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
陳彥
趙季平
賈平凹
肖云儒
王西京
蘆葦
陳彥:
好作家要為生民立傳
“重溫80年前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今天的我們仍然深受鼓舞和教益。”這是遠在北京的著名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彥的心里話。多少年來,在他數百萬字的作品里,寫下了人民最真實的心聲和最真摯、樸素的愿望。
在記者的電話專訪中,陳彥指出,“80年來,我們的文藝家以人民火熱的生活,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題材,用畢生心血,創作出了一大批流傳至今的經典之作。”他認為,“作為前輩的接續力量,我們應該持續秉承講話精神,書寫好我們的樂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藝家永遠的課題。在陜西這塊文化厚土上,名家林立,大家輩出,生活是他們無盡的寶藏。這塊土地給我最大的養育與最大的啟示就是傳統、生活、人民、大地這幾個關鍵詞。我們要努力繼承好傳統,打深打厚生活的底色,踏實向生活學習,向人民學習,向民間學習,真正用心用情地匍匐在這塊大地上,接上地氣,狠勁下力,就一定會有可喜的收成。”
記者 職茵
趙季平:
期待西安文藝工作碩果累累
著名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趙季平盡管身在外地,但他依然牽掛著西安文藝工作者們。在記者的電話采訪中,對于本次紀念活動除了表達自己激動喜悅的心情,還衷心祝福西安文藝界同仁,期待西安文藝工作碩果累累。
從藝半個多世紀以來,趙季平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有著自己深刻的理解與感悟,并一直以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作為自己創作的精神源泉,無論是兒時長年在易俗社臺下聆聽秦腔唱段,還是成年后在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工作期間,他經常下鄉采風,將源自民間的曲調爛熟于心,用作靈感發端的源頭。
他說:“80年前,在延安的文藝家們以人民火熱的生活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創作出了一大批流傳至今的經典之作。在長期的藝術生涯中,我深刻感悟到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創作靈感的重要性。在拍攝電影《黃土地》時,我和導演陳凱歌、攝影張藝謀深入陜北大地,遍訪民間藝人,從大量的民間藝術中汲取創作靈感,所以說,優秀的文藝作品一定是來自民間、來自基層。”
趙季平認為,如今文藝工作者身逢盛世,更應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的重要講話為指引,植根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無愧于新時代的優秀作品,“衷心希望年輕的文藝工作者,向老一輩文藝工作者學習,沉下心去,甘坐冷板凳,到人民中去,用百姓語言和中國語匯講好西安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記者 職茵
賈平凹:
怎樣為人民寫作, 是寫作者終身要面對的問題
“作家應該把‘為人民寫作’當作生命的需要和文學的需要,才可能自覺而充滿感情地深入生活。”這是著名作家賈平凹經常掛在嘴邊的話。5月10日,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賈平凹的最新小說《秦嶺記》。這是賈平凹第一部以“秦嶺”命名、為秦嶺作傳的作品,也是他開始文學創作半個世紀以來,創作的第19部長篇小說。能保持如此旺盛的創作欲,這大概和他以“為人民寫作”為信條息息相關。
賈平凹說:“《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當代作家,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以前出生的作家最熟知的文本。可以說,它進心進腦,精神融入了血液。我沒有見過柳青,接觸過杜鵬程、王汶石、胡采、李若冰,老一輩作家都是踐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典型。后來我熟知的是畫家劉文西,他每個春節都去陜北,好多次會上,他都是從口袋里就掏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那本書,他說他一直帶著這本書。我在年輕時學習《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給我影響最大的就是‘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上世紀80年代初,我之所以那么多次到商州,幾乎去遍了那里大的鄉鎮,就是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感召。年輕時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當然是了解一些情況,為寫作尋找素材,一次兩次其實并算不得什么,但從此形成習慣,有了這種意識,這就在以后長期的寫作中自覺而堅持,來關注社會,了解社會,在生活中提升自己,又同時以新的眼光、新的思想來思考生活。幾十年來,可以說這是我的生命狀態和寫作狀況。”
賈平凹對于文學的思考頗有哲理:“年輕的時候,有寫作的激情而缺乏對生活的認識。我們常說某個作家吃過苦,或者說他沒吃過苦,這種苦是指他經歷過人生的起起伏伏,有了起起伏伏,就使他能深切地體會社會變化,世情冷暖,人性的復雜,生命的艱辛。寫作是和這種經歷同步的,也就是說,寫作在生命里沉浮。年輕永遠是美好的,但年紀在成長,寫作也在成長,這就需要到人民大眾中去,到廣闊的生活中去,在人民中生活,可以發現我們的局限,可以發現我們諸多的‘小’,發現我們的寫作還只是成長寫作。作家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慢慢地‘書齋化’‘小圈子化’,自以為是,文學的土壤板結。這也是今天學習《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新的提示和新的意義。為人民寫作,到生活中去,怎樣到生活中去,為人民寫作,這是我們寫作者終身要面對的問題,需要踐行和答卷。”
