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民宿,如何跨過“成長的煩惱”
石柱橋頭鎮瓦屋村,具有佤族房屋特色的“瓦屋部落”民宿景區正拔地而起。特約攝影 鐘志兵\視覺重慶
9月25日,游客在巴南區芙蓉村“別花山房”民宿前聊天休息。記者 趙偉平 攝/視覺重慶
今年國慶,重慶鄉村民宿異常火爆——
梁平獵神村,“夢溪恬園”28套民宿節前被預訂一空,管家唐攢英還婉拒了40多位游客;
巴南芙蓉村,“別花山房”價格在千元以上,但仍一房難求,主人張勇將自己的房間也騰了出來;
石柱橋頭村,“冇名堂”民宿客流不斷,“舊時光”夯土民宿也在節日期間開門迎客;
……
近年來,在鄉村旅游帶動下,以前衛設計、地方民俗、農事體驗等為賣點的鄉村民宿在我市遍地開花,在盤活農村閑置資產,帶動農民增收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異常火爆的鄉村民宿還需跨過哪些“成長的煩惱”?如何發揮自然風光迤邐、人文景觀獨特等優勢,推動鄉村民宿健康發展?近日,重慶日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旅游市場需求旺盛 鄉村民宿呈井噴式涌現
巴山渝水間,各具特色的鄉村民宿散布,每逢節假日很多民宿一房難求,成為近年來我市鄉村旅游的新亮點。
民宿火爆,帶動了一波創業潮,劉書琴便是其中一員。
老家在石柱縣橋頭鎮橋頭村的劉書琴,大學畢業后在浙江從事互聯網設計工作。2016年,她被石柱作為返鄉能人引進,從事農產品電商銷售。家鄉的藍天白云、一山一水讓她萌發了吃“旅游飯”的想法。
當時,吃住有特色的農家樂是鄉村旅游最基本的“配置”,但部分農家樂品質低、體驗感差,不能滿足都市人群的需求。“何不把浙江的鄉村民宿‘復制’過來?”劉書琴靈機一動。
說干就干。經過三年多的努力,2021年劉書琴將流轉的8戶閑置農房改造成了現代風格的鄉村民宿。由于環境舒適雅致、燒烤啤酒露天電影等體驗活動豐富,“冇名堂”開業后吸引了不少年輕人慕名打卡。
按照規劃,橋頭鎮成為17個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之一后,建設了商業一條街、土家族特色鄉村旅游綜合體“瓦屋部落”、四川美院藝術寫生基地等鄉村旅游項目,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游客,這讓劉書琴的鄉村民宿出現接待緊張。
看好市場前景,她又把民宿周邊5家農戶的閑置農房流轉過來,開了一家“舊時光”夯土民宿。今年國慶,夯土民宿一期對外營業,房間剛掛上網就被訂完了。
同樣火爆的還有開州區滿月鎮甘泉村的“甘泉小筑”鄉村民宿——配套還未完善,就有不少游客前去體驗;而在巫溪縣通城鎮長紅村,17戶脫貧戶以房聯營形成的18棟長紅巴渝民宿,國慶七天吸引5000多人次游玩打卡……
“民宿是個性化的住宿方式,能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化需求。”重慶旅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羅茲柏表示,受疫情影響,周邊游成為人們出行休閑的首選,鄉村民宿作為鄉村旅游的重要業態,自然深受歡迎。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至2021年間,我市各地民宿數量呈爆發式增長,數量達到近兩千家,鄉村民宿數量更是呈幾何式增長,基本形成了一批叫得響、有特色的民宿品牌。
季節性強同質化高 八成鄉村民宿盈利困難
盡管市場很火,但并不能與賺到錢劃等號,這一點,讓記者也頗感吃驚和意外。
梁平區竹山鎮獵神村“夢溪恬園”民宿業主陳中明就遭遇了這樣的煩惱。
“夢溪恬園”地處梁平區百里竹海腹心,是一間在7戶閑置農房基礎上改造而來的蘇州園林風格的鄉村民宿,至今已營業3年有余。
3年來,由于“夢溪恬園”的裝修別致、環境優雅,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體驗。但陳中明卻坦言,“表面看似火爆,到了年底一算賬,根本不賺錢”。其原因是,鄉村民宿有很強的季節性,夏季入住率爆滿,冬季基本沒啥生意。同時,節假日一房難求,平時入住率不到一成。
他也想過不少辦法來延長民宿的營業周期。比如,打造了100多畝果園供游客參觀、聘請茶藝師、古箏老師等增加互動性、打造游泳池、觀景臺賞雪玩雪等文娛項目,但收效甚微。
陳中明算了筆賬:改造28間民宿加上周邊的設施配套共花了2000多萬元,民宿日常維護及工人工資一年需60萬元,每年陸續的配套投入要50多萬元,“即便是一年有120萬元的營業額,扣除支出后能保本就不錯了,哪還敢想賺錢嘛。”
萬州區的民宿業主魏敏也遇到了類似的境況。
魏敏在福建上大學時便捕捉到了鄉村民宿的商機。去年,他回到萬州老家,投資近60萬元修建了5間茶山民宿。
運營一年,入不敷出。魏敏深究原因,在茶園的6家民宿,都是以推銷茶山風景為賣點,產品同質化嚴重,互相擠壓了市場空間,“三個和尚沒水吃”。
對此,農業農村部農經協會鄉村建設專委會委員、重慶同欣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杰認為,近年來,盡管有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酒店企業和資本力量盯上鄉村民宿這個“香餑餑”,但從目前調查數據來看,受季節性、同質化等因素影響,僅有不到20%的鄉村民宿有盈利,36%的鄉村民宿收支基本平衡。換言之,約八成鄉村民宿不賺錢。
從“一時紅”到“長久紅” 重內涵與個性化是關鍵
不難看出,鄉村民宿遭遇“成長的煩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打造獨特賣點。
目前,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賺錢盈利的概率就會高許多。巴南“別花山房”民宿就是一例。
“張老板,這門為啥從外面看是正的,而從里面看是斜的呢?”
