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母親河”涅般重生
稻花香美麗秋色入畫來
龍河霞光
碧水青山的龍河流域
清漂工作人員打撈江面垃圾
三合街道開展龍河網格員培訓
龍河是長江上游右岸一級支流,發源于武陵山區。龍河九曲連環,穿山過峽,一路奔騰,最后經豐都縣城投入長江懷抱。龍河在豐都縣境內長62.5公里,流經8個鄉鎮(街道),被稱為豐都的“母親河”。
龍河(豐都段)流域人口、場鎮多,隨著工礦企業、車流物流的增多,畜禽養殖量的增大,生態環境受到一定影響。
近幾年來,豐都積極探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如椽巨筆作出為龍河全面體檢、診治疾病、恢復健康、打造“樣板”,以此示范帶動整體推進全縣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
去除病灶 “母親河”痊愈
讓龍河恢復健康,首要的是去除病灶。于是,一場持續的“污染源防治”攻堅戰轟轟烈烈打響。
豐都集中開展河庫亂建、亂占、亂養等問題專項整治。對歷史上占用河道的雪玉樓、花園水泥廠,以及河道中違法建設的民房等影響龍河水流通暢的構建筑物,堅決予以拆除。自創建工作開展以來,累計拆除清理構建筑物共39棟7.5萬平方米、殘垣斷壁1.5萬平方米,清理庫岸42.5公里。拆除網箱22戶1.4萬平方米,禁養區和限養區內69家共計1萬頭生豬當量畜禽養殖場全部關閉,28家涉河工礦企業整體關閉搬遷,整治小水電站27座。同時,將龍河(豐都段)全流域劃為禁采區,杜絕非法采砂取石。
全面呵護 “母親河”常康
為了讓康復的肌體永遠健康,防止舊病復發、新病上身,豐都建立了科學的管護機制,讓龍河時時有人管、有人護,時時有人體檢、有人治療。
一場全面的“體檢”,拉開了豐都保護“母親河”永久健康的序幕。豐都以開展河流健康評價為契機,作出對河流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的科學決策。
豐都率先實施水質、水量、河岸帶、水生生物、公眾參與等方面的調查與補充監測,依托實地調查與歷史數據,對盆、水、生物、社會服務功能等準層進行賦分評價,系統診斷、全面掌握河流水資源保護、水質變化、岸線利用、生物多樣性保持等情況,查找出影響龍河自然生態格局的關鍵薄弱環節。重點針對得分較低的龍河流量問題,綜合采取科學措施。
此外,豐都還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實行河流管護常態長效化。推動水質監測站、水位站、視頻監控點建設,整合山洪災害、中小河流水雨情等系統數據,并利用無人機、衛星遙感等手段開展全方位立體巡河和信息采集,實現龍河干流實時監管,充實形成“智慧河長”系統,確保問題及時發現、高效處置,有效提升河湖空間管控能力。
穿衣打扮 “母親河”變美
為了讓龍河固本培元,變得健壯、重獲生機,豐都大力實施龍河生態恢復工程。
豐都以探索實踐退耕還濕政策為突破口,解決農戶承包經營地占用河道問題。
豐都搭建起跨界聯動治理的新平臺。以落實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為重點,壓實跨界河流聯防聯治責任。推行全流域共建示范河,流域內石柱縣、豐都縣形成“聯席會議制度+信息共享、聯合巡河、聯合執法、應急處置協同、區域生態補償”的“1+5”共治機制,搭建跨界河流共管共治工作平臺。
豐都還建設了水美景觀帶,扮靚河岸景致,開展沿河河岸、環湖綠道防護林建設,新栽植喬木2.8萬株,撒草籽面積約18.7萬平方米,形成30公里綠化帶、10.08公里濱河綠道,河岸綠化景觀品質明顯提升。
同時,拓展動植物棲息帶,提高生物多樣性。將龍河國家級濕地公園高品質規劃建設為城市郊野公園,推進龍河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完成保家樓至魚泉子水生態修復工程。實施野生動物生態保護、鳥類繁育、紅嘴鷗保護等珍稀動植物保護工程,改造大河壩、甘壩子、魚沱壩等地小微濕地,流域內植被、魚類、鳥類分別達到930種、153種和124種。野生獼猴、鴛鴦等國家級保護動物,時隔20年在龍河重現。
生態改觀 “母親河”變富
創建工作開展以來,豐都人夜以繼日,克難攻堅,一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生態畫卷,在龍河沿岸徐徐展開……
2020年11月22日,喜訊傳來,龍河(豐都段)全國示范河湖建設高分通過水利部驗收,成為重慶市首條成功創建全國示范河湖的河流。
三建鄉曾是市級深度貧困鄉鎮之一,龍河生態的改觀,成為它脫貧攻堅的重要動力。三建鄉負責人說,近幾年來,龍河生態的修復,也給三建鄉居民帶來了增收致富的機遇。不少在外地打工的人選擇了回鄉打工或者創業,留守當地的農民很多也依托景點和農家樂做起了服務業。
三建鄉的嬗變,在龍河(豐都段)沿岸許多鄉鎮都在發生。龍河的涅槃重生,讓豐都形成了城鄉統籌發展、人水和諧的新格局。
保護“母親河”,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豐都正在整體推進全縣生態文明建設的路上勇毅前行!
豐都縣融媒體記者 張建華 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