記者 張靜
肖云儒:
我們應當在創新實踐中 奮起直追
肖云儒被譽為“散文理論的先行者、西部文學的拓荒者、絲路文化的推廣者”,他不僅是作家中的學者、學者中的作家,還是一位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思考者、寫作者。他在書齋里潛心雕琢,更廣泛行走在火熱的生活之中;既在理論造詣上不斷攀升,更在人民群眾中不斷汲取滋養。尤為可貴的是,他在古稀之年多次丈量絲綢之路,汲取豐富的世界文化滋養,傳播燦爛的中華傳統文明,為國際文化交流書寫了一段傳奇。
肖云儒說:“講話發表以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們建設了世界上最完備、最成熟的人民文藝體系,并在藝術實踐中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人民文藝’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動態體系。它包括:為人民服務是文藝的第一宗旨;人民群眾的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人民群眾應該成為文藝的第一主角,成為文藝最主要的描寫對象和最主要的服務對象;作家藝術家要全身心地深入到人民群眾生活中去,改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價值坐標;對作家作品的評論,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審美趣味出發;藝術創新要建立在人民群眾社會實踐和文化實踐不斷創新的基礎上;……我們要滿腔熱情去了解、體察和描繪人民群眾在漫長奮斗中經歷的太多的磨難、太多的犧牲、太多的拼搏、太多的聰明才智、太多的美善情懷,展示黨和人民為幸福而奮斗、在奮斗中收獲幸福的美好圖景。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文藝家一定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他指出,“生活的新變化是時代給文學提出的新課題,我們應當在創新實踐中奮起直追。新時代是創新的時代,新時代文學是創新的文學。”
談到西安打造國際化大都市和國家中心城市,肖云儒說西安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但當下有兩點要特別重視,“其一要‘古調獨彈’,‘彈’西安的文化古調不能照本宣科,要‘獨彈’‘新彈’,從古代延伸到現代生活,從宮廷走向百姓街坊,從文化走向文旅市井;其二要有‘大都氣象’,除了物態、形態的城建項目,更要著力培育、營造城市文化氣息和大都氣象。漢唐長安的氣象是極有生命感、青春感,是開放包容,是極有審美情懷、詩酒情懷。西安應該是‘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的,西安人更應該是‘動容皆是舞,出語總成詩’的。這里自古至今都是美的孕育之地。”
肖云儒很深情地說:“西安應該感謝中華民族,因為中華民族的精粹讓我們擁有了周秦漢唐的歷史文化資源,但是我們西安也很值得自豪,我們世代是中華民族的傳承人、中華國寶的守護人,這是我們的驕傲,也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
記者 張靜
王西京:
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
近年來,著名畫家王西京以反映人民精神面貌、現實生活創作為導向,創作了大批巨幅力作。在記者的專訪中,他認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家在新時代肩負著新的使命,就是以優秀的作品來回報社會、回報人民。
王西京表示,自己赴京參加了文代會之后感觸頗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之際,心情非常激動。回想習近平總書記在文代會上明確了當代文藝的新的任務目標和方向,講話情真意切、語重心長,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勉勵與會者,讓文藝工作者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身上的大國文化情懷和他對中國文藝的深度思考,感受到文藝家肩負的使命,“我不會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我最近將投入到絲路題材的創作中,創作體現時代價值的作品,用手中的畫筆關注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創作表現世界人民真實生活的作品。”
王西京認為,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廣大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重任在肩,大有作為。此外,要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創造,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記者 職茵
蘆葦:
立足本土文化展現西安魅力
著名編劇蘆葦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西安的影視曾經有著很輝煌的經歷,現在應該繼承傳統。
蘆葦出生于北京,在西安長大,他是西部電影集團的編劇、導演,電影策劃人。寫出了《最后的瘋狂》《瘋狂的代價》《黃河謠》《霸王別姬》《活著》《秦頌》等劇本,在各大電影節頻頻獲獎。
蘆葦表示,“我們一定要堅持立足本土,堅持為人民創作故事的表達。我們有這么多的魅力資源,過去沒有完全充分利用起來。我希望在今后的創作中,能夠實現本土文化魅力展現的一個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