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向東流】水基因技術為水質畫像,百萬永川人母親河成最美河流
清晨的永川臨江河支流紅旗河海棠里段沿岸步道花紅柳綠,有人在悠閑的散步,有人在釣魚,還有人在河邊看書。
▲臨江河沿岸美麗風光
而五年前,這一幕是不可想象的。
臨江河是長江的一級支流,也是永川人民的母親河。臨江河在永川境內有88公里,流經13個鎮街,曾經的臨江河污染嚴重,經過幾年的治理,現在的臨江河楊柳依依,白鷺翩飛,成為了重慶市“最美河流”。
五年時間 還永川最美母親河
▲種植水生植物改變水質
2017年,永川區將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作為全區“一號民生工程”,舉全區之力,下定“背水一戰”的決心勇氣,拿出“遇水架橋”的措施辦法,全面推行河長制,打響了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攻堅戰。
2017年開始,永川區累計完成投資約22.5億元,新建城鄉污水管網381公里,維修和雨污分流改造城區原有管網722公里,新建、提標改造污水處理廠(站)76座。
經過幾年的治理,臨江河實現流域水質由劣Ⅴ類達到Ⅲ類標準,2020年臨江河被評為重慶市“最美河流”。永川臨江河治理工作經驗作為重慶唯一生態環保實踐范例在全國推廣。
“千溝萬塘” 清水行動,疏通次級河流“毛細血管”
▲臨江河沿岸美麗風光(永川區宣傳部提供)
為了疏通次級河流“毛細血管”,近年來,永川區先后建成關門山水庫至臨江河(城區段)河庫水系連通工程等5個河庫水系連通工程。
共計完成管道安裝60.6公里、引水隧洞3.94公里、河道生態治理29.1公里,每年可新增河道生態補水量2180萬立方米。
該項目的實施,通過對臨江河、小安溪河、龍門溪等河道進行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等,有效凈化河道水體,改善流域水質。
同時通過安裝輸水管道、打造引水隧洞等措施,實現永川區河湖水體交換,進一步增強流域水體流動性,形成健康暢達的動態水系網絡。
通過花樹栽種、草皮種植等措施,美化河道兩岸環境,極大改善地區景觀形象。
2020年2月起,永川區還結合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實施“千溝萬塘” 清水行動。主要內容為,實施“截、清、生、用”等多種方式消除“千溝萬塘”黑臭水體,既采用截污、清淤、實施水生植物栽種等生態修復措施。
經過實施“千溝萬塘”和對“毛細血管”的疏通,臨江河茨壩斷面、小安溪雙河口斷面、九龍河矮墩橋斷面水質,由2019年IV類提升到2020-2021年III類,3條河流主要污染物綜合指數持續下降。
環境變好了,人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增強了。
“以前這個地方污水到處都是,很臟很臭,出門都要捂著口鼻,現在這里整治好了,河道沿岸綠樹成蔭,團花簇錦,環境變好了,我也不準備搬家了。”53歲的老居民朱小紅,在老城核心區三河匯碧后面的的福利小區居住了20多年,她見證了三河匯碧片區由污水橫流到永川人母城會客廳的蛻變。
科技賦能水環境治理,生態環境智慧綜合監管平臺投用
▲永川生態環境智慧綜合監管平臺
除了疏通河道,打造幸福“活水城”外,永川區還通過科技創新,將大數據、智能化技術賦能水環境治理,實現水環境“天地一體”長效監管。
近日,永川生態環境智慧綜合監管平臺在永川大數據產業園建成并投入試運行。該平臺包括生態環境監測感知體系、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生態環境綜合展示平臺等內容。
在水環境綜合監管上,該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創新技術,建立“精細、科學、落地”的水環境監管體系,為精細化管控提供系統科學的決策支持。
這一平臺水環境監測中所采用的水基因圖譜精準溯源技術就是以紫外-可見光圖譜技術為核心。通過對比實時監測的水質圖譜與污染水基因圖譜庫,對排水口進行類似“畫像/指紋識別”的模糊識別,并根據超標污染物類型和污染源類型的深度關聯分析,定位可疑污染源范圍,對污染水體進行實時溯源。
永川區生態環境局水污染防治科科長任小波介紹,通過該水基因圖譜技術,可以第一時間查看到水質變化,發現污染源,平臺可以第一時間發送指令到鄉鎮,調動最近的鄉鎮人員到現場查處理。
該平臺的運用,可以縮小排查的污染源范圍,提高排查效率,預警污染現象,形成24小時長效監管,為監管部門提供全面的河道信息,為有效水質管理打下基礎。
上游新聞記者 徐菊 任君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