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觀察|“翼龍”與成都,如何比翼齊飛?
6月29日,無人機領域的最熱新聞之一,來自于一家成都企業的上市。
當日,中航(成都)無人機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鳴鑼登陸科創板。它還有另一個更知名的標簽:“翼龍”系列無人機,作為“中國制造”名片,該系列在全球察打一體無人機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二。
上市首日,中航無人機的“造富能力”已經顯現——開盤上漲55.89%,股價為每股50.43元。按照發行后總股本6.75億股計算,公司總市值為340.40億元。
一家無人機企業上市、一只“科創板”新股誕生,原本是資本市場的話題,卻也將一座成都從幕后推向臺前。
從產業來看,僅僅是無人機領域,成都就已有三家本土公司在科創板上市;而今年上半年,已有近10家成都企業先后在境內外上市,創造了同期歷史最佳上市紀錄。
如今,中航無人機的成功上市,將為成都帶來什么?借“翼龍”上市東風,成都無人機又該如何起飛?
▲翼龍-2無人機飛行表演
創新,激活城市產業
上市(29日)當天,中航無人機還在成都實現了一個小目標:首架翼龍﹣2民用無人機下線。
這標志著,翼龍系列無人機商 業化運營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中航無人機主要從事無人機系統的設計研發、生產制造、銷售和服務,翼龍系列是其明星產品——比如翼龍-1,系國內第一型實現軍貿出口的中空長航時察打一體大型無人機,翼龍-2則為國內第一型實現軍貿出口的渦槳動力大型無人機。
要知道,諸多第一背后,一定是極大的研發創新投入。
根據招股說明書,2020年中航無人機研發費用同比增幅達2909.16%,高于行業平均水平。而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公司擁有已授權專利42項,其中發明專利26項(含國防專利11項)。
“在國際市場,要占據應有的位置,關鍵看產品競爭力。”中航無人機總經理李永光表示,目前公司正在開展翼龍-1E、翼龍-2發展I型等后續型號研發,翼龍-1E是翼龍-1的升級版,性能大幅提升,對標世界同類最先進水平的無人機產品。今年1月18日,翼龍-1E已完成首飛,載重、航時等各項數據達到預期目標。
▲2021年9月28日,2021珠海航展,翼龍無人機。圖據視覺中國
在民用無人機系統方面,中航無人機也在實現突破。
去年7月,翼龍無人機先后兩次在河南省參與防范強降雨災害的應急通信任務,打通了應急通信保障生命線。李永光透露,翼龍無人機還用于人工增雨、應急救援、森林滅火等,為大型無人機民用貢獻了新的方案。
除了中航無人機,一年多來,成都縱橫股份、立航科技等成都本地的無人機概念股先后“亮相”資本市場。
這不僅能為企業注入更強大的創新活力——比如,中航無人機本次共計募集資金43.67億元,將用于“無人機系統研制及產業化項目”“技術研究與研發能力提升項目”等項目,推進公司在無人機領域的技術突破。
同時,越來越強的企業實力,也將共同形成并提升城市產業規模和實力,甚至以“鏈主”為引力,壯大本地產業生態圈。
本次上市后,中航無人機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將發揮無人機產業鏈“鏈長”牽頭作用,勇當原創技術策源地,形成創新聯合體,以創新鏈激發產業鏈活力,打造無人機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著力圍繞“科技補鏈、產品強鏈,多元固鏈”構建高端無人機產業生態圈。
城市:培育生態沃土
在中航無人機的上市故事背后,成都是另一個“贏家”。
企業與城市共生共榮。一家企業的成長,往往也會成為城市標簽,比如騰訊之于深圳。此次,在許多媒體關于“又一無人機企業成功上市”的標題上,都不約而同加了一個前綴——“成都企業”。
成立于2007年的中航無人機,是由11名發起人直接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其中,航空工業成都所、航空工業成飛、成都航空儀表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高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均帶有濃厚的成都元素。
一方面,航空工業成都所、航空工業成飛等在地央企是中航無人機在成都發展的支撐,提供了技術、產業、資金、人才等龐大基礎。而成都高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則是中航無人機的注冊地——成都高新區的區屬投資平臺公司。
此外,成都在推進企業上市方面也不遺余力。據悉,今年上半年已有9家成都企業先后在境內外上市,創造了同期歷史最佳上市紀錄,中航無人機正是成都市重點培育上市后備庫梯度培育企業的優秀代表。上市企業相繼涌現并非偶然。背后是成都不斷完善科創企業成長培育機制,以及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鏈條的努力,關注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持續給予相應的支持。
產業發展更離不開生態發展。
2019年,中航無人機又投資30億元在高新西區開展翼龍無人機研發制造等業務。當時,李永光曾提到,成都高新西區離電子科技大學、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距離合理,項目落地在高新西區,有利于校企合作,實現高端航空裝備智能技術產學研用快速轉化。
“一架工業無人機的生產涉及上千個零部件,產業鏈長。”成都縱橫自動化技術股份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公司產品40%的零部件由成都企業提供,因為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做到自給自足,這對產品供應鏈帶來了挑戰和機遇。
對更多無人機企業而言,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成飛公司等航空科研院所和制造企業云集,不出四川就能完成全產業鏈條的生產,就地成“圈”。
產業生態的“發展能量”
產業的“積累深厚”,近些年還被成都有意識轉化為“發展能量”。
2021年底,成都開展產業“建圈強鏈”行動,圍繞產業生態“建圈”以及重點產業“強鏈”,在鏈主企業引育、實施招商引智和項目攻堅、產業生態構建上持續發力。隨后,成都明確了20個重點產業鏈,工業無人機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力爭到2025年產值規模達到100億元。
這一套“打法”正逐步顯現成效。
成都大力引育“鏈主”企業,而中航無人機利用高端無人機產業鏈“鏈主”的優勢,聯合軍科委、民航局、中國移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四川大學、湖南大學、同濟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以及航空工業成都所等多個政府部門、企業、高校和研究院所,形成了良好的技術合作關系。
這種產業集聚效應,正是成都與中航無人機故事的一個連接點。
作為成都重點布局的產業,成都無人機產業已經成為A股市場的一桿旗幟。多家上市企業攜手齊聚科創板,成都無人機產業的聚集效應已經顯現,一條完整的無人機產業鏈正在加速形成:其中,成都縱橫主要進行無人機飛控研發以及新功能測試,中航無人機則利用高端無人機產業鏈“鏈長”的優勢,聯合軍科委、民航局、中國移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四川大學、湖南大學、同濟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以及航空工業成都所等多個政府部門、企業、高校和研究院所,形成了良好的技術合作關系。
而集聚效應之下,城市也與企業實現了“共贏”。
于成都,據相關科研機構預測,未來十年無人機市場將強勁增長,預計到2030年,無人機市場價值將達到920億美元,“風口”之下,成都是先行者;于中航無人機,公司的迅速成長與上市之初的火爆,也再次證明了企業的成績與潛力。
目前成都無人機產業擁有從無人機整機制造及核心配套產品研發、生產制造、測試到應用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產業生態鏈,每一環節都匯集著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企業。下一步成都將強化產業鏈協同發展,優化發展空間布局,充分發揮鏈主企業帶動效應和產業聯盟、行業協會紐帶作用,逐步構建集無人機“研發—制造—運營”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探索智慧城市治理中工業無人機新場景新模式,發揮“成都造”“成都用”示范效應。
紅星新聞記者 鄒悅
編輯 柴暢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