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口變遷看西寧發展
作為名副其實的古城,西寧帶有無法抹去的歷史文化遺跡:南涼虎臺遺址、拱辰門、青唐遺址······都在告訴我們過去的時光印記。
西寧古稱青唐城、西平郡、鄯州,地處青海省東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也是古代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
唐蕃古道圖源網絡
據城北區朱家寨遺址、沈那遺址和西杏園遺址等考古發現,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產、生活,繁衍生息。
商、周、秦、漢時期,河湟地區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帶。
當中原地區擺脫原始社會進入奴隸制文明,繼而邁向封建社會時,青海還處于漫長的原始社會并緩慢發展著。
一直到漢朝,隨著漢朝軍事實力增強并在漢匈之戰中完全獲勝,漢軍實行屯田安邊政策,大量漢族人口涌入河湟地區,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提高生產力并發展了經濟。
這時期設立了地方郡縣制,東漢末年設“西平郡”,一方面說明封建統治進一步完善,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人口大量增加。
東漢時期地圖?圖源網絡
漢朝時期,遷往邊郡的人不外乎三種情況:
一是內地貧民,貧困人口選擇移民至墾邊。二是“罪人及免徒復作”等人,以平民身份常住邊地。三是屯田士卒,也可帶家眷同住。當時數以萬計的農業勞動者從內地到河西等邊郡屯墾,長期居住下來,逐漸成為這里的土著居民。
東晉十六國時期,大量鮮卑人遷至甘青地區,
并先后建立小國,包括吐谷渾、南涼、西秦等。南涼王國先后建都于青海樂都、西寧和甘肅武威。
東晉十六國時期地圖圖源網絡
吐谷渾是慕容鮮卑人與羌人聯合建立的政權,這個游牧王國因地制宜發展畜牧業,將絲綢之路青海道取代河西走廊支道興盛起來。
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吐谷渾王國建立并實行封建化。
隋唐時期,中原封建社會進入繁榮時期。
這時的青海存在三種勢力:控制牧區的吐蕃奴隸制政權、吐谷渾和占據河湟的唐朝三方長期對峙,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最終,吐蕃滅吐谷渾王國,唐朝因“安史之亂”撤軍,青海被納入吐蕃政權控制下。吐蕃文化也就取代鮮卑文化成為青海的主流文化。后來,隨著吐蕃王朝的四分五裂,青藏高原進入長期分裂割據狀態,社會發展舉步艱難。
唐朝地圖圖源網絡
元朝興起與強大,
把青藏高原統一于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從而使得整個青藏高原成為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元朝時期,青海出現藏、蒙古、漢、回、撒拉、土六大民族世居共存局面。元明兩代都曾有大批蒙古族遷居青海。
明朝洪武年間,又有大量漢族從南京遷入青海。這其中還有一段歷史故事。
在明朝洪武年間的元宵佳節上,南京市民正在熱熱鬧鬧猜燈謎,朱元璋也微服出巡。走到南京珠璣巷后,他看到有一燈籠上畫了一個大腳女人,朱元璋認為這是在侮辱馬皇后,于是一怒之下將全巷的人發配到了青海。
經到南京實地考證,研究人員發現明朝時的南京確實有名稱類似珠璣巷的街巷——朱子巷,這一街巷最初叫“珠屐巷”,而在民間則有“珠璣巷”、“朱氏巷”、“竹子巷”等多種俗稱。如今,西寧的珠璣巷也因美食而廣為西寧人熟知。
▏珠璣巷
明朝在青海實行的邊衛所制和屯田制,使得大量內地漢族又一次成批涌入青海,
不僅改變了民族分布格局,也改變了青海地區的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發展。
滿清興起,青藏高原統治者固始汗派使者朝見,建立政治聯系。雍正三年(1725年)調整青海地方建制,設“西寧辦事大臣”,負責處理蒙藏事務。民國二十年(1931年)青海的土司制度被廢除,開始進入地主制階段。1949年,青海隨著全國解放跨入社會主義社會。
時光流轉,從1949年建國后至今,西寧人口經歷了六個階段的變遷。
1933年的西寧圖源網絡
第一階段(1949-1959年)解放后,西寧由于人力資源匱乏,國家為支持西寧建設,先后抽調、派遣大批軍隊干部和畢業學生來西寧工作。1956年開始,又從上海、黑龍江、遼寧等省份搬遷一部分企業落戶西寧,這是西寧市第一個人口高增長時期,人口總量由1949年的19.07萬人增至1959年的63.45萬人。
第二階段(1960年-1961年)這時期是西寧解放以來唯一一次人口負增長的特殊時期。由于自然災害影響,兩年里西寧人口總量減少13.5萬人,年均自然增長率為-12.35%。
六十年代的西寧圖源網絡
第三階段(1962-1973年)這時期國民經濟恢復,沿海企業陸續內遷西寧,人口生育高峰來臨,西寧迎來了人口發展的第二個高峰。11年間,年均人口出生率高達40.78%,年均增長率33.58%。
第四階段(1974-1985年)這時期由于計劃生育影響,人口發展進入緩慢增長階段。1985年人口出生率為17.73%。
