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能承載多少大象?
不久前,一路北上的云南亞洲象群備受全球關注。如今在昆明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讓它們再成焦點。
象群為何北上?作為棲息地,西雙版納能容納多少野生亞洲象?其生態環境現狀如何?
就這些問題,我們與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保護專家、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胡麗詩(Alice Hughes)聊了聊。
胡麗詩。受訪者供圖
談云南象群
“大象在熱帶雨林里什么都吃”
新京報:作為亞洲象的傳統棲息地,大象在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主要靠什么為食?
胡麗詩:實際上它們什么都吃,在真正的森林里,大象的飲食范圍很廣,涵蓋數以百計的食物種類,尤其喜歡香蕉這類高糖食物。但有一個問題是,它們很喜歡吃農戶們種植的作物,因為更容易獲得,這也是它們常會進入農田的原因之一。
西雙版納有270多頭野生亞洲象,基本已經達到這片區域的可承載總量。它們北上的原因,我們現在并不確定。有一種說法是當時原始棲息地出現食物短缺等情況,還有種說法是亞洲象本身就是遷徙性動物,以前常往老撾等地走,現在可能穿越邊境存在一定難度,進而選擇北上。此外,這也可能與象群數量增加、群體結構變化有關,首領變化可能導致遷徙方向的改變。
新京報:今年云南野象群北上引起世界網友的關注,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胡麗詩:中國政府在亞洲象的保護方面成果顯著,實現了數量翻倍,今年這次象群北上,更讓象群保護備受關注。但我們也要意識到,亞洲象只是成千上萬個物種中的一個,關注物種多樣性就需要考慮整體物種的保護,而不只是這一個物種。
云南是一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方,擁有中國一半以上的物種,保護它們和保護大象一樣重要,但對每個物種的保護策略不盡相同。大象對棲息地的要求不那么嚴格,它們喜歡雨林里更寬闊甚至退化的地方,因為它們體形很大,在雨林中穿梭并不方便。我們甚至可以說,為亞洲象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與保護西雙版納地區的熱帶雨林存在一定矛盾。
新京報:亞洲象國家森林公園的建設已提上日程,對于亞洲象保護,你有哪些建議?
胡麗詩:建立國家公園進行象群保護,規劃時需要更具戰略眼光,將所有生物看作一個整體,保護大象的同時,也不能傷害其他生物種群。
此外,盡管大象很難被裝上追蹤器,但我認為這是監測管理象群的最好方式,監測大象在區域內的移動、生活習性,對以后的保護工作將更有幫助。
備受關注的亞洲象群。圖片來自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
談西雙版納
應關注傳統農耕區域的退化
新京報:近年來,西雙版納的生態環境有何變化?
胡麗詩:西雙版納是東南亞地區熱帶雨林氣候的最北部。我們需要考慮到,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原棲息地溫度升高,很多熱帶雨林環境下的生物北移求生,這里將成為它們的最北一站。如果我們不重視保護這片地區,那些生物將無處可去。
經濟作物種植是森林流失變化的主要驅動。2013年我來到西雙版納,那時橡膠的市場價格很高,很多地區以橡膠種植園取代雨林,不只西雙版納,整個東南亞都是如此。2015年之后,橡膠的國際價格開始走低,雨林的砍伐破壞情況逐漸趨于穩定。但當我們砍伐掉一片雨林,就意味著那片生態永遠消失了。
我們想提醒大家關注西雙版納傳統農耕區域的退化。
西雙版納的大米很有名,許多當地的兩棲動物、昆蟲等都依賴稻田環境生存,傳統耕作方式對維持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但由于經濟效益低,大量農戶轉向高收益的橡膠等作物,這不僅對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利,而且農民收入也不穩定,甚至糧食安全也會受到影響。
新京報:如何看待種植熱帶經濟作物和保護雨林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
胡麗詩:我想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由于經濟作用短期收益更高,雖然政府提出了保護雨林的措施,但當地居民還會在雨林深處偷偷砍伐。外表看起來,雨林面積并未減少,但實際上高質量雨林生態已經遭到破壞。
在馬達加斯加的熱帶雨林中,生長著一種蔓生長春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研究人員提取出的長春花堿和長春新堿,對治療腫瘤和白血病效果顯著。我們常講林下經濟,原生熱帶雨林之下就潛藏著經濟的可能。
如果為了生存一定要種植經濟作物,那么我們可以嘗試更豐富的種植種類,多種作物結合起來,增加生態層次,對涵養土壤也有促進作用。
談COP15
地球正經歷物種滅絕危機,要探討造成現狀的原因
新京報:大量生物多樣性報告顯示,我們沒有達到預定的保護目標。你如何看待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總體形勢?中國情況如何?
胡麗詩:目前,地球正處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危機之中,物種滅絕速度超過之前任何一個時代,而這基本上是人類活動導致的。“愛知目標”制定了2010年至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目標,其實就是為了阻止物種滅絕進程。中國實施“愛知目標”的總體情況相對較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此外,中國剛剛發布了《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我們可以看到情況的改善。中國設置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能把區域的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結合在一起,是可以推廣到世界其他地區的典范措施。未來,希望能將生物多樣性評估納入到工程建設的必要流程和手續中。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是COP15大會的重要內容,我希望在這個框架里,我們不是只說目標是什么,而是要探討造成現狀的原因是什么。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編輯 白爽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