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電影《烏海》里的烏海有多美
原標題:看看,電影《烏海》里的烏海有多美
電影《烏海》海報
近日
電影 《烏海》
登陸全國院線和網絡
它將烏海的魅力展現給大家
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美麗的“烏金之海”
烏海市
夜色下的甘德爾山
美麗的烏海湖
沙水相連奇觀
大山、大河、大湖、大漠
奇特的自然景觀交織
壯美包容的奇特風景
獨特的地貌景觀
讓烏海市成為電影《烏海》主要拍攝地
這顆黃河岸畔耀日明珠
向大家展示了它的風采
而這一切
落在鐵路人眼中
卻有著不一樣的故事
開發建設中的烏海
烏海露天煤礦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期,因為“烏金”的發現以及包蘭鐵路的開通,烏海市作為資源富集區開始被大規模開發。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創業者懷揣著“敢于無處生萬有、能憑海闊納百川”的激情和夢想投身到這座城市建設中。
包蘭鐵路全線通車
“鋼鐵駝隊”運輸煤炭
1958年10月1日,在舉國上下歡慶新中國成立九周年之際,一條鋼鐵長龍刺破沙漠,三渡黃河,見證著西北人們的苦難、憂患、奮斗與夢想,新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全線通車運營。
今年94歲的劉祥老人(左)
在當時連塊磚運進來都難的條件下,我們硬是靠著人力,與惡劣的自然條件作斗爭,艱難地將包蘭鐵路修起來。可以說,沒有包蘭鐵路,沒有包蘭鐵路第一代建設者,就沒有今天的烏海,這話在今天看來一點兒也不為過。
——包蘭鐵路第一代建設者劉祥
“鋼鐵駝隊”運輸煤炭
因為建設包蘭鐵路,成千上萬的鐵道兵來到烏海地區,守護著包蘭鐵路,烏海成了他們的第二故鄉。鐵路建成后,他們轉業留在了這里,繼續為鐵路建設和發展作貢獻。
1977年原海勃灣站
1992年烏海站新站房建成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的烏海站
如今的烏海站
隨著包蘭鐵路建成,烏海地區有了第一個火車站——海勃灣站。
老烏海市的街頭巷尾
如今的現代化城市
伴著悠長的汽笛聲,一幢幢大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通向遠方,鐵路織網天塹變通途。
海勃灣站工作人員在候車室為旅客表演節目
1980年,烏海站開展“真誠為您服務”活動
幾十年來,烏海市的鐵路從無到有,當地的鐵路發展史,不僅僅見證了中國鐵路發展的歷程,也見證著烏海市的“前世今生”。
服務重點旅客
防控疫情消殺
透過歲月的長河,變化的是越來越安全高效的出行,越來越美麗舒適的城市,越來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不變的是一代代鐵路人始終如一的信仰,為人民 服務的質樸真情和無怨無悔的責任擔當。
在 包蘭鐵路建成之初,鐵路周圍沙丘裸露,植被覆蓋率不足5%,干沙層厚達10厘米至15厘米,肥力很低,植物在這里難以存活,在沙漠上造林更是難上加難。如何防沙治沙、確保包蘭鐵路暢通無阻,提升運輸能力,成為擺在鐵路職工面前的一道難題。
從1981年開始,負責養護包蘭鐵路的烏海工務段加快治沙工作進度,先后采用工程與化學治沙技術,通過人工清沙、機械開挖截沙溝、栽設樹枝沙障、砂石料覆蓋噴灑乳化瀝青等措施,對沙害進行大規模綜合治理,有效治理和防范了沙害對鐵路的襲擾。
隨著治沙工作的推進,一代代鐵路治沙人依托黃河水資源,在臨近黃河地段建造揚水站,采用滴灌、渠灌手段,植綠固沙,恢復周邊生態。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包蘭鐵路線兩側已形成防風固沙林帶。“滿地黃沙”已被“滿眼翠綠”取代,成功擋住了流沙進攻包蘭鐵路的腳步。
在包蘭鐵路治沙過程中,鐵路人在管內200多公里的包蘭鐵路兩側,筑起了一道700多萬平方米的綠色屏障,既改善了鐵路沿線生態環境,又在烏海市“煤城變綠都”的城市轉型中貢獻了力量。
除了包蘭鐵路,在烏海市通往阿拉善盟吉蘭泰鎮的另一條運鹽大通道——烏吉鐵路上,同樣有鐵路人抗風治沙,保障“鹽路”安全暢通的身影。
自1966年烏吉鐵路通車以來,一代代鐵路人就扎根戈壁,與風沙斗、與酷暑斗、與艱苦環境斗,用青春和汗水守護著烏吉鐵路的安全暢通。
烏海工務段針對烏吉鐵路不同區段沙害變化特點,因地制宜采用工程治沙、化學治沙、生物治沙的防沙治沙措施。
如今的的烏吉鐵路沿線綠植越來越多,風沙逐漸“退避三舍”,風沙埋道的情況越來越少。
處在黃河之畔
歷經滄海桑田
烏海市一路走來
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變化
在這座城市崛起的背后
一代代鐵路人也緊跟時代步伐
演繹著屬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素材:烏海車務段 烏海工務段融媒體工作室
圖文:馬仲民 王智超 張建華 景向清 羅杰
編輯:閆豐珺
實習編輯:孫志武
審核:張曉哲
更多精彩內容
芝麻開門!復興號的門后面有什么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