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光耀武威
20世紀40年代末(省立第二師范)武威師范學校校門。
武威人民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部隊(1949年)。(本文圖片由中共武威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提供)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東 葉海 伏潤之 蘇家英 新甘肅·甘肅法制報記者 李維琴
1919年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初步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沉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社會形勢開始發生重大變化。
然而,受國民黨政府和地方封建勢力長期殘酷統治,位于河西走廊的武威地區經濟凋敝、災害頻發、交通閉塞、文化落后,仍是死水一潭。武威廣大人民群眾,包括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對中國革命局勢的發展變化卻知之甚少。
最早的一批甘肅籍中國共產黨黨員根據黨的指示,在甘肅大地上宣傳馬克思主義,為點燃革命烈火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甘肅籍早期共產黨員的杰出代表張一悟,在其入黨前后,兩度到武威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為武威地區帶來了革命的新風。中國共產黨武威組織從無到有,從苦難中誕生、在逆境中挺立,自此,萬千有志之士,踏上救國救民的大道,革命的火種呈燎原之勢,迅速染紅武威大地。
1播撒革命火種傳播馬克思主義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領導中國人民開始新的革命里程。甘肅雖處西北內陸腹地,外出求學的一些有志青年亦能迅速接觸、接受馬克思主義,成為最早的一批甘肅籍中國共產黨黨員,根據黨的指示,在甘肅大地上傳播馬克思主義。
這段紅色記憶的首章,自此鋪陳開來。
張一悟是甘肅榆中人,五四運動的直接參加者之一。1924年,張一悟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接受黨組織分配給他的任務,大力傳播馬克思主義,爭取發展黨員,籌建甘肅的黨組織。也就是在這一年,他來到武威,被聘為省立第二師范(武威師范)教務主任兼國文、歷史教員。
省立第二師范是在新文化運動背景下新創立的學校,校風比較開明,學生追求新文化、新思想的愿望比較強烈,這給張一悟傳播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有利條件。
張一悟把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的《新青年》《向導》《湘江評論》《先驅》等書刊,以及魯迅等進步作家的作品提供給學生閱讀。同時,他利用講授歷史課、課堂討論之際向學生講述進步思想、宣傳愛國主義,進行革命的啟蒙教育,引導他們關心國家命運,關注革命形勢。他還編寫了《我之文學觀》,向學生公開介紹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俄國十月革命等,啟發學生走革命的道路。通過一系列的工作,在武威大地上播下了第一粒共產主義思想的種子。
早期張一悟在武威的革命活動,將革命火種播撒在這塊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為武威地區進一步開展黨的活動奠定了一定基礎。
1925年12月,在中共北方區委領導下,中共甘肅特別支部在蘭州成立,成為甘肅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標志著甘肅革命斗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受蘭州地區革命形勢高漲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在武威地區得到進一步傳播,共產黨的主張也被更多人知曉,帶動了社會的進步。
2創辦報刊書店啟發青年覺悟
時間推進至20世紀30年代,更多進步人士通過創辦報刊、書店、讀書會等,源源不斷向武威民眾宣傳革命思想,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為在武威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創造了基本條件。
1934年春,在寧夏做軍運工作的共產黨員趙子明,派進步青年尹有年到武威建立了《大公報》武威銷售處,這成為黨在武威開展工作的基點。同年底,中共寧夏特別支部派共產黨員李德銘和進步青年張春申到武威開展群眾工作、發展黨員、建立黨的組織。
李德銘、尹有年、張春申商量,考慮到生活書店是當時全國的重要進步文化機構,多經銷進步書刊,社會名氣較大,決定在武威創辦一個生活書店的分銷店,以便于對外交流和工作。很快,一個生活書店分銷店在武威街面上市開業了。分銷店除代訂代銷《大公報》《申報》《益世報》外,還出售一些關于新文化、新思想方面的書刊,如魯迅、茅盾、巴金、鄭振鐸、老舍等人的著作和鄒韜奮的《萍蹤寄語》《萍蹤憶語》、高爾基的《母親》等;刊物主要有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刊》《大眾生活》《永生》等。
