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500元,攀枝花拋了一塊磚
7月28日,一場關于生育的新聞發布會,讓攀枝花登上了熱搜。
會上,攀枝花頒布了促進人力資源聚集的多項政策措施,其中格外提到了對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攀枝花戶籍家庭,每月每孩發放500元育兒補貼金,直至孩子3歲。
“真金白銀”解決孩子的“奶粉錢”,攀枝花成了全國首個發放育兒補貼金的城市。積極意義不言而喻,配套實施積極的生育支持措施既需要全國統籌實施,也需要各地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探索和嘗試。
生育補貼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500元的意義之于每個家庭也因人而異。作為地方配套政策落地的標志之一,攀枝花承載了輿論靶心的壓力,但更多的是政策見效的期待。
從取消社會撫養費到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律,從過去的計劃生育到如今的優化生育,生育開放性社會正在慢慢構建中,各方面的配套探索理應緊鑼密鼓。
人口老齡化加劇,解決低生育率問題雖棘手,但生孩子并非自然而然、不需要理由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晚婚晚育的背景下,一胎都有很多人說“NO”。對于他們來說,鼓勵生育面臨的是從“0”到“1”的問題,而這蘊藏住房、教育、文化觀念等多重問題。
有人會因為沒有時間和資源去養更多的孩子感到遺憾,有人可能因為身體情況或心理壓力無法生育及養育更多的孩子,還有人單純源于時代變遷之下個人選擇。
500元是攀枝花拋向全社會的一塊“磚”。500元的能與不能引發的社會大討論,可見對生育意愿的呼喚和落實,是一個人的事,也是一個家庭的事,更是整個國家的事。
只有分歧不斷被拆解,共識才能逐漸達成。以什么樣的方式鼓勵生育,什么樣的方式能夠奏效?首先要看問題出在什么地方,然后探索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
在攀枝花面前,批評與稱贊是最容易的,而問題的解決、改變的發生則是最難的。生育補貼是一個簡單的切口,不同地方可以考慮經濟發展狀況、財政承受能力,做進一步的研究測算和論證。
越是新時代,年輕一代越會更自主,更加堅持自己的選擇。各地要探索推出鼓勵生育的政策,首先應該重振對家庭與兒童友好的環境與價值觀。
“500元”不能決定生與養,但至少可以代表能力所及、政策所向。為當下的生育困境解圍,需要實打實的制度設計與物質保障,也需要潛移默化的觀念更新與精神慰藉。
關于優化生育,對于千千萬萬普通家庭來說,是在女性就業、生育、養育過程中,給予更加寬松友好的氣氛,不必陷入職業和家庭之間的緊張關系中。同樣,也是在學前養育、入托和義務教育方面減輕負擔,在公共產品與服務方面有所側重。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