第五階段(1986-2010年)1985-1990年間,西寧人迎來又一個人口發展高峰期,這是因為第二個人口高峰期出生的女性普遍進入婚育年齡,造成人口短時間內增多。之后又由于計劃生育影響,西寧人口由此進入穩定的低增長時期。25年里,西寧市人口出生率從1985年的17.73%下降至2010年的10.71%。
解放后,西寧由于人力資源匱乏,國家為支持西寧建設,先后抽調、派遣大批軍隊干部和畢業學生來西寧工作。六七十年代后,這一時期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沿海企業陸續內遷西寧,西寧市迎來了人口發展的第二個高峰。
這就是西寧作為一座移民城市的由來。有相當一部分祖籍在外地的本地人生長在這里,一般是祖父母輩從全國各地各個省份來到西寧,從此扎根于此。
▏西寧俯瞰風景圖源網絡
如今,隨著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出爐,我們又看到西寧人口結構有了新的變化。
數據來源?西寧統計局
城市化率(也叫城鎮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標,一般采用人口統計學指標,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包括農業與非農業)的比重。
2010年西寧城鎮人口為140.69萬人,鄉村人口80.18萬人。總人口220.87萬。城鎮化率63.7%。
2020年西寧城鎮人口為194.06萬人,鄉村人口52.74萬人。總人口246.8萬。城鎮化率78.6%。
十年間,西寧城鎮人口增加53.37萬人。
再來看2010-2020年西寧各區縣的人口密度變化。
數據來源:西寧統計局
從表中可以看到從2010年到2020年十年間,大通縣、湟中區、湟源縣的人口密度有顯著下降,同時西寧四主城區的人口數量顯著上升,城鎮化率上升。這說明西寧市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由三縣向市區流動。
數據來源:西寧統計局
城鎮化對西寧的影響
城鎮化速度加快為第二、第三產業提供豐富勞動力,促進第二和第三產業發展,進而提高經濟活力,滿足市場需求,促進經濟發展。人口規模的擴大也促進市場需求的增多,為社會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創業機會,增加經濟活力。
同時,城市人口增多,城鎮化率加快,基礎設施快速提升,也使得城鎮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城市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城市發展質量明顯改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十年前,海湖新區還未起步,對很多人來說這里是“一片荒蕪”,南川片區是棚戶區,北川還是農村。但十年后,大海湖成型,海湖新區成為西寧休閑娛樂消費的有力支撐點,成為新的城市中心。南北川也迎來飛速發展,隨著品牌房企入駐南北川的配套都日漸成熟,再次成為西寧新的投資熱土。
流動人口增加
根據西寧市統計局數據,2020年全市流動人口為67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流動人口增加近20.5萬人,年均增長3.72%。
流動人口指的是居住地與戶口登記處街道不一致且離開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也就是離開所在戶籍市轄區的人口半年以上的人。十年間流動人口增加20萬人,說明有20萬外地人口涌入西寧,并選擇在西寧工作生活。
作為省會,同時也是青海最發達的城市,西寧一直以來都在不斷吸引州縣人口。很多人在州縣工作,在西寧購房,每當周末、節假日時就會到西寧休息娛樂。所以每個周五晚上西寧的交通都會特別堵。也有很多州縣人來到西寧工作,其中大多都是年輕人,他們是城市的勞動人口,也為西寧的消費貢獻了力量。
除此之外,西寧流動人口中還有很多外省人口,除去學生外有許多外省人來到西寧經商。比如鋼材市場、家居市場、餐飲業,這些生意人同樣推動西寧的發展,同時他們的消費能力較強,有些人也選擇在西寧購房定居。
小結
過去十年來,西寧城鎮化速度加快,州縣人口、外省人口的涌入讓西寧迎來蓬勃發展,人口逐年穩定增長。人口增加對西寧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年輕勞動力是城市更新的血液,也是進一步促進城市發展的基本要素。輕軌申報需要人口,品牌入駐也需要人口,人口也是城市發展配套的重要一環。
為了促進人口紅利,西寧也全面放開落戶限制,開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政策,保護房住不炒等措施,讓更多人才愿意留在西寧。讓非本地城鎮戶口享受跟城鎮戶口同樣的包括就業、醫療、教育、住房保障以及失業和養老等社會保障方面的待遇。
到2025年,西寧市常住人口預計為265.09萬人,與2020年相比凈增人口18.290萬人。再加上三胎放開后家庭結構變化、企業進駐、人才涌入,未來五年西寧人口還有有更大增長。城鎮化率進一步提高,西寧將迎來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