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歷史
公元1227年
寧夏得名,始于西夏平定,元朝滅西夏后,改名“寧夏”,含有平定西夏、穩定西夏、西夏“安寧”之意。
靈武市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痕跡表明,遠在距今3萬年前后,寧夏境內就有了人類活動,他們創造了舊石器晚期的“水洞溝文化”。
解放后,在寧夏境內陸續發現了較多的“細石器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址。這些遺址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到三四千年前,寧夏南北的“居民”已由母系氏族社會進人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從事畜牧業和農業生產,并與中原地區有了密切的聯系。商、周時期,境內稱為胡(北狄)、羌(西戎),后又稱為鬼戎、獫狁(熏育、葷粥)的游牧部落活動。周宣王時,曾在“太原”(今固原一帶)調查戶口,表明當時不僅已有較多人口,而且有了行政管理體制。春秋戰國時期,固原南部屬秦,其余地區分別為義渠戎、朐衍戎等部族的聚居地。
公元前221年
秦兼并六國后,建立中央政權,寧夏屬北地郡。西晉末年,匈奴人赫連勃勃于407—431年建立地方政權,自號夏,以統萬城(今陜西靖邊縣境)為都城,寧夏屬其管轄范圍。唐朝分全國為十道,寧夏屬關內道。唐王朝在靈州(今靈武市西南)設大都督府和朔方節度使。安史之亂期間,唐肅宗于756年在靈武登基。
公元1038年
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國,國號大夏(因其位于宋王朝西面,故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國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抵大漠”,“方二萬余里”,形成了和宋、遼、金政權三足鼎立的局面。
元朝滅西夏后,設寧夏府路,開始遷入回回人。明朝設寧夏衛,大批回回以“屯戍人戶”的身份被安置在靈州、固原一帶。清朝建寧夏府。乾隆年間,銀川發生大地震,原址受損嚴重,乾隆帝撥下巨銀用于重建家園,在城郊建新城,稱新滿城。乾隆以后,“寧夏至平涼千余里,盡悉回莊”,成為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
民國初年
設朔方道,1929年改為寧夏省,轄除固原以外的現有市、縣及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和磴口縣。
1949年
9月23日,寧夏解放,仍沿用寧夏省原稱,轄區范圍與民國時相同。1954年,撤銷寧夏省,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和磴口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其余地區并入甘肅省。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轄原屬甘肅省的銀川專區、吳忠回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州及涇源、隆德2縣。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5個公社并入寧夏。1979年,這些地區又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近代寧夏1949年
9月寧夏解放,省制與縣名未有變更。1954年9月,寧夏省撤銷,將額濟納旗、阿拉善旗、磴口縣劃入內蒙古自治區,其余各市縣劃屬甘肅省,設置銀川專區、吳忠回族自治州、固原回族自治州。
1958年
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原銀川專區所屬銀川市、賀蘭縣、永寧縣、寧朔縣、平羅縣、惠農縣、陶樂縣,原吳忠回族自治州所屬吳忠市、金積縣、靈武縣、中衛縣、同心縣、鹽池縣,原固原回族自治州所屬西吉縣、海原縣、固原縣,平涼專區所屬隆德縣、涇源回族自治縣,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管轄。1969年7月至1979年7月,一度將內蒙古自治區所轄阿拉善左旗劃歸寧夏。1998年撤銷銀南地區設地級吳忠市,轄中衛縣、中寧縣、鹽池縣、同心縣和新設利通區(原縣級吳忠市),代管靈武市和青銅峽市。2002年撤銷固原地區設地級固原市,轄海原縣、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和新設原州區(原固原縣);撤銷銀川市城區、新城區、郊區,設立銀川市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將靈武市劃歸銀川市管轄;撤銷石嘴山市石炭井區,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大武口區。
