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視“頻道聲”丁文山:自媒體時代給了“聲音”更多的可能
伴隨5G時代的到來,各類短視頻平臺迅猛崛起,廣播劇、有聲書和播客等音頻產品也一躍成為年輕群體中的潮流,衍生出網紅博主、游戲主播、短視頻美文配音、有聲讀物等多種與聲音息息相關的新興職業業態。
在新媒體環境下,移動互聯網音視頻平臺的自媒體人既包含廣播電視等傳媒領域的從業者,也包含了沒有經過任何專業訓練,但具有某些垂直領域知識、技能的名人或專家以及草根主播。這說明在新媒體時代,更多的普通人,也能通過尋找到聲音形象和產品的結合點,也可以迅速崛起,讓自己的聲音具備音視頻時代的價值,借助互聯網成為發聲者。這表明,有聲從業者的標準也從以前的高門檻變為現在的“低門檻”。
自媒體時代給了“聲音”更多的可能
丁文山,1998年大學畢業進了湖南文藝廣播電臺新聞部擔任播音主持,2004年受邀進入湖南衛視擔任頻道聲音,是中國內地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衛視專職頻道聲,湖南衛視的臺標、呼號、宣傳片等所有標志性配音,都來自丁文山。他也目前中國最知名的電視配音員與青年語言藝術家之一,深得廣大同業和受眾認同、喜愛和贊譽,他的聲音不但走進全球億萬觀眾家中,也漸漸引起了播音主持學術界的關注。
這些年來,“快樂中國,湖南衛視”的宣傳語因為丁文山的聲音愈發深入人心。隨著《聲臨其境》等節目熱播,聲音藝術愈發受到重視,對此,丁文山深感欣慰。
“在我看來,配音工作是一門藝術,工作時面對一份文稿,會考慮怎樣把文字變成有溫度、有感情、有氣氛的作品,這個創作過程是充實而快樂的。”丁文山表示,“我的作品能被大家喜歡,是一件非常讓我快樂的事情;同時,我的工作能被大家認可,這也證明大家對于有聲行業的認知進一步深入。”
在聲音行業20多年的實戰經驗的丁文山近些年來也注意到,受益于互聯網的發展,在線音頻行業的高速發展,各種自媒體平臺的出現,也讓越來越多與眾不同的“好”聲音被聽見被喜歡,人們對于好聲音的需求不再拘泥于傳統的廣播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而是在有聲書、短視頻、廣播劇、美文、兒童有聲繪本、深夜電臺等行業中迸發越來越多的生機。
與此同時,他也注意到,有越來越多的對好聲音心生向往但卻求學無門。“我多個社交平臺經常都會收到各地網友關于聲音、關于各種配音技巧的疑問,但礙于時間有限,我沒法給大家一一回復,所以我也時常在想我能做些什么。”
借助于日益發展的互聯網技術,他的設想逐漸有了實現的可能,在互聯網教育逐步輻射的背景下,丁文山選擇與新職業在線教育平臺十方融海合作,入駐要火聲音學院,從一名聲音工作者成為了一名聲音教育者,與核心教研團隊共同打造普通人的聲音教學課程,致力于為更多人創造職業新可能。
好的聲音需要更需要后天的訓練
對于聲音人才需求是否存在缺口這一問題,丁文山給予了一個肯定答案。在他看來,因為現在大眾對于好聲音需求的多元化,所以對于從事聲音行業的人才的需求也變得很多元,不再像過去一樣千篇一律的需要字正腔圓的學播音主持的人才。
但同時,他雖然同意在龐大的市場需求的催化下,聲音經濟已經不再是播音專業人士的專屬陣地,但他也同樣認可普通人若不經過專業培訓仍難以把握這個聲音經濟下的時代機遇。
丁文山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進行解釋,在他看來,聲音藝術、配音不是簡單的模仿。、他提到,自己的工作是瑣碎的。一杯茶、一個話筒、幾頁文檔就是日常狀態,雖然看起來枯燥,但是為宣傳片配音并不是簡單模仿,“不能拘泥于所謂的套路和格式,而是更多加入自己的思考、觀察,哪怕同一句宣傳詞,在不同的場合都要做出細微的改變。”
“我的工作是專門給宣傳片和專題片配音,從大類來說屬于配音,但跟影視劇角色化配音不同,更不用說如今市場經濟下產生的的多種聲音經濟形態,沒有針對性的訓練,難以勝任。”
至于如何去鍛煉提高配音技術,丁文山也有自己的觀點,“我覺得‘頻道聲’也好,其他的配音也罷,聲音藝術工作者最重要在于,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有自己思考的創作實踐,比如拿到一個作品,不要第一反應去搜索作者背景等等,很多時候這些都是雜念 。拿到作品后,首先盡自己能力去理解,不要畏手畏腳不敢去表達,當你開口那一刻,你就接近成功了。”
丁文山也多次感嘆時代與科技的發展給了他能通過互聯網成為一名聲音教育者的舞臺與機會。雖然在提及國內聲音培訓行業現存問題以及一些用戶對聲音培訓行業的差評時,他頗帶凝重,但他也表示,目前聲音培訓行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這是作為新興行業的聲音培訓所難以避免的,“我們確實是有學員最終的學習結果不盡如意,也有一些學員最終沒能堅持下來選擇退費,但我也看到我們更多的學員通過聲音培訓重新建立了自信心,改變了生活狀態甚至找到了新的職業生涯。”他相信,給行業一點時間,會有新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