書店一開業,武威的一大批教師、青年學生、職員、徒工等很快成為這里的常客,他們逐漸對當時中國社會有了現實認識,開始了解、認可共產黨改變舊社會、建立新社會的革命主張。
1935年初,書店人員考慮到許多進步青年已經有所覺悟、有所思考,做進一步的思想工作非常必要,決定成立一個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讀書會,由張春申負責籌備。讀書會很快就成立起來,名為“欽文讀書會”。讀書會開辦《欽文月刊》,登載進步文章。隨著讀書會影響力的擴大,很快就擁有會員30多人,在武威一些學校校內外的地位日漸鞏固。
書頁輕翻,他們聚首、相識、熟知,浩浩湯湯一同走上了火熱光明的革命道路。
3擴大抗日救亡宣傳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盧溝橋炮火聲起,全民族抗戰爆發。1937年10月25日,中國共產黨甘肅省工作委員會在蘭州成立,自此,中共甘肅工委通過各種渠道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組織抗日團體、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同時有計劃地發展黨員,建立黨的各級組織。
在甘肅的眾多抗日救亡組織中,甘肅青年抗戰團發展最快、活動范圍最廣、影響最大。在武威活動的中共黨員李德銘的幫助指導下,陳裕源、段源、折炳耀等青年學子在武威分頭聯絡、組織其他進步學生參加甘肅青年抗戰團。1937年12月9日,甘肅青年抗戰團武威分團成立,其下的歌詠隊、話劇團、墻報組等輪番上陣,推動抗日熱浪奔涌向前——
歌詠隊在大街、廣場上和軍營里向群眾、新兵演唱、教唱抗日歌曲;話劇團趕排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著名抗戰劇目,在武威街頭巷口、田間地頭演出;墻報組時時更新宣傳欄板,將前方抗戰形勢和戰情及時傳送給民眾;甘肅青年抗戰團團刊《抗戰周刊》,則是宣揚抗日救亡進步精神的重要陣地……
1938年2月,中共黨員李德銘發展武威籍青年段源、劉大武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后,武威地區第一個黨的組織,中共武威縣支部正式宣告成立。一個月后,武威籍共產黨員李振華受中共甘肅工委的指派回到武威,開始籌建中共武威臨時縣委。
1938年3月,中共武威臨時縣委成立,發展黨員,開展黨的抗戰路線、方針、政策宣傳。武威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開展起來。
中共武威臨時縣委以延安編發的《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論持久戰》等油印小冊子為基本教材,教育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性質、綱領、組織原則和紀律等。
為將點點星火聚攏到一起,中共武威臨時縣委組織甘肅青年抗戰團武威分團團員和一些學校師生,借讀報、演講、演出、游行等方式進城入鄉扛起抗日宣傳大旗。另外,武威黨組織選派一批武威籍青年奔赴延安深造求學,幫助進步青年愈加進步,培養出許多八路軍和黨政工作的人才。
4一夜春風至星火已燎原
1939年,革命隊伍遭遇了寒冬,斗爭形勢日益險惡,抗日活動遭遇妨礙阻撓,進步報刊被扼住發聲的咽喉。武威國民黨當局亦是順應反共政策,開始想方設法熄滅武威地區的抗日火焰。
1940年6月,中共甘肅工委遭到敵人破壞。李德銘、李振華等不少共產黨人,以及當地的進步教師等,相繼在武威被捕入獄,飽受牢獄之苦卻堅貞不屈……
1941年,根據甘肅黨組織“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再結合一些黨員已離開武威到延安或抗日前線工作的形勢,中共武威臨時縣委暫停了抗日活動。
中共武威臨時縣委從成立到結束,前后兩年之久,和千萬群眾一道,推動了武威地區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全民族抗戰勝利后,中國革命進入了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7月,中共皋榆工委領導下的中共武威支部在武威縣重新建立。1949年5月,中共河西臨時支部在蘭州建立,7月,中共民勤支部在蘭州建立。武威黨組織建立后,領導了武威地區黨的各項工作的開展。
1949年,中共皋榆工委派西北師范學院、蘭州大學的武威籍學生趙敦生、周天年等,前往武威開展工作。
趙敦生回到武威的第一件事,就是考察、發展了幾名黨員,組建起“隊伍”。他們商議決定,將青云中學、秦光小學、武師附小作為今后開展活動的據點,并聯合武師附小和一些中小學學生開展起秘密活動。部分黨員去往永昌縣的水源、朱王堡等地,開始著手民運工作,建立地方武裝。
武威的進步人士,散是滿天星、聚是一團火,當地黨的力量日益壯大。1949年7月11日,中共武威支部重新建立,至7月中旬,武威已發展黨員30多名,直至武威解放共發展黨員50多名,成立1個黨支部,9個黨小組,成為領導武威人民迎接解放的中堅力量。
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河西走廊,武威人民積極參與支前,迎接解放。在解放軍的快速進軍中,永登、古浪、武威、民勤等縣相繼解放,新組建的武威分區黨委和武威專員公署隨即進入武威,并開展了建黨建政工作。武威人民在解放的禮炮聲中,迎來新中國的誕生,開始了建設武威的新里程。
歲月崢嶸,初心如磐。那歷經磨難而愈挫愈勇、飽嘗血雨腥風而信仰更堅的紅色精神,永遠留存在這片革命熱土,代代傳遞、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