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欽州:奏響民族團結“協奏曲”
在廣西欽州市靈山縣煙墩鎮鄧塘村民族團結廣場,一陣春雷般的鼓聲響徹云霄,拉開了欽州市2021年“壯族三月三”系列活動的帷幕。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時間里,“歌飛三月三·情滿八寨溝”文化壯鄉嘉年華、原生態山(海)歌比賽、“紅色引領 多彩非遺”壯族三月三、“三月三的非遺記憶”線上展播等活動將陸續呈現……
每年“壯族三月三”,既是壯族同胞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各族兒女交往交流交融的舞臺。陽春三月,穿行欽州各地,人們歡聲笑語、載歌載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奏一首民族團結“協奏曲”。
讓民族同胞“富”起來
春風徐來,萬物皆新。欽北區貴臺鎮那疋村巷道,青磚瓦房錯落有致,20世紀的民宅修舊如舊,煥發新活力,昔日“臟亂差”的小村莊,如今變身“網紅打卡村”,眾多游客慕名前來參觀。“這里的農村干凈漂亮,有文化底蘊,暢游其間,很是愜意。”外地游客黃俐說。
那疋自然村所屬的百美村委,是貴臺鎮三個貧困村之一,共有663戶2996人,均為壯族,民風淳樸,環境優美。但因地處廣西十萬大山北麓,此前交通非常不便,群眾生活困難重重。
“乘著脫貧攻堅的東風,我們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修繕進村公路,硬化入戶道路,清理水利溝渠,完善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蛋鴨、羅非魚養殖和光伏發電等產業。通過入股分紅、場地出租、山林出租等形式,2020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33萬元,是2015年的66倍,建檔立卡貧困戶40戶141人全部脫貧。”百美村黨支部書記梁顯茂介紹。
前些年,當其他村民奔忙于外出打工時,貧困戶李蘭勝已在村集體經濟項目——蛋鴨養殖場實現家門口就業,獲得穩定收入。“今年春節至今,我務工收入4500元,還能兼顧農活和照看孩子。”李蘭勝說,村里有13名貧困人員被聘為村級公益性崗位人員,通過自力更生實現“造血式”脫貧。
“少數民族群眾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人。”百美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官德業告訴記者,那疋村弘揚紅色文化、知青文化、民族文化特色,群眾自力更生建家園。在“三清三拆”環境整治中,群眾捐出3萬多塊青磚和一批舊物件,讓出5畝菜地,200多人參加義務勞動,30多名在外務工人員請假回村勞動,將那疋村建成欽州市美麗村屯示范點。
百美村的美麗蝶變,是欽州市幫助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的縮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欽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李開創說,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欽州市聚焦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傾斜投入、加大扶持,全市少數民族聚居區行政村實現“村村通”硬化道路,全部建成標準化衛生室,極大改善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全市301個貧困村、20.64萬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歷史性消除了絕對貧困。
讓民族關系“融”起來
欽南區文峰街道文昌社區,是一個既有老城區和新城區,又有城中村和郊區農村的混合型社區,居住著壯、漢、瑤、京等9個民族約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1200人,是欽州市少數民族聚集較多的社區,也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像這樣的社區,處于邊緣地帶,人員復雜,管理難度很大。特別是交通不便,以往群眾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文昌社區平山村村民王立卓深有感觸地說,“多虧了社區‘大黨委’,現在出行暢通無阻,各民族和睦共處。”
平山村與欽州城區隔江相望,此前唯一的進出方式是通過渡船和一條簡陋渡槽橋,一條坑坑洼洼的“水泥路”貫穿三個生產隊,晴天沙塵滾滾,雨天積水泥濘,村民苦不堪言。
2016年,文昌社區成立了欽州市首個社區“大黨委”,吸納市濱海新城管委、市公安邊防大隊等13個黨組織加入,建立“六聯”工作機制,破解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資源分散不集聚的難題。“大黨委”成員單位齊心協力,多方籌資,最終將“水泥路”變成真正的水泥路,購置了新渡船,擴建了新碼頭,困擾村民多年的出行難題得以解決。
在“大黨委”統籌下,文昌社區還探索社區黨員“雙報到雙服務”、社區“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認領“微心愿”、“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志愿服務等特色活動,讓駐區單位黨組織、黨員、社區各族群眾共同參與社區建設。
“各族同胞生活在一個社區,互幫互助、相親相愛,就像一家人一樣,現在工作好做多了。”社區黨總支書記關中艷說。如今,像這樣民族團結和諧的社區,在欽州各地不斷涌現,形成民族團結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輻射效應,實現“一個示范點帶動一大片”。
讓民族文化“活”起來
民歌、山歌、海歌,煙墩大鼓、坭興陶、欽州大蠔……每年的“壯族三月三”期間,欽州處處是歡樂的海洋。在廣西“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文旅品牌帶動下,欽州市政府辦、文化旅游等部門每年組織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系列文化活動,宣傳了民族文化,搞活了民族經濟,促進了民族團結和文化交融。
“欽州靠山也靠海,每年的‘三月三’不僅是一次民族傳統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次各民族團結的大聯歡,各族群眾在放松身心的同時,也能親身體驗欽州‘海豚味’的民族風情。”欽州市文化廣電體育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羅濱說。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欽州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賴廷耀告訴記者,針對部分青少年對于本民族傳統文化興趣減弱的現狀,欽州市有針對性地開展薪火傳承文化活動,深入各類學校開設欽州坭興陶、粵劇、欽州采茶戲、欽州海歌、煙墩大鼓等課程,讓民族文化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劉永福舊居、蘇廷有舊居、廣州會館、中山路騎樓、占鰲巷老房子……這些古老建筑,是欽州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欽州市挖掘保護民族文化,打造三宣堂、平南古渡、黃明堂雕像、牛圩坡烈士紀念碑、戲曲舞臺等民族文化建筑群,將欽州歷史街區打造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讓民族傳統文化“活”起來,留住城市的“根”和“魂”。
“我們與時間賽跑,加大對少數民族文化搶救性保護。”欽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宗委主任涂振海告訴記者,這些年,“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欽州跳嶺頭”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煙墩大鼓”“八音”“欽北采茶戲”等9項納入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建成煙墩大鼓傳習基地、跳嶺頭傳習基地等一批文化傳承基地,建立少數民族語言方言資料庫,從民間征集跳嶺頭面具、木偶、煙墩大鼓、壯錦等文物,讓少數民族文化在保護中得到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