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人自己的歷史——“才子王爺”在寧夏
原標題:寧夏人自己的歷史——“才子王爺”在寧夏
明朝洪武十一年正月初九日(1378年2月6日),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應天府皇宮內,一聲清脆的嬰兒啼哭聲從后宮傳來,皇子的出生讓整個皇宮為之欣喜,朱元璋高興地為這個愛子起名叫朱栴。誰也沒有想到,這位慶王朱栴,日后會和千里之外的邊陲重鎮(zhèn)寧夏聯系在一起,他的一生絕大部分時光,都將在這個被人稱為“塞上江南”的地方度過,死后和他的兒孫們一起,埋葬在今天同心縣韋州鎮(zhèn)附近的羅山腳下。
這位小王爺朱栴為什么會千里迢迢從南京跑來鎮(zhèn)守寧夏呢?這還要從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大規(guī)模分封藩王說起。
朱栴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朱栴和他的十位皇兄一起被朱元璋封為親王。朱栴的王號叫慶王,此時,朱栴還僅僅是個不到十四歲的孩童。為什么叫慶王呢?這是因為他的封地在慶陽府(今甘肅慶陽)。朱元璋冊封他的兒子的同時,還按照明制,給慶王朱栴賜金鑄玉印一枚,上書“慶王之寶”四字,同時御賜金冊。什么是金冊呢?金冊是用金箔制成的詔書。皇帝授予藩王、諸侯、宗族等封地爵位時,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在儀式上宣讀授爵的詔書,就叫金冊。
金冊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年僅十六歲的朱栴帶著父皇朱元璋對他的囑托,帶著對西北邊陲強烈的好奇,來到了寧夏。可是,這位慶王爺并沒有直接到寧夏城(今銀川)去,而是住在了離寧夏城還有幾百里遠的韋州(今同心境內)。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是當時寧夏地區(qū)的糧餉不足以支付慶王朱栴的日常開支,故朱栴就藩寧夏的計劃被迫延后。
人生無常,繁華常常轉瞬即逝。正當朱栴年少得意,展露才華之時,一場橫禍起蕭墻,徹底改變了朱栴的命運。明朝皇室內部為了爭奪皇位,竟然自相殘殺,這就是明初著名的“靖難之役”,這場內亂也深深地影響著朱栴以后的人生軌跡。
朱允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開國皇帝朱元璋去世了,按照他的遺詔,先于朱元璋去世的皇太子朱標之子、皇太孫朱允炆成為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對他十幾位手握重兵的皇叔感到如芒在背,坐立不安。建文帝知道他的叔叔們對他并不買賬,總以長輩自居,他這個皇帝當得有點窩囊,于是便在手下幾個大臣的慫恿下,開始削藩。結果卻因部署不周,引起了早蓄異謀的朱元璋四子朱棣的起兵反抗。燕王朱棣是朱元璋諸子中最有雄才大略的一位,所以朱元璋把鎮(zhèn)守元大都燕京要地的重任交給他。朱棣手下精兵猛將如云,在當時諸王中威望最高。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幌子,經過四年的艱苦戰(zhàn)爭,終于打進南京,奪取了帝位,成為明朝歷史上有名的明成祖。
朱棣
在如此惡劣的政治局勢下,朱栴為了保全性命,只能做一個聽話的藩王了。他的兵權、居住權、行動自由權都沒有了,只好寄情于山水,研究起詩詞歌賦文章典籍來,成就了朱栴“才子王爺”的美名。這對寧夏文化發(fā)展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朱栴自十六歲離開江南來到寧夏,直至六十一歲去世,中間的四十八年時間都是在寧夏度過的。史載朱栴“好古博雅,學問宏深”,不但撰寫了不少專著,而且還有大量詩詞傳世。他編纂刊印的《文章類選》四十卷、《凝真稿》十八卷、《集句閨情》一卷、《寧夏志》二卷等,都得到了后人的稱贊。這些作品,都成為寧夏歷史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朱栴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寧夏志》,這部志書因為撰修于明宣德年間,所以又稱《宣德寧夏志》。《宣德寧夏志》對寧夏地方文獻研究意義重大,因為它是現存的寧夏第一部地方志,對于寧夏古代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文獻
正統(tǒng)三年(1438年),朱栴在慶王府家中病逝,享年六十一歲。大明慶藩一支封國長達二百五十三年(1391—1643年),傳親王位歷十世,冊封親王十一人,世子一人;受封郡王爵位十人,傳王四十二人,宗族支脈繁衍,宗室人口總數近萬人,形成寧夏一個龐大的封建特權集團。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農民軍攻占寧夏鎮(zhèn)城,末代慶王和宗室成員都被處死,慶藩一支遂滅。朱栴和他的子孫們都埋在韋州羅山,位于今天同心縣韋州鎮(zhèn)古城西北大羅山東麓十多里的地方,占地面積三十多平方公里。韋州慶王陵的范圍,北起周新莊,南到紅莊、陶莊,東鄰張家后莊、任莊,西達羅山山坡下。
1988年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列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