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過中衛
原標題:跑過中衛
昨天晚上入住號稱中國版摩洛哥的中衛,應該是第二次入住中衛,上一次是拜訪寧夏鋼鐵。
中衛的歷史,可以推至春秋時期,當時系 羌戎在此雜居。
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秦出兵擊潰義渠,分置隴西、北地、上郡,中衛地屬秦北地郡。
秦朝并六國后,大將蒙恬率30萬士卒,取黃河南北之地,始將中衛納入中央集權版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北地郡,中衛屬之。
公元前205年(西漢高祖二年),攻克北地郡,又復修沿河城障,中衛境內筑有城池;公元前120年(西漢元狩三年),漢武帝徙內地70余萬災民到河套以南地屯耕,中衛始有灌溉農業;公元前111至前109年(元鼎六年至元封二年),境內開始開挖引灌蜘蛛渠(今美利渠)。
明朝人王業《美利渠記》:“寧夏鎮之西南三百里,建置中衛。黃河白蘭靖來,過中衛直流而北。昔夏人鑿渠引河水灌田,世享其利。人言黃河獨利于夏,職此之由也。
中衛有蜘蛛渠,即今美利渠,長亙百里,經始開鑿,志遺莫考。[按:鎮之唐徠、漢延等渠,志載拓跋氏據夏已有之矣。元世祖至元元年,藁城人董文用為西夏、中興等路行省郎中,始復開浚。邢臺人郭守敬為河渠提舉,更立閘堰。]今兩壩皆其遺制,工作甚精,則蜘蛛等渠之間或皆董、郭二公為之也。”
美利渠,實則漢代的“激河”工程,也就是美利渠渠首的十里長壩(潛壩),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無壩引水”的創造。所謂潛壩,就是在左岸與河中間拋石修筑一道石壩,它跟河道平行,號稱十里長堤,俗稱石壩或者石龍口,它把黃河一分為二,然后將一部分水流壅高水位,逼入水渠。其頂稍高于渠道所需水位,以爭取水頭,使河水小時有足夠水量入渠,河水大時可防止水入渠。這跟都江堰的魚嘴、寶瓶口把岷江分為內江、外江,內江導水入渠,外江排洪、排沙的情形類似。
1226年(元朝太祖二十年)秋,成吉思汗經過沙陀(今沙坡頭),至黃河九渡,攻取應理縣(原中衛縣)。
1228年(元太祖二十二年)秋,成吉思汗病死于今海原天都山行宮。
1403年(明朝永樂元年)2月9日,改寧夏右護衛為寧夏中衛,隸陜西都司,以6000名軍卒守之,中衛之名由此而始。
走進中衛,不會錯過“高廟”,但本次中衛之行則是因騰格里沙漠的誘惑。
5:30起床,中衛依舊在夜色中,日出需要在兩個小時之后,比上海晚一個小時,沒有賴床,先花30分鐘處理。
“今日頭條”的空間,系最近剛啟動,原創的點擊率明顯高于轉載,《走過天葬臺》當天展示30萬次以上,閱讀量為2萬以上,需要增加原創的力度。
無論是《今日頭條》、還是《搜狐》的空間,都有“無法通過”的門檻,而最終能夠自由展現的還是自己的微信。而這一切猶如運營平臺,別人的平臺價值再高,也是別人的,無論是漳州的“龍江商貿”、還是濟南的“怡亞通”,都出現了某些不可控的現象。
6:30,中衛依舊在夜色中,第一次在陌生的城市跑步,選了中衛的“高廟”作為中轉點,也可以為“到此一游”畫一個圈。
高廟,位于中衛縣城北,建在接連城墻的高臺上(包括高臺下的保安寺),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至清代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筑群。據傳中衛舊有9寺18廟之盛,唯高廟高聳、高峻、高超,故謂之高廟。
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寧夏發生強烈地震,使上層建筑全部傾圮。地震后重修,四年內修繕完工,起名“新廟”。
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公元1739年1月3日),寧夏再次發生強烈地震,寺廟內的大部分建筑倒塌。之后,又逐年重修。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增建了門前廣場上的法戒樓和寺院內的磚砌牌坊、東西轉樓、東西天池,改稱“玉皇閣”。
1942年農歷二月十五日,在此舉行廟會,因香火不慎,造成重大火災,使南天門以上建筑一時間全部焚毀,蕩然無存。翌年再度興工重建,并擴大殿宇,增加高度,歷時4年,于1946年竣工,起名“高廟”。現存的中衛高廟,即為清咸豐年間和20世紀40年代重修、增建后的定型。其建筑風格依然以清代古建筑為主體。
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很奇特。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廟里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圣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高廟以高取勝。在僅4000余平方米的高臺上,筑有260多間重樓疊閣。整個建筑群分兩部分,前低后高,層層疊起,形如鳳凰展翅。
中衛高廟里的地獄是中國四大鬼城之一,高廟在大雄寶殿和磚牌坊下面,還建有地獄,塑有各種怪獸和鬼神,青面獠牙,面目可憎,以忠、孝、廉、正的故事以警示世人。游人邁步在高廟的建筑群內,正如進入迷宮一般,高廟獨特的建筑構思,實在不愧為是古建筑中的一件珍品。
入住的酒店,距離高廟不足3公里,離開酒店時,大街上的路燈還亮著,但馬路上已經是車來車忘。中衛大街上的人行道寬度是一般城市的一倍以上,但在人行道上慢跑,依舊需要小心翼翼,人行道上全是電動車。
跑進鼓樓大街,迎面而來的就是氣勢雄偉的中衛鼓樓,初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七月十四日廟會時不慎失火焚毀,僅存基址,道光十一年(1831),知縣艾椿年率典史沈垣與當地士紳一道捐資重建,翌年建成;其命運與高廟一樣命運多舛。
中衛鼓樓,清初名曰文昌閣,高23 米,通高30 米,重樓3 層,是一座四方臺基拱洞型的樓閣建筑,樓型為四面八方一體式,樓之西南角有一小門可通達樓基上部。中衛鼓樓特點鼓樓底基呈長方形,南北長為22.4 米,東西寬為16.65 米。基座正中為“十”字形門洞,分別通四面街道。門洞高3.75 米,中心為穹窿頂,正中有八卦藻井,入卦圖周圍懸木雕八仙像,4 個角嵌有石雕龍首,昂然相對。基座四面門樓上有匾額,是按方位反映中衛地理形勝的,其東曰“鎖扼青銅”;南曰“對峙香巖”;西曰“爽挹沙山”;北匾原為“控制邊夷”。
夜色中的鼓樓,比陽光下的鼓樓,倒是多了幾分魅力,忍不住停下來按動手機“快門”!
