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文化出口的“自貢樣板”
自貢彩燈 點亮世界
自唐宋年間,四川自貢便有新年賞燈的習俗,至20世紀初,逐漸發展成集西南民俗、民風之大成的燈會。延續至今,自貢彩燈發展成為每年長達數周的年度娛樂活動,平均每年接待游客200萬人次,自貢彩燈已由自貢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過去的自貢彩燈,使用絲架及裱糊工藝,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為了“走出去”,自貢彩燈不斷探索,將瓷器、玻璃等特殊材質相融合,并在光源、藝術造型上進行不斷創新。今日的自貢彩燈,突破傳統,正朝著精品化、國際化快速發展。
2019年,自貢在33個國家,80余個城市舉辦燈展共102場次,實現文化出口4211萬美元,文化服務出口2261萬美元。
2020年,自貢國家文化出口基地與6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貿易往來,全年境外辦展50場,實現文化出口2739萬美元。
2021年,自貢推動彩燈“進家庭、進社區”的同時提速打造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組建國際市場拓展團隊,實施“彩燈走出去”全球營銷計劃,加快恢復彩燈文化出口,力爭文化服務貿易出口增長20%以上,加快建設新時代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示范城市。
鐵絲和絲綢,構筑著西南地區的風土人情,像全世界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五彩斑斕的世界。現如今,自貢彩燈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全產業鏈發展。一方面,自貢開啟“燈會+”模式,助力非遺產品、美食等產品“借燈出海”,構建“走出去”對外格局;另一方面,自貢將彩燈產業納入整體規劃,依托彩燈產業實現城市轉型升級,打造中華彩燈大世界、燈飾照明產業園等相關產業鏈,促進彩燈產業全面發展。
千年鹽都 開放大地
近年來,自貢提速打造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加快構建“一總部多園區”發展格局,將自貢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總部落戶于“老鹽場1957”并建成基地展示展覽中心,推動彩燈文化創意產業園、土陶文創產業園等特色園區建設……自貢,正以開放的姿態,追求更高質量的發展。
自貢,因鹽而興,其開采井鹽已有 2000年的歷史,可上溯到東漢章帝時期,聞名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其井鹽遍銷于川、滇、黔、湘、鄂諸省。故自貢又被稱為“千年鹽都”。作為全國首批、四川唯一的國家文化出口基地,自貢利用自身優勢,連接中外,為“四向拓展、全域開放”和中華文化“走出去”,貢獻著其獨特力量。
在建設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的大背景下,自貢將鹽業文明融入到新型文化產業,促進轉型升級,使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走向世界。自貢在老鹽場1957原址上實施更新改造,新增咖啡館、餐飲大廳、畫廊等場所,既保留了老建筑原有形態及結構,又融入現代元素和功能,“老鹽場1957”由原本的現代工業轉變成新型文旅產業,再次煥發出蓬勃生機。
自貢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其特有的“鹽龍燈食”,正在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自成為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后,自貢依托文化為經濟賦能,探索傳統文化的創新與傳播,通過多種形式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鹽幫美食……潤物細無聲,卻又沁人心脾,自貢便是以這樣的方式向世界展現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近年來,以彩燈、恐龍為代表的自貢文化“走出去”效果明顯,截至2019年,自貢彩燈出口額占四川文化產品出口的一半,足跡遍布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仿真恐龍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統戲劇、鹽幫美食以及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正在闊步走向世界。
自貢通過創新文化貿易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進一步發揮其集聚、引領和輻射作用,同時也摸索出一批適應文化貿易創新發展的模式和經驗,在提高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的同時,助力貿易強國和文化強國建設,實現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擴大對外開放合作。
未來,自貢將加快推進文化產業建設,努力把文化產業變為全市支柱性產業,推動文化產業與地方經濟共發展,把自貢建設成為在全省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文化強市,使自貢的“鹽龍燈食”走向世界,提升傳播水平,成為四川推動對外文化貿易的重要力量。(劉曼婷)
責編:葉壯、王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