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涪陵:江畔白塔
原標題:大美涪陵:江畔白塔
一座古塔,歷經百年風雨而不倒,一方文脈,思接千載代代傳承。兩江福地,神奇涪陵,地上地下文物皆有不少。位于涪陵區江東街道文峰村二組的文峰塔,就是其中之一。
從涪陵城東出發,沿涪清路,一路往東行,在江東街道辦事處黃桷嘴居委劉家山山脊上,巍然屹立已過百年芳華的就是涪陵文峰塔。
文峰塔又名“白塔”,始建于明朝,相傳,最初是一座木塔,后毀于明末烽火戰亂年代,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青磚白塔,修建于大清王朝同治十年,也就是1870年,歷時四年修建,一直到同治十三年才竣工。因塔身用石灰作為涂料被涂為白色,所以當地人都把文峰塔稱為白塔,1984年,被列為涪陵區文物保護單位。
經歷一百多年的風雨,文峰塔曾多次遭受雷電襲擊,但至今安然無恙。雄踞于長江南岸天際線的白塔穩固勻稱、莊嚴壯觀,整座塔身立于劉家山山頂的三重臺基之上,離地有三米多高,每重臺基直徑不等,總占地面積約900平米。塔平面為正八棱形,共9層,底層每面長4米。頂層每面長1.1米,加上塔的佛剎頂及基座等總高40多米。
走近白塔,一塊模糊不清的橫匾鐫刻于塔身中央,曾經書寫著的“天高日近”四個大字,筆墨字跡早已隨風而逝,只留下些許花紋可以遙想當年的輝煌。塔底正西開石質拱門一道,高約2.5米,寬約1.1米,厚1.24米,步入塔內,各層中間設有神龕,一至九層依次供祀釋迦牟尼、觀音、唐三藏、鎮江王、文昌菩薩、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財神、雷神。其中,底層神龕石拱門上鐫刻有同治十三年時任涪州知州濮文升所寫對聯一副。橫額為“貴相騰輝”,上下聯為“大雅廣扶持一柱擎天開泰運;斯文真主宰三臺立地慶升華。”在進入底層塔門左邊內北壁上嵌有濮文升撰、夏壽昌書寫的《涪邑文峰塔記》石刻碑一塊,介紹了重建白塔的經過。
據涪陵市志記載,濮文升,江蘇溧水人,同治十年為涪陵知州,后因病離任,同治十二年至十三年,光緒三年冬至光緒八年再次擔任涪陵知州,他的父親濮援也曾在咸豐三年擔任涪陵知州,父子兩代同為涪陵知州,都與涪陵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從底樓往塔頂攀登,一共有140余步石梯,游客可沿塔內每層盤旋而上的石級到達其余各層,每層塔壁轉角等處以長約0.8米,寬約0.08米的“鐵扁擔”鉚連夾固,各層轉角處外檐雕塑有龍頭、獸頭、人像等圖案,雖然久經歲月洗禮變得破敗不堪,部分殘存圖案仍然惟妙惟俏、栩栩如生,展現出了當年工匠們的精湛手藝。與此同時,游客進入塔身二樓以后,還可通過每層開設的拱形小窗,觀看西南北三個方向的塔外風景,由于設計精妙,早在2010年6月,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走進中國古建筑》一書,建筑學家張弘寰、陶世安在介紹中國古塔時,就將涪陵文峰塔列為專節介紹,從多個角度剖析、解讀了它的風采。
關于涪陵白塔的傳說,有很多版本,其中最普遍,最為涪陵百姓所認可和流傳的,有兩個版本。
版本之一,據江東街道文峰村村民劉大爺介紹,當年修塔是一種時尚,涪陵龍王沱水域經常翻船,人們認為是水下妖怪在作怪,于是便修建白塔將它鎮住,白塔修建后,龍王沱水域就再沒有出現過船舶翻沉事件,因此民間盛傳:“天王蓋地虎 白塔鎮河妖”。
關于文峰塔的由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明清時期,各州府縣衙為改善本地風水而在特定時期、特定位置專門修建文峰塔,以此補全風水和彰顯文化,后來就逐漸成為當地的標志性建筑。從文化意義上來說,這種地標性文化建筑既是一種文化記載,也是一種張揚文化的重要形式,無論是鎮壓龍王還是改善風水,表達的都是希望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山因水而含情,城因山水相連而動人。如今的白塔,仍然靜靜的矗立在劉家山山脊上,看云卷云舒,守護著涪陵這座江畔之城的文脈,用它不老的容顏,見證著歲月的滄桑和時代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