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族
原標題: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國外同源民族漢譯稱作吉爾吉斯族,民族語言為柯爾克孜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東匈語支克普恰克語組。
柯爾克孜族主要分布在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地,在黑龍江省富??h五家子屯也有數百人聚居,是18世紀從新疆遷去的。
族稱
“柯爾克孜”是民族的自稱,也是其他民族對該民族的稱呼,國外同源民族被漢譯稱作“吉爾吉斯”。
“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不同的解釋:
一說是四十的復數,可解釋為“四十‘百戶’”,也就是四十個部落;
一說是“山里的游牧人”,還有“山中的烏古斯人”、“依山傍河之人”、“草原人”的說法;
也有說“柯爾克”是四十,“克孜”是“姑娘”,“柯爾克孜”就是四十個姑娘 。
歷史
柯爾克孜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妒酚洝ば倥袀鳌纷钤绯霈F了對柯爾克孜族的先民的記載。約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征服的北方諸族中,就有“鬲昆”,《漢書》作“隔昆”,“鬲昆”或“隔昆”即柯爾克孜族的先民,“鬲昆”是當時柯爾克孜的譯音。從《史記》的記載看,當時的“鬲昆”居住在匈奴以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以北的吉爾吉斯湖周圍,其活動地區為阿輔水(阿巴根河)與劍水(葉尼塞河)之間。
唐代以前,柯爾克孜族主要從事游牧和漁獵。至唐代,柯爾克孜族有了很大發展,人口達數十萬,其中勝兵八萬。他們雖然仍以牧業為主,但農業生產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他們能用鐵制造兵器,使用十二生肖紀年,反映出古代柯爾克孜族社會經濟文化在當時北方各民族中,是比較先進的??聽柨俗握Z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公元5、6世紀時,受突厥汗國統治,柯爾克孜族使用過古突厥文??聽柨俗巫宓靥幮倥鞑?,漢朝時被匈奴冒頓單于征服。此后又先后為鮮卑、柔然等族所統治。
隋唐之際,柯爾克孜族被稱為“契骨”,最早受突厥的統治并與突厥有姻親關系。貞觀初,突厥被唐太宗擊破,契骨歸附于薛延陀。當時契骨分屬于三個酋長,尚無統一的政治機構,薛延陀可汗派一俟利發失缽屈阿棧為都督,隸屬于燕然都護府。此后數十年中,與北方各族、與唐朝都保持了良好的關系。到唐肅宗乾元(758-760)年間,契骨為回紇打敗,臣服于回紇,此后被稱為黠戛斯。9世紀20年代,黠戛斯在其首領阿熱領導下,逐漸強盛,并發動了反抗回鶻統治的斗爭。這場斗爭堅持了二十多年,公元840年,阿熱乘回鶻汗國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及遭受災荒的時機,在回鶻大將句錄莫賀引導下,發十萬大兵侵襲回鶻汗國,殺可汗誅掘羅勿,迫使回鶻各部離開故土,南下西遷。以阿熱為首的黠戛斯統治集團在原回鶻汗國領土基礎上,建立起了強大一時的黠戛斯汗國,建都于牢山(約今葉尼塞河上游薩彥嶺)以南賭蒲(約今圖瓦)地區。
《遼史》稱黠戛斯作轄戛斯。至10世紀時,契丹族興起,黠戛斯成為契丹政權遼的屬國,遼在轄戛斯設“轄戛斯國王府”。1124年耶律大石西逃,經過轄戛斯地區時,肆意劫掠,遭到轄戛斯人的截擊和驅逐。
元代稱柯爾克孜族為乞兒吉思或吉利吉思。12世紀末,蒙古興起時期,柯爾克孜族也曾受到蒙古的侵襲。1206年,鐵木真稱成吉思汗,將包括柯爾克孜在內的百姓分封給自己的弟弟豁兒赤。
元亡之后,柯爾克孜族的近鄰西蒙古瓦剌部強盛起來,柯爾克孜族又成為瓦剌的屬部。15世紀前期,隨著瓦剌首領也先的死亡,瓦剌勢力衰弱,逐漸西遷到額爾齊斯河一帶??聽柨俗螐拇藬[脫了瓦剌的統治。
16世紀時,在葉尼塞河一帶的柯爾克孜族分成四個部分,被稱為四個王國,即圖瓦王國、葉澤爾王國、阿勒蒂爾王國和阿勒蒂薩爾王國。阿勒蒂薩爾王是四王之首。16世紀末、17世紀初,準噶爾部逐漸強大,柯爾克孜族大部分成為準噶爾的屬部和屬地,同時也是準噶爾汗和阿勒坦汗爭奪的重要地區之一。此時,沙皇俄國向東侵略擴張的矛頭伸到了柯爾克孜地區。柯爾克孜族人民對沙俄的侵略擴張活動進行過激烈的反抗。1703年秋,傷亡巨大的柯爾克孜人聽從其厄魯特宗主的決定,在2500名厄魯特士兵帶領下,舉族越薩彥嶺,遷到額爾齊斯河東南草原。遷徙過程中,除少數留在薩彥嶺與唐努山之間的河谷中以外(今圖瓦一帶),大部分遷到了西部伊塞克湖地區、費爾干盆地極其附近山區,另一部分遷到了帕米爾高原、興都庫什山和喀喇昆侖山一帶及其附近地區,與先期到達此地的同族匯合。
清朝稱柯爾克孜族為布魯特。18世紀初,布魯特人處于封建農奴制階段,以游牧畜牧業為主。“愛曼”是社會基層組織,若干“愛曼”為一鄂拓克,其首領稱“比”,每一比“或有管領一二十愛曼者,或有管領二三十愛曼者”。為了反對準噶爾的掠奪,布魯特與哈薩克、維吾爾一起進行了長期的反對準噶爾貴族奴役、掠奪的斗爭。這個斗爭,實際上與雍正、乾隆時期政府與準噶爾農奴主貴族的斗爭東西呼應,起到了互相支持的作用。
18世紀后期浩罕征服了費爾干納盆地的布魯特部落,19世紀初又開始逐漸侵占中國布魯特各部。
19世紀中葉,俄國勢力逐步東侵,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沙俄乘機與清朝簽定了《中俄北京條約》,給清政府強加了一條西北邊疆地區中俄邊界的分界線,把大批柯爾克孜部落劃歸俄國。1864年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大部分柯爾克孜族部落被劃入俄國。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省時,留在清朝版圖內的柯爾克孜族人,只剩下當時柯爾克孜人口總數的二十分之一了。
1895年,英、俄瓜分帕米爾后,帕米爾東部色勒庫爾(今新疆塔什庫爾干縣)的柯爾克孜族人民,為阻擋沙俄繼續東進,和沙俄進行了長期的斗爭。
辛亥革命以后,新疆柯爾克孜族人民經歷了楊增新(1911~1928)、金樹仁(1928~1933)、盛世才(1933~1944)以及國民黨的統治。1916年,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因不堪忍受沙俄的專政統治而進行反抗,遭到殘酷鎮壓,大約15萬柯爾克孜族難民遷到北疆伊犁、南疆阿克蘇、烏什、喀什、伽師等地。
抗日戰爭爆發后,柯爾克孜族人民積極參加抗日活動。許多青年參加了反帝會,牧民們為抗日前線捐獻牲畜和各種物品。
1949年9月25日,柯爾克孜族人民與各族人民一道迎來了新疆和平解放。從此結束了苦難深重的歷史。1954年7月14日,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宣布成立,自治州包括阿圖什市、烏恰縣、阿合奇縣、阿克陶縣。如今,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已經在共和國的史冊上寫下了五十多年民族自治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