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碩士江北區當專職網格員 “三色”畫出居家老人“滿格”幸福感
余白楊(左)與群眾交談,了解群眾訴求。記者 周雨 攝\視覺重慶
近日,江北區大石壩街道元佳廣場的石凳木椅上,三三兩兩坐著老人。
路過廣場的余白楊,一眼就能看出哪個是家住5幢的老人,以及老人背后隱藏的顏色:紅色是獨居或僅與老伴居住的老人;黃色是與中老年子女同住、或與未成年孫輩同住的老人;綠色是全家多人同住的老人。
現年33歲的余白楊是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于去年3月通過公開招聘方式,成為大石壩街道首批專職網格員。
為更好地精細化服務居家老人,她用紅、黃、綠“三色”標記法將老人分類,細化養老服務,畫出了居家老人“滿格”的幸福感。
對紅色類型老人:只要你需要,我隨時都在
元佳廣場居住著長安廠及其配套江陵廠、江川廠的很多退休職工。余白楊負責的第九網格為元佳廣場5幢。
余白楊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排走訪、采集信息,結果發現,這幢總高32層的住宅樓,共390戶近900人,其中60歲以上居家退休老人,就有360人,占到了總人數的2/5。
江北區的專職網格員日常任務清單共有6項,其中第一項就是關注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重點人群。
由此,她將關心紅色類型的老人列為工作重點。5幢共有紅色類型老人86名:空巢58人,獨居23人,孤寡5人。
5樓的胡阿姨年近70歲,是位孤寡老人,不輕易相信他人。
在前期多次拜訪時,胡阿姨都不太愿意搭理。余白楊側面打聽到胡阿姨有外出旅游的愛好。
“胡阿姨,你今天打扮得這么漂亮,去哪里?”
“你住5樓,我住17樓。有什么急事,我一個電梯就下來。”
“只有叩開群眾的心門,才能叩開群眾的家門。”滿臉堆笑的余白楊,碰見胡阿姨就開啟夸夸模式,漸漸地,慢熱的胡阿姨敞開了心扉。
“小白楊呀,你說現在我沒有一個依靠,也不愿意再找一個人,如果之后再遇到生病住院這樣的事,我該怎么辦?”
“胡嬢嬢,你放心哈,我會經常去你家看望你,你可以把我當作你的‘干女兒’,有事就給我打電話,我和社區都會幫你一起想辦法解決,只要你需要,我隨時都在。”
紅色類型的老人,有不少像胡阿姨這樣,擔心生病沒人陪著就醫。余白楊則在每周至少1次的上門走訪中,告知他們:“有需要就找小白楊。”
對黃色類型老人:送藥送飯是常態
黃色類型的老人,占比約為40%~50%。他們與中老年子女或未成年孫輩居住,最大的困境是身體衰老帶來的各種慢性病。
凡是居民有困難,余白楊都會幫上一把。秋冬季節感冒的人多,余白楊變身為“快遞姐”,每天都為生病老人代買藥物,還幫他們到社區食堂打飯,送到門口。
更多的時候,老人們有什么都向她傾訴,如有老人經常性地回憶往日國企上班的輝煌歲月,有人生病想要尋求一句情感上的安慰等。余白楊總是不厭其煩,傾聽了一遍又一遍。
繁雜而瑣碎,是網格員工作的常態。去年9月的一天,余白楊在樓下遇到住在30層的張叔叔,被一把拉住:“我昨天遇到個詐騙,差點轉了2000塊錢過去。”“幸虧你的漫畫,才沒上當。”
當網格員不久,余白楊發現,他們在向居民宣講政策時,老人對宣傳單看起來比較吃力,密密麻麻的文字讓老人“不想看”“看不清”。
由此,余白楊就自己動筆,將這些宣傳政策和宣傳文件畫成漫畫,張叔叔就是因為她的反詐漫畫畫得好留了下來,從而避免了被騙受損。
工作兩三個月后,余白楊又繪制了新圖——“15分鐘便民生活圈”,特地把新近變動的信息標注出來,如哪家銀行換了新址,哪家診所能看中醫抓中藥等,她都用紙畫出來,復印多份,送給居民。
對綠色類型老人:日常不打擾,耗費心思卻不少
對于綠色類型的老人,余白楊與其本人和家人保持微信、電話聯系。對這部分老人,她雖然日常不打擾,但耗費的心思一點不少。
綠色類型的老人,通常是三代同住,家中老人有照顧孫子孫女的任務,他們關注的點在于孫子孫女能否有個好的環境,壩壩舞噪聲擾民問題、樓下餐飲喧嘩和油煙污染等。而元佳廣場屬開放式小區,5幢一二樓共有23家商戶。
去年10月底,位于1樓附11號的門面重新營業。這家店主營炭火燒烤,為了多坐客人,將烤架搬到路邊,嗆人的濃煙吹進低層居民家中。當天晚上,余白楊就在網格群里接到居民投訴。
做生意不易。面對抱怨生意難做、拒不整改的商戶,她站在居民的角度心比心地給他做工作;面對寸步不讓的居民,她則告知他們商家的苦處。
經過多天努力,商家和居民的訴求找到了平衡點,將烹飪點位移進店鋪內,合理開放室外營業區域。整改過程中,余白楊又對接城管部門,允許商家在規定時間進行室外營業。
記者問余白楊:“以你的學歷和專業,為什么要當網格員?”
余白楊說,為老人服務,能讓她每天都能獲得生活的饋贈。她是成都人,在重慶讀書、結婚、工作10余年,跟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分住兩地,跟社區老人在一起,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種遺憾。她說:“社區就是家,做網格員就是在為家人做事。” (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