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蘭州,蘭州
原標題:行走丨蘭州,蘭州
蘭州,最初的記憶是家有親戚在鐵路工作,值乘“青島至蘭州”車,由于其長年累月“跑蘭州”,那些年“跑蘭州”便成為我們大家庭的“主題語”和“關鍵詞”,諸如:
“下周二,我正當班,跑蘭州。
“這周:不行,星期二我正好跑蘭州。
“月底之前,我從蘭州回來一定過去……
“我算一算日子,只要不跑蘭州就可以去。
“……”
有一陣子,我甚至于想走親戚門子,隨著他跑一下蘭州,但終未成行。蘭州,蘭州卻一直在我心目中揮之不去……
再后來,我喜歡上了收集報紙,蘭州的報紙經常進入案頭并納入心中,甘肅的報紙,確切地說是省會蘭州產的報紙,無論是一早一晚的《蘭州晨報》與《蘭州晚報》,都很寬容地容納了我的文字,甚至于《甘肅工人報》也很照顧我的文字,而我因為喜歡報紙的緣故,甘肅的報紙也先后收藏了幾百種,僅以“蘭州”開頭的報名就有十幾種,蘭州的報紙,在我的“中國藏報館”仿佛蘭州報群于報海中泛舟,揚起西部令人向未來的無限魅力……
記得1989年10月21日和1995年3月8日,我便在蘭州出產的晚報上,讓我的文字先我一步到蘭州而上了蘭州城的《蘭州晚報》和《青年晚報》。
拔腳去蘭州之前,竟讓文字領先了一步。而親臨蘭州,還是在2021年的“敦煌之行”,沒有坐“青島至蘭州”的火車,卻登上了由青島直飛蘭州的客機。到了蘭州機場,又飛敦煌,再由敦煌一路“車行至蘭州”——
9月17日下午5時59分由武威進入蘭州北。地區差立馬顯示出來了,首先是大都市堵車現狀,車速幾近龜行。趁此車速,打開車窗,我便沿途象征性址拍了省會蘭州。晚上6時40分抵達酒店吃晚飯,8時多入住賓館。
蘭州與青島時差大概有一個多小時,9月18日早晨6時30分出賓館逛蘭州大街,天幕還沒完全打開,此時間段,青島或許5時天空已完全放亮。
賓館手機接上wifi信號源,腦補蘭州資料:蘭州簡稱“蘭”,別名金城,甘肅省省會,是中國西北地區第二大城市、重要的工業基地、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
“金城”為蘭州別稱,如青島的別名叫“琴島”。
蘭州,是一座歷史文化沉淀了幾千年的古城,奔騰不息的黃河穿城而過,有一座世界聞名的鐵橋,這就是“天下黃河第一鐵橋”,而懸掛于鐵橋的牌匾為“中山橋”是時任甘肅省主席劉郁芬手書。
據史料載:蘭州黃河鐵橋自光緒32年9月11日正式簽訂合同,到宣統元年6月11日告竣,同年8月19日正式通車。這座由美國人設計,德國人承建,蘭州人參與建設的“天下黃河第一橋”歷時三載。
這座百年老橋與蘭州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見證著黃河和金城蘭州的歷史發展。
當我腳踏實地蘭州并站在蘭州的城市街面獨步行走之時,當我步行在橫跨滾滾黃河水的百年“中山橋”,面對熙熙攘攘的人流,我仿佛已經跨越了時空,由腳下的蘭州百年鐵橋不由自主地“對接”上了青島沿海百年棧橋——
蘭州,一座橫跨滾滾黃河流域的百年鐵橋;青島,一座延伸至碧海藍天中的百年棧橋。雖各居一方,卻都不約而同守護著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百年歷史和向未來的一種人文精神。
盡管我在蘭州的時間很短,短到與青島相比可謂是高強度地濃縮,我還是從容不迫地在蘭州滾滾黃河之上的百年鐵撟上來回了N次,左側與右側:面對滾滾而來的黃河之水又面對滾滾而去的黃河之水;上山,下山,入河堤壩,走過橋頭兩端的過街天橋;從不同的角度看百年鐵橋,又極有耐心地在橋頭兩端與橋頭堡兩側的鐵橋實物與文字訴說中深入了解眼前生機勃勃的鐵橋,回想著它曾經的滄桑與古今。
百年以來,鐵橋以雄健的身姿橫亙在黃河之上,不僅僅記錄著蘭州的歷史和滄桑巨變,更已成為蘭州人的情感寄托和精神故土家園,還是百里黃河風情線上靚麗的人文景觀和城市名片。
蘭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蘭州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水資源豐富,貫穿市域的黃河及其支流湟水,境內已探明各類礦床、礦點156處35個礦種,著名景點有黃河風情線、中山橋、五泉山公園等。
在2021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蘭州獲評為二線城市。