“外正內斜,寓意出了這扇門不能走歪門邪道。”
10月5日,巴南芙蓉村,游客陳剛被“別花山房”獨特的大門造型吸引住了,不禁發問。張勇便講起背后的故事——他的民宿由200多年歷史的廖家院子改造而來,是一座穿斗式結構為特色的四合院,保留有完整的祠堂、老宅、石磨、幾噸重的長條石等建筑遺址。相傳,廖家院子是乾隆時期一縣官的府邸,不僅流傳有很多民間傳說,建筑也很有特色和文化。
2018年2月,第一次見到廖家院子斷壁殘垣的張勇,就被其建筑文化深深吸引。他將其從村民手中流轉過來,打造成中式建筑的鄉村民宿。
“民宿外觀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盡可能進行復原,內部則按照現代風和中式風格進行裝飾。”張勇說,這樣一來既有傳統老院子的韻味,又能滿足游客對房間舒適感的追求。如今,通過建筑文化故事的輸出,“別花山房”民宿一年四季都不愁客源,一年營業額在400萬元以上。
同樣,為解決同質化問題,武隆區仙女山“歸原小鎮”的美宿36院推出了定制民宿,讓那些具有動漫、茶藝、設計、非遺等專業技能的人士落戶,打造主題民宿,形成民宿街區,讓游客在一條街就能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
市民宿產業協會會長秦文武認為,鄉村民宿既不是酒店,也不是農家樂。好的鄉村民宿既是一件作品、藝術品,也是一個產品和消費品,它寄托著民宿主人的所有情感和文化修養,“有文化、有溫度、有故事、有情懷、個性化、小眾化,是鄉村民宿應有的特色。”
“歸原小鎮”負責人唐紹波的觀點類似,“民宿是有溫度的,不是冰冷的建筑,民宿主的性格、個性,閱歷、經驗賦予了民宿生命。”他說,民宿主是民宿的核心要素,要融入民宿的文化營造之中,絕不是“甩手掌柜”。
“民宿的根基在于‘民性’,作為基礎性功能又要追求‘宿性’。”羅茲柏稱,“民性”就是以地域環境為根基和依托,用本土材料,體現本土風格、本土氣韻,從物質形態到精神氣質,都必須帶上自然而樸素的鄉土韻味。“宿性”就是作為深度休閑體驗旅游模式,要為游客提供舒心、動心、貼心的住宿設施和服務。鄉村民宿要力所能及謀求差異化特色化,獨具匠心才能留住人流。
記者手記>>>
鄉村民宿要長紅需煉好“三味”
近幾年,我市鄉村民宿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成為鄉村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滿足了城里人的消費需求,又從產業、文化、生態、人才、組織等多個層面推動了鄉村振興。在記者看來,鄉村民宿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還需要煉好“三味”。
一是保“土味”。鄉村民宿區別于酒店最大特點在于它的鄉土味,能喚起人們的鄉愁記憶。比如,巫溪縣通城鎮長紅村長紅巴渝民宿自2017年開業以來,能持續引流,客源不斷,重要的一點是保留了當地農村風車、石磨、對窩、石碾、水缸、院壩、堂屋、灶臺和火塘(當地一種做飯、熏制臘肉、取暖用的火坑)等鄉村元素,與青石板、走馬轉角的陽臺、炊煙、梯田、古樹相得益彰,讓人宛若回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回憶滿滿。
二是提“品味”。如今各地把民宿作為鄉村旅游的“標配”,遍地開花,這就需要鄉村民宿避免千“宿”一面,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味。巴南芙蓉村“別花山房”在外部保留了傳統老院子的原始風貌,內部也在不斷提檔升級,結合不同群體的需求,設置咖啡吧、閱讀室,打造了舉辦中式婚禮、老人祝壽的堂屋和樓宇,將傳統與現代進行完美融合,贏得不同年齡群體的喜歡,如今僅回頭客就超過5000人。
三是會“加味”。融合已成為鄉村旅游的代名詞,鄉村民宿的發展同樣如此,也需要融合多種業態,走“民宿+”模式。南川區大觀原點的“十二鄉頌”民宿,結合戶外運動、生態觀光、養生度假、懷舊體驗等旅居要素,探索出了“民宿+藝術”“民宿+書屋”“民宿+動漫場景”“民宿+研學”等融合發展方式,形成了以民宿帶動多業聯動、多業融合的鄉村旅游新業態。
鄉村民宿要從“網紅”變“長紅”,既要凸顯當地文化特色和文化自信,挖掘本地文化,體現鄉土風情,最大限度地保留鄉土味,又要巧妙地融入現代元素,碰撞出新舊結合的人情味,呈現出與鄉土民居截然不同的樣貌,給消費者提供獨特的體驗,走“民宿+”融合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