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自然資源(水資源)調查 為黃河干流四川段3D畫像
若爾蓋縣唐克鎮九曲黃河第一灣的日出美景。記者 尹鋼 攝
水文地質工程師正在進行水位埋深測量,采集水文地質參數。受訪者供圖
今年,四川啟動基于實景三維的黃河干流自然資源(水資源)調查與資產管理試點工作,這也是四川首次對境內黃河開展全流域、全覆蓋的自然資源調查。
該項工作以黃河流域四川段為項目區,開展實景三維模型建設,收集土地、水、濕地、森林、草原、荒地、礦產等專項數據,探索水資源專項調查、二三維一體化自然資源管理模式,以及自然資源(水資源)資產核算方法,初步建立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數據庫。
為何要在黃河流域開展以水資源為主的自然資源調查?此項調查工作如何推進?
摸清“家底”,加強水資源保護、管理和利用
黃河在四川西北角“一閃而過”,僅流經5個縣,但作為黃河水源主要補給地之一,黃河四川段一直備受關注。
四川境內黃河干流河道長174公里,流域面積1.87萬平方公里,僅占全流域的2.4%。但黃河干流枯水期流量的40%、豐水期的26%來自四川。據綜合測算,黃河流域年徑流量的8.9%來自四川境內。
“黃河上游是黃河流域水源涵養的核心區域,水資源的質和量十分重要。開展基于實景三維的黃河干流水資源調查試點,可以進一步摸清‘家底’,為水資源保護、管理和利用提供精細化、數字化支撐。”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這項工作也是四川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建設試點工作中的一項,將探索水資源專項調查、二三維一體化自然資源管理模式,以及自然資源(水資源)資產核算方法。
該項工作以實景三維為基礎開展調查,結合水文地質調查、勘查、物探、鉆探等方法,選取黃河干流若爾蓋段作為自然資源(水資源)調查典型區,摸清區域內資源實物量底數,并結合自然資源資產價格信息,估算其經濟價值。“最終根據調查成果,在虛擬世界繪制出黃河流域的數字‘雙胞胎’,形成資源清單,立體化、可視化展現黃河流域自然資源情況,并為自然資源(水資源)資產管理、保護與利用提出相關建議。”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比如可以通過監測研究地表水年動態變化特征,分析近年水資源量減少、水環境惡化的原因,以及區內工程或環境對地下水的影響和由此產生的主要環境水文地質問題,提出合理對策和建議,以此預防或減輕水環境惡化。”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舉例。
實景三維結合傳統勘查,搭建三維立體數據庫
8月的若爾蓋草原,河流蜿蜒、一川草色。在轄曼鎮的黃河邊上,幾位穿著紅色馬甲的水文地質工程師,無暇欣賞美景,埋頭圍著鉆井進行水樣采集。
“水文地質鉆探是專項水文地質測量和水資源調查的重點工作之一。”參與調查的四川省華地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工程師余中友指著眼前碗口大小的鉆孔說,綜合考慮含水巖組富水性、地下三維地質建模需要等因素,項目選定了4個點位。通過鉆孔取樣、現場試驗等勘查手段,獲得水資源基本特征和分布,以及水量、水質情況,初步建立水文地質結構。目前該項工作已在收尾階段。
鉆孔的選定經過了詳細研究論證,其中,建立黃河流域四川段地形級實景三維是重要的前期工作。
“這是一張覆蓋1.87萬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數字三維底圖,真實、立體地展現地形起伏與河流的地表風貌,主要通過衛星遙感影像獲取。”參與實景三維搭建的四川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測繪地理信息中心工程師趙磊說。
在此基礎上,通過無人機航空攝影、傾斜攝影等技術手段,更為精細地描繪174公里長的黃河干流流域地形級實景三維,以及重點人文地理景觀、露天礦山等區域的城市級實景三維。
“實景三維模型數據基底搭建完成后,再開展遙感地質解譯,便可獲取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層巖性、水文水系、湖泊水體、濕地資源、泉點、地下水類型及含水單元等基礎信息。”趙磊說,為接下來的水資源調查和自然資源資產核算打下基礎。
在水資源調查工作完成后,鉆井將按照要求形成供水示范井或者監測井,開展長期監測。“相較于傳統勘查,此次水資源調查,要根據鉆孔、剖面等數據,建立地下水三維地質模型,如何更好建模,以方便后期研究管理是一個難點,我們正在探索。”余中友說。
“黃河干流自然資源(水資源)調查自今年5月啟動以來,已經完成全流域實景三維模型搭建,水資源等自然資源調查、自然資源資產核算正有序推進,預計今年11月底完成。”項目負責人介紹,自然資源資產核算就是依據各類自然資源資產實物量,利用自然資源資產清查價格體系,核算森林、草原、水資源等資產經濟價值。
最終,所有的成果將匯集到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這里可實現在三維場景下的調查成果瀏覽、查詢、統計、量算、變化模擬分析、成果輸出等功能,促進黃河流域自然資源資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目前,黃河流域四川段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數據庫正有序搭建中。記者從初步搭建的數據庫中看到,分為三維空間底座、自然資源調查成果、資產清查成果三個部分。其中,“三維空間底座”清晰三維展現四川境內黃河流域地形地貌,“地下水三維模型”可以看到初步建設的地下水文地質結構綜合三維模型圖。(記者 王若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