蘭州區域,城關區,安寧區,西固區,嘉峪關,金昌,白銀市(銅城),武威,天水……甘肅版圖南北最短距離以騎自行車抵達,而東西則綿延漫長,也許動車還在路上。
甘肅有六大板塊,第一大板塊,隴中黃土高原,河西走廊;第二大板塊,隴南山地,靠近四川,青山綠水,有大熊貓的棲息地;第三大板塊,甘南臧區,接壤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四大板塊,河西走廊。這次甘肅行,我們相當于走遍了河西走廊;第五大板塊,祁連山地,祁連山大大小小冰川很震撼,終年積雪;第六大板塊,北山山地,山地荒廢著,出了敦煌就是茫茫戈壁灘。
過了祁連山,過了遂道就結束了河西走廊版圖,省會城市蘭州,民間喻交通現狀為“堵城”。
9月18日上午,值“九一八”,蘭州城內警報聲聲長鳴,其實,盡管細雨蒙蒙中,我已等不及團隊的11點出發,先行獨自參觀了離賓館不遠處的中山橋,它位于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
與中山橋相距不遠是“蘭州黃河風情線大景區”。其中“蘭州黃河母親雕塑”十分顯眼,它是由甘肅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創作,系一長6米,寬2.2米,高2.6米的花崗巖圓雕,總重40余噸。構圖由“母親”和一“男嬰”組成,母親秀發飄拂,神態慈祥,身軀頎長勻稱,曲線優美,微微含笑,抬頭微曲右臂,仰臥于波濤之上,右側依偎著一裸身男嬰,頭微左顧,舉首憨笑,顯得頑皮可愛。雕塑構圖洗練,寓意深刻,象征著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紋和魚紋圖案,源自甘肅古老彩陶的原始圖案,反映了甘肅悠遠的歷史文化。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有各地的風土人情。透過蘭州中山橋,回首青島棧橋,更加深解了“一座橋一座城”的內涵。
百年青島,正當風華正茂的城市,僅對比青島與蘭州的機場,蘭州機場就顯得步入老年,而今日青島剛剛再見了城陽舊機場,又迎來了膠東新機場,城市活力四射。
中午,我們就在“蘭州黃河風情線大景區”的一家蘭州牛肉面館吃完了我們“甘肅六日游”最后一頓飯。
民以食為天,于是蘭州,其實最初的印象是“蘭州拉面”。蘭州,讓我腳踏實地目睹了“一條河”,了解了“一座橋”,繼又在蘭州的腹地吃了“一碗面”。
在蘭州黃河的“母親雕像”旁邊的一家餐廳,正宗地域的“蘭州拉面”,竟然是很有儀式感:果然與異地他鄉的“蘭州拉面“不一樣,一是場地不一樣,食客需乘電梯而上,步入擬飽食“蘭州拉面”的大廳,面積如宴會廳,可見排排坐的食客,座無虛席,靜候過程中,服務人員推著滿載熱氣騰騰的蘭州拉面送餐車,按先來后到忙而有序地將一碗碗拉面端到食客桌面,一起配送的還有湯水與小咸菜,最后服務員不忘叮囑“拉面不夠,吃完可以免費添”,還未開吃,仿佛已被滿滿食欲誘惑,不敢“大囗朵義”,怕辜服了這一碗有情拉面,我先品嘗了一口湯汁,然后輕輕挑撥起浸潤著鮮汁的拉面,便將嘴唇迎了上去……
蘭州,蘭州,由欲望之中,我終于走近了你,也果斷走進了你,更腳踏實地在乎了你——
蘭州,蘭州,腳踏實地中,我目睹了一條河,仰視了一座橋,品嘗了一碗面,透過這地理與物理和心理的“三足鼎立”我仿佛看到今日已構架起的蘭州金城。
王紀民,長期從事企業文字宣傳工作。八小時以外,致力于報紙的搜集與研究,藏報18000種。通過收集與研究報紙,已在《人民日報》等全國30余個省市自治區500余家報刊發表文章1000余篇200余萬字。著有《當代集報風采》《孟子故里紀事》《我的父親和母親》《收藏報紙的故事》等專著。作品與傳略被收入《中國當代散文大觀》《當代散文精選》《新視野經典文集》《中國百科專家人物傳集》《東方之子》《世界人物辭海》《中國收藏名家大典》等典籍辭書。
在本平臺發布的作品,同時在騰訊內容開放平臺【企鵝號】、【360圖書館】【喜馬拉雅】等主流平臺網頁版同步刊出。敬請作者前往關注并收閱!
關聯閱讀
行吟丨空
行走丨甘肅六日
行走丨守望中的期待
行走丨源遠流長的旅游文學
行走丨古詩重構之:桃花
行走丨新鮮床榻
旅途上的故事,請告訴我們;
有喜歡的文字,請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