2003年
寧夏進行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一次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全自治區的鄉鎮由314個合并為188個,撤銷了126個鄉鎮。
2004年
年初,根據國務院批準,寧夏回族自治區又進行了一次行政區劃大調整,撤銷中衛縣,設立地級中衛市;撤銷石嘴山市陶樂縣、惠農縣、石嘴山區,設立縣級石嘴山市惠農區。自治區現轄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5個地級市,青銅峽、靈武2個縣級市,賀蘭、永寧、平羅、中寧、鹽池、同心、海原、西吉、隆德、涇源、彭陽11個縣,大武口、惠農、興慶、金鳳、西夏、利通、原州和紅寺堡開發區等9個縣級區。
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分全國為36郡,今寧夏屬北地郡,境內有烏氏縣、朝那縣、昫衍縣和富平縣。
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由北地郡分置安定郡后,兩郡大部屬涼州刺史部,一部屬朔方刺史部。北地郡領昫衍縣、富平縣、靈洲縣、靈武縣、廉縣和參卛縣;安定郡轄高平縣、烏氏縣、朝那縣、三水縣、眗卷縣等。
秦朝統一全國,派大軍30萬驅匈奴于“河南地”外,“發謫徙戍” ,遣發大批士卒和罪囚進入寧夏北部,戍邊墾殖。秦末,楚漢相爭,匈奴返回。西漢武帝即位后,國力殷實,三次出兵北伐匈奴,收復“河南地”,匈奴四五萬人內附,被安置于北地、安定等緣邊郡縣并設屬國都尉進行管理。漢武帝又“徙貧民于關以西,及充朔方南新秦中,七十余萬口,衣食皆仰給縣官”。東漢后期,社會動蕩,客觀上為北方民族內徙提供了條件。
隋唐時期隋代,地方行政設郡縣二級。今寧夏分屬平涼郡、靈武郡、鹽川郡和安定郡。平涼郡轄今同心以南及固原地區,領平高、百泉2縣;靈武郡轄今吳忠地區,領回樂、弘靜、懷遠、靈武、鳴沙、豐安6縣;鹽川郡轄今寧夏東部部分地區;安定郡轄今固原地區的少部分地區。
唐代,實行道、府、州、縣地方行政建置。今寧夏屬關內道之原州、靈州、鹽州、會州4州。原州轄平高、百泉、義豐、蕭關4縣;靈州轄回樂、懷遠、鳴沙、保靜、靈武、溫池6縣。今鹽池縣大部分地區屬鹽州五原縣、白池縣,今涇源、海原部分地區屬會州。唐代在今同心縣置安樂州,后改為威州;在今平羅縣置警州。
唐代前期,寧夏成為眾多民族的聚居地區。突厥頡利可汗部屬10萬多人歸附,被安置在幽州至靈州一線。貞觀二十年(646年),“九姓鐵勒”部回紇、拔野古、同羅、仆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必、跌結、渾、斛薛11部各遣使朝貢,要求“歸命天子,乞置漢官”。唐太宗詔令各部遣使至靈州相會,各部所遣使人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唐朝置6府7州安置這些游牧民族。其中皋蘭州、雞田州、雞鹿州、燕然都督府即在靈州境內。唐太宗抱病赴靈州盛會,會見游牧民族諸部首領,“雪恥酬百王,除兇報千古”,被傳為民族關系史上的千古佳話。咸亨三年(672年),唐朝將鮮卑吐谷渾部遷至靈州東南90公里處另置長樂州安置。永泰元年(765年),唐大將郭子儀將靈州一部分吐谷渾部徙至鹽州等地居住。從長壽元年(692年)起,20萬黨項人內附唐朝,唐在靈州、夏州境內分別置朝、吳、浮等10州予以安置。“安史之亂”以后,黨項人大舉內遷,其在“銀、夏以北,居川澤者,謂之平夏黨項;在安、鹽以南,居山谷者,謂之南山黨項”。唐朝中后期,“昭武九姓人”即中亞地區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粟特人,移居靈州和原州。唐朝在靈州境內先后分置數十個羈縻府州,專門安置前來歸附的各游牧民族部眾。羈縻府州的設置,一是為了填補這一大片地帶的空白,適應游牧民族游牧的需要;二是為了避免各民族遷入內地引起猜疑;三是完全依照各族原有的風俗習慣和統治結構,“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實際就是允許游牧民族實行民族自治。民族政策開明是唐朝邊境比較安定,經濟比較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
