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不通往昔成風
滇東北的昭通,古稱朱提、烏蒙,屬于云南省的一個地級市。昭通市轄區面積2.3萬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約560萬,居云南省第三,僅次于昆明和曲靖。總GDP排名云南第七,為1194億。但人均GDP極低,排名云南省倒數第一,人均GDP僅有2.1萬元。這讓人很難相信,昭通歷史上是云南的三大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大理、昆明、昭通)。




昭通歷史上大多數時候都與四川連系在一起,古代稱為朱提,傳說古蜀王杜宇之妻梁利即是朱提部落族長之女。秦漢之間為夜郎國之地。西漢時期,漢武帝開拓西南夷,建元六年(前135年),西漢王朝在此設朱提縣,昭通首次被納入中央政權的管理。自西漢建元六年至唐天寶年間,今昭通以“朱提”冠名,或為縣治,或為郡治,或為犍為南部、犍為屬國都尉治所,前后達800余年。這一時期,昭通先屬于益州管轄,后又成為劍南道的屬地。
唐玄宗時期,南詔國在云南地區崛起,今昭通地區成為唐宋與南詔國及其繼承者大理國的爭奪之地。昭通與中原地區由于長期戰亂,關系開始有所疏離。這一時期雖名義上屬于劍南道和潼川府路(梓州路),但實際上中原王朝對這一地區并沒有多少實際的約束力。
元代蒙元覆滅大理,昭通地區重歸中原王朝治理。元朝在此設烏蒙府,屬于云南行省轄地。到了明代,烏蒙府再次劃歸四川布政司治理,直到清雍正時期。雍正九年(1731年),鄂爾泰在完成改土歸流后,建議將烏蒙改為昭通,并劃歸云南管理。鄂爾泰建議改名昭通的理由,是烏蒙乃“不昭不通之甚者也”,故應改名昭通。其意為“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雍正準奏,同意烏蒙府改名昭通府,并將其劃歸云南。
昭通是否昭明,不同的人肯定會有不同的評論。但昭通在古代是川滇之間的交通要地,這一點應該是沒有異議。早在先秦時期,四川盆地通往緬甸、印度的南方絲綢之路,即經過這里。秦漢時期通往昆明的五尺道,昭通也是必經之地。后來的川滇鹽道,昭通也是無法回避的交通要地。


由于其在川滇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古代的昭通(朱提、烏蒙)是川滇交界處的一個經濟文化中心,是一片繁榮之地。明清時期,東川一帶銅礦開采的興起,更是讓昭通成為中華帝國重要的財稅基地。哪時候的昭通,無疑是光彩照人的。哪么是什么時候,昭通開始淪落到了云南倒數第一?
要說昭通的淪落,就得從成昆鐵路說起。新中國建立后,在1952年,為銜接建成的成渝鐵路和在建的寶成鐵路、打通中國南部對外通道,中國政府開始研究成都至昆明鐵路線路走向。1953年,原鐵道部西南設計局成立,開始研究成昆鐵路的線路方案。經過選線專家們的徒步踏勘和地質研究,成昆鐵路工程形成西線、中線和東線三大線路走向方案。


其中東線和中線都要經過昭通境內,東線經過水富、鹽津、彝良和昭通市區,中線則經過昭通西部的綏江、永善、巧家。但出于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建設攀枝花鋼鐵基地的需要,成昆鐵路最終選擇了經過四川涼山州的西線方案,昭通成為被鐵路遺忘的地區。從此川滇之間的交通全面西移,昭通成為了川滇交通中的邊緣地區,受制于交通狀況的落后,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問題,逐漸落后于云南其他地區。


昭通的交通落后狀況,直到本世紀初內昆鐵路的建成,才開始出現改觀。1998年,擱置近半個世紀的內昆鐵路恢復建設,2002年內昆鐵路正式建成通車。時過三十多年,昭通終于迎來了遲到的火車。在這之后,再加上云南省加強水富港的建設,昭通的經濟才終于坐上加速的列車。雖然昭通市的人均GDP仍然在云南倒數第一,但其增速則位列云南前列。2019年以9.8%的實際增速,在云南十六個市州中,與保山市一起在經濟增速第六的位置并列。在云南新的鐵路規劃中,昭通的地區樞紐地位明顯加重,渝昆高鐵、麗攀昭、黔畢昭等鐵路在此相接,昭通有望重回川南、滇東北、黔西地區交通中心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