到達高廟時,大約6:45,高廟的門還緊閉著,透過夜色、穿過燈光,高廟倒是多了幾分莊嚴。
繞行高廟一圈,權作禮拜,所幸來得不是時機,地獄的大門也緊閉著!
繞出高廟,跑進一座廣場,竟然遇到了毛澤東的雕像,實在也是一種“緣”,因明天會到湘潭。
中衛的毛主席雕像是中衛人民為紀念偉大領袖毛主席誕生75周歲而建。像高12.26米,象征毛主席生日日期。毛主席雕像于1968年12月26日竣工。
“文革”期間的毛澤東塑像,主要由雕塑家創作,但多是同一個模具的翻制品。當時,藝術家作為工人階級的一員,創作是不計稿酬更不講版權的。雕塑家何中令在1967年應上?!懊珴蓶|塑像委員會”征稿,創作了一尊毛澤東塑像。原件放置在北京國防科工委,但此塑像究竟被復制了多少,就連何中令自己也不知道。按照現存的塑像以及能夠搜集到的照片史料來統計,依照何中令這件作品復制的塑像已達25尊之多。由于需求量大,模具變得相當搶手,現在立于寧夏中衛紅太陽廣場的毛澤東塑像,是北京大學毛澤東塑像模具的第10件翻制品,當時中衛縣派人在河北省邯鄲找到了正在使用的塑像模具, 同時把雕塑工廠的工人一起請到了中衛,精心制成現在這尊毛主席雕像。
雕像底基由96塊大理石拼接而成,正面寫有“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毛澤東同志”;雕像的基座上還刻有毛主席的詩詞《清平樂六盤山》: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繞行毛主席雕像一圈,權作祭拜!
中衛,號稱中國版的摩洛哥,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東接阿爾及利亞,南部為撒哈拉沙漠,西瀕浩瀚的大西洋,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望,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門戶。對于摩洛哥而言,可謂是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
對于中衛而言,一邊是騰格里沙漠,另一邊則是黃河。黃河,在寧夏的流域有 397公里,其中,在中衛市幾乎占了一半,黃河在這里拐了一個大彎,走出了一個美妙的八卦圖案。
黃河從甘肅蘭州東下,闖過兩峽和黃土高原。進入中衛后,河面漸寬,兩岸經過水流多年沖刷,沖積成中衛平原。相傳大禹治水,引黃河水通過青銅峽峽谷向北流,進入寧夏腹地銀川平原。秦、漢、唐時“引黃灌溉”的水利工程把平川變為“塞上江南”。
早在100多年前,美國著名旅行家、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威廉·埃德加·蓋洛來中國考察長城時,就到過中衛。在當時滿目瘡痍的大環境中,中衛平原水鄉的景色和黃灌區的富饒讓他驚奇。他在《中國長城》一書里這樣說道:“黃河的開恩使這塊令人驚奇的土地變成一片綠洲?!?/p>
中衛,是一座需要細品的城市,而此次中衛之旅,權作“打卡”——不想給客戶添麻煩,需要自由行。
對于騰格里沙漠,亦是如此,因為“時間”原因——回銀川乘航班至長沙,因此僅在客戶的院墻之外——所謂的“院墻”,也就是用鐵絲網編織的“籬笆”,感受一下沙漠的風采,因為客戶的工廠就矗立在騰格里沙漠之中。
跑步結束后,沒有換鞋,便于在沙丘上行走,一座不高、不長的沙丘,竟然耗費了30分鐘。
雖然穿了運動鞋,但鞋子里、襪子里依舊是滿滿的細沙,而這些細沙被我帶進了長沙。
牛恒剛:2020年11月12日于中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