遼宋時期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原來聚居于陜北的黨項族在首領李繼遷的帶領下向西擴展,攻占靈州。
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立大夏政權,黨項族成了寧夏地區的主體民族。1227年西夏滅亡后,黨項族一部分返回祖輩的故鄉四川甘孜和木雅地區等地,與藏族人融合或共處;另一部投元,主要是黨項貴族,元朝視他們為“色目人”而予以重用;還有一部投金,或東遷;有相當一部分人仍居留西夏故地。
夏商周時期在夏、商、周奴隸制時期,這里就是北狄獫狁和西戎義渠等古老民族牧獵的家園。
商周時期,今寧夏全境屬朔方地域。
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秦國在今固原設置義渠縣、烏氏縣,在今鹽池縣設置昫衍縣。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首設北地郡,領烏氏、昫衍兩縣,是為寧夏地區有行政建置之始。
戰國時期,匈奴駐牧于寧夏北部廣大地區,華夏人即后來的漢族進入寧夏南部地區。
魏晉時期三國、魏晉十六國時期,今固原地區屬魏國雍州安定郡,轄高平縣、烏氏縣、朝那縣等;北部地區因戰亂,郡縣或遷或廢。十六國時期,寧夏地區先后為前趙(匈奴)、后趙(羯)、前秦(氐)、后秦(羌)、夏(匈奴)五國所轄。前趙在今固原地區設朔州。滅前趙的后趙,轄今寧夏全境。前秦、后秦時,今固原地區屬雍州隴東郡。夏國在今寧夏地區設高平城(今固原市)、薄骨律城(在今吳忠市)、飲汗城(今銀川市)。南北朝時期,寧夏先后屬于北魏、西魏和北周。北魏在今寧夏設置高平鎮、薄骨律鎮,轄今銀川、吳忠、石嘴山等地。西魏在今寧夏設置原州、靈州,轄區分別相當今固原市和靈州轄區(與原薄骨律鎮同)。北周,寧夏分屬涇州、原州、靈州、鹽州和會州。
魏晉時期,寧夏成為匈奴、羯、氐、羌、柔然、敕勒以及高車等民族部落駐牧、生產、融合的地區,所謂“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北魏多次遷徙敕勒、柔然降戶到寧夏屯田,建胡地城。
五代十國時期五代時期,寧夏有靈、雄、警、鹽4州,統屬朔方節度使。
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后梁 。在以后50多年里中國出現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寧夏南部原州大部分、靈州一部分為吐蕃、黨項等少數民族占據,建置不詳。靈州大步地區五代各朝仍置靈州,后唐又置靈州都督府。其它地方屬五代各朝靈、鹽、警、雄、武等州、縣,設置不詳,多有保靜鎮、方渠鎮和清邊軍、通遠軍、昌化軍、威肅軍之名出現。
金元時期元朝統一全國后,實行中書省和行中書省行政建置,行中書省下設路、府、州、縣。今寧夏南部屬陜西行中書省,設開城府,領廣安州、開城縣;寧夏北部屬甘肅行中書省,行政建置多有變動,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設寧夏府路,為“寧夏”地名之始。寧夏府路領靈州、鳴沙州、應理州、中興州和定州。
明清時期明代,在全國設南北兩直隸和13個布政使司,下轄府、州、縣。此外,在邊境軍事要地置軍政合一的衛、所,從事屯防。寧夏為邊防要塞,今固原地區及同心縣屬于陜西布政使司,轄固原州、平涼府,其余為實行衛、所制的陜西都指揮使司所轄,有寧夏衛、寧夏左屯衛、寧夏右屯衛、寧夏前衛、寧夏中屯衛、寧夏后衛、寧夏中衛7衛,另設靈州守御千戶所、興武營守御千戶所、韋州群牧千戶所3個千戶所。明代還將長城沿線的戰略要地劃分為9個防區,分段防守,稱為“九邊”或“九鎮”,其中今寧夏境內就有寧夏鎮、固原鎮2鎮,固原還是延綏、甘肅、寧夏和固原四個邊防重鎮總指揮部--“三邊總制”府所在地。
清代在地方設省,省下設府、直隸州、縣(廳)。今同心縣以南固原地區分屬甘肅省平涼府所轄固原州(后升為直隸州)及化平川直隸廳,固原州轄海城縣、平遠縣。寧夏北部地區屬甘肅省寧夏府,轄寧夏縣、寧朔縣、中衛縣、平羅縣、靈州、寧靈廳以及后來增設的新渠、寶豐2縣。
明朝初年,不斷有大批回回人以歸附“土達”的身份被安插到靈州及固原各地,形成了許多回族聚居點。清代,八旗軍進駐寧夏,寧夏民族大家庭中增添了滿族新成員。同時,伊斯蘭教在長期的傳播和演變中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和門宦。回族人口增長較快,原來的回族聚居已形成村落,并且向農村擴散,所謂“寧夏(銀川)至平涼盡系回莊”。一些地方回族人口相對集中,有“回七漢三”之說。同治年間,以金積堡為中心的寧夏回民反清斗爭遭到清政府殘酷鎮壓,回族人口銳減,幸存者被遷趕或安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