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培育文明鄉風新氣象
原標題:遵義市:培育文明鄉風新氣象
遵義市聚焦群眾反映問題,集中開展大走訪、大排查、大宣傳、大整治活動,通過構建“四不出”長效機制,深入推進鄉村治理,大力培育鄉風文明。
6月2日,習水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我們的節日 端午活動”。
完善機制,監督約束不出制度規范。市委、市政府推動規范辦理紅白事,通過召開市委常委會、市委農村工作會等會議作出專門部署,通過健全責任機制,把整治責任壓實在治理末端,建立由縣委書記負總責、鄉鎮黨委書記直接負責的責任機制,明確各級黨委政府的監督管理責任。建立縣級領導班子成員包鄉鎮、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網格)的包保機制,通過層層包保壓實常態化走訪排查和整治責任。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等制定出臺《遵義市紅白理事會建設實施方案(試行)》《遵義市關于開展“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陳規陋習專項整治行動的工作方案(試行)》等文件,堅決把不良風氣剎下去、把良好鄉風育起來。全市有415名縣級領導班子成員包保鄉鎮、8900名鄉鎮干部包村包組、12058名村干部包組包戶,實現群眾包保全覆蓋。健全管理制度,全市鄉鎮(街道)、村通過成立紅白理事會1881個、紅白事監督隊伍1845支,研究制定《聯席會議制度》《考核表彰制度》《聯動處置制度》《宴席申報監管制度》《會議制度》等制度措施,建立申請辦理和問題整改臺賬,對紅白事進行全過程管理,做到及時發現、適時治理、長效監督,并適時開展通報表彰。
創新模式,問題處置不出村寨網格。依托基層“一中心一張網十連戶”治理模式,同步健全“村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聯系戶”農村黨組織體系,暢通信息渠道,保持上下貫通,以組織體系保障治理體系作用發揮,讓問題發現在村寨、解決在村寨。推行“寨管家”“村管事”等微治理模式,創新“管事長+管事小組+群眾”自治模式,各村根據村情民情設立5—6名“管事長”,各村民小組(村寨)動員3—7名群眾代表組建管事小組,并選出1名小組長,推動形成“你管我、我管他、大家管大家”自治新格局。目前全市235個行政村推行“黨建+村管事”,9420名“村管事”在鄉村一線參與村組事務。全市各地以村為單位組建紅白事辦理巡邏隊,在群眾辦理紅白事期間,到現場對疫情防控、道路交通、違規搭建帳篷、違規燃放煙花爆竹等開展勸導查處,守住安全底線,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強化宣傳,人情往來不出村規民約。市文明辦、市民政局等部門指導各地通過召群眾會、編排文藝節目、志愿服務活動等形式,廣泛宣傳宣講紅白事突出問題整治政策,引導群眾從人情往來入手推進鄉風文明。為充分調動群眾自我管理的積極性,讓群眾主動參與到紅白事突出問題整治工作,各地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融媒體中心創新設置移風易俗“曝光臺”,公布短信、、電話舉報渠道。通過視頻號和抖音官方號,以新媒體短視頻形式,集中實名公開曝光各類“濫辦酒席”邀請信息?!捌毓馀_”的推出,用輿論監督的方式說出百姓心聲,得到群眾高頻轉發、拍手稱快。各地綜合群眾意見,對村規民約中文明辦理紅白事等事項進行再梳理再修訂再完善,將合理人情往來、抵制低俗婚鬧、抵制高價彩禮等寫入村規民約,將群眾共識轉換為書面約定,以村規民約為載體實現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提高。各級各部門通過與干部群眾簽訂《抵制酒席辦理承諾書》,大力宣傳倡導“紅事新辦、白事簡辦、余事不辦”“車不過十、禮不過百、時不過三”濃厚氛圍,自覺抵制大操大辦、高價彩禮、鋪張浪費、厚葬薄養等不良行為。
劃定場所,辦理地點不出指定區域。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等部門通過指導各地不屬于城市集中鎮(村)設置紅白事集中辦理場所,引導群眾在指定區域辦理紅白事,全面提升基層公益服務能力。目前,已在不屬于城市集中的38個鄉鎮(街道)的集鎮設立56個紅白事理點,在集鎮以外的鄉場設立20個紅白事理點,在農村群眾集中居住地設立41個紅白事辦理點。立足實用惠民原則,由紅白理事會牽頭,配齊餐具、娛樂設施等硬件設備,組建一批專業的紅白事辦理服務團隊,為群眾提供“宴席專人辦、食材專人選、賬目專人管”的“一條龍”服務,讓群眾自愿選擇在指定區域辦理紅白事。
來源 | 《貴州宣傳》
編輯 | 張義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