"昭武九姓"中的史國人氏。由此可見隋唐時期固原的民族成分以及原州與西域密切往來的關系。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開放的時期之一,其標志就是中西民族文化的大融匯。當時,活動于中亞地區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粟特人,以善于經商而聞名于世。自北朝以來,他們就通過"絲綢之路往來于中亞和中國之間。中國的史籍中將他們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國、米國、何國、史國、曹國、石國、安國、火尋、戊國等九國,徒居于唐代原州者,正是九國中的"史國"。
史姓家族墓葬,坐北朝南,墓地之間距離數百米不等,從東向西呈一字形排列,依次為史索巖墓、史鐵棒墓、史河耽墓、史道洛墓、史射勿墓、史道德墓。研究者認為:史射勿與史河耽、史道洛、史鐵棒之間是子孫關系;而史索巖和史道德之間是叔侄關系。史河耽墓為磚石墓,規模大,還有石門和石棺床;史索巖墓有石門。依據史料,墓地有石棺床和石門者,墓主皆為三品以上的貴族或官吏。
辛延年《羽林郎》
昔有霍家姝,姓馮名子都。依倚將軍勢,調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頭上藍田玉,耳后大秦珠。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余。不意金吾子,娉婷過我廬。銀鞍何煜~,翠蓋空踟躕。就我求清酒,絲繩提玉壺。就我求珍肴,金盤膾鯉魚。貽我青銅鏡,結我紅羅裾。不惜紅羅裂,何論輕賤軀!男兒愛後婦,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貴賤不相逾。多謝金吾子,私愛徒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