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中國彩陶的故鄉
馬廠類型,屬馬家窯文化晚期,經測定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前2050年。馬廠類型彩陶多以壺、罐、甕等高大器物為主,同時也存在著數量眾多的撇口短頸垂腹小底罐,并出現了五口罐、雙連罐等異型彩陶。這一時期彩陶除滿足日常需要外,還被大量用于墓葬的隨葬品。盛行在彩陶器表施紅色或白色陶衣,并以黑彩逐漸取代半山類型時期黑紅兩彩并用的做法。四大圓圈紋、變體神人紋、網格紋、回紋、折帶紋、貝紋、肢爪紋成為馬廠類型彩陶的主要紋飾。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十字紋雙連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四大圓圈紋彩陶罐
齊家文化陶器
齊家文化的制陶業比較發達,陶質輕薄,部分陶器經慢輪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頸尚留有清楚的輪旋痕跡。陶器獨具特色,種類繁多,有泥制紅陶、橙黃陶、灰陶和夾砂紅陶。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器物種類有了很大的豐富,器型繁多。陶器除素面外,流行在陶器上裝飾有籃紋、繩紋、弦紋、篦紋、附加堆紋、刻劃紋等紋飾,并有少量鏤空工藝陶器出現。紋飾簡單,以菱形網紋和三角紋及變化紋樣為主,圖案簡單疏朗。
齊家文化素陶鼓
齊家文化帶柄素陶鬶
辛店文化陶器
辛店文化的制陶業比較發達,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主,陶胎中一般攙有石英砂、碎陶末、蚌殼末和云母片等,陶質厚重堅硬。陶器器類比較齊全,用于生活的各個領域。陶器造型以帶耳把的居多。
辛店文化陶器中彩陶占有較大比例,彩陶表面磨光,器表常施以一層白色或紅色陶衣,彩繪有黑色和紅色兩種,彩與陶胎結合不緊密,易脫落。紋飾別具一格,筆觸粗獷,有S形紋、太陽紋、禾苗紋、回形紋、雙勾紋、三角紋、折線紋等。
辛店文化姬家川類型陶器
辛店文化姬家川類型陶器彩繪多為黑彩,層次分明,不同的花紋圖案與器物的不同部位相配合,具有一定的規律。陶器的另一個特點是凹底器較多,其次為三足器與圈底器,而平底器與圈足器較少。彩陶表面多施有白陶衣,彩繪紋飾有連續回紋、單彩雙勾紋、波折紋、鋸齒紋、三角紋、太陽紋和垂線紋等。
辛店文化姬家川類型雙勾紋雙耳彩陶罐
辛店文化姬家川類型雙勾太陽紋彩陶罐
辛店文化張家嘴類型陶器
辛店文化張家嘴類型雙勾紋 太陽禾苗紋大雙耳彩陶罐
辛店文化張家嘴類型回紋雙耳彩陶罐
辛店文化張家嘴類型陶器比較粗糙,全系手制,多采用泥條盤筑法,大量陶器摻雜碎陶末與石英砂粒燒制。陶器表面往往涂有一層白色、紅色或紫紅色陶衣,少數器物表面經過仔細打磨。除素面陶器外,紋飾常見彩繪、繩紋、劃紋、附加堆紋等。陶器造型特點以平底器為主,圜底器較少。彩陶主要紋樣為連續回紋、渦形紋、三角紋、勿字紋、復線雙勾紋、菱形紋、垂線紋等幾何紋、太陽紋及鹿紋等動物紋。
辛店文化唐汪式陶器
辛店文化唐汪式陶器是唯一在臨夏地區發現的一種辛店文化陶器。
辛店文化唐汪式回紋大雙耳彩陶罐
唐汪式陶器的陶質較粗,器表雖加以打磨,但無光澤,彩陶表面多施有一層紫紅色陶衣,一般采用泥條盤筑法。典型器物有雙大耳罐、小口罐、四耳罐、單耳杯、壺,豆、鬲等,體形渾圓、別有風味。紋飾用黑色,以螺旋紋、變形S紋為主體,多飾在腹部兩條平行線的中間。
辛店文化唐汪式螺旋紋彩陶豆
寺洼文化陶器
寺洼文化馬鞍口素陶罐
寺洼文化折線紋單耳彩陶鬲
寺洼文化的陶器陶質多屬夾砂紅褐陶或灰褐陶,陶胎較粗糙,內多夾雜有碎陶末、沙粒和云母片。由于火候的關系,寺洼文化的陶器表面顏色不純,常雜有灰黑、磚紅色斑痕。陶器表面多素面無紋,部分裝飾有拍印繩紋、刻劃紋、附加堆紋以及彩繪等。還有少量鏤孔陶器,孔呈圓形或三角形等,但只見于豆的底座或豆把上。彩陶較少。紋飾有橫豎條紋、圓點或橢圓點紋、雙勾紋等。
來 源:臨夏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