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成為對外開放商埠的始末
據《赤峰縣地方事情》記載,清末民初是赤峰商業鼎盛時期,民國十年前赤峰街有商店、作坊不下千家。人煙稠密,房屋櫛比,貨物堆積,是北方四大商貿重鎮之一。
赤峰位于塞北,地居要沖,是西北通往關內要道,商路四通八達,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東部經朝陽可達錦州、沈陽,南部經平泉可達天津,西部經茅荊壩至承德入北京,北部廣大農牧區與各地貿易往來,都必須經由赤峰。特別是北方的農牧土特畜產品及藥材等都要集中赤峰外運;而京、津、河北來的百貨、生活用品亦待由赤峰轉銷,這樣,赤峰自然形成了溝通南北的商路橋梁,土產、百貨的集散地。
圖為日本旅行家玉井莊云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內蒙古東部旅行時,用素描的手法表現了赤峰西橫街一帶繁華的景象。
赤峰土地肥沃,街道寬敞,商店林立,儼然為天然商埠。據《蒙古鑒<盟旗疆域沿革>》一書中記載,中華民國元年,日俄帝國主義在北京商定:以北京所在子午線(東經166°27`)劃內蒙古為東西兩部,分別作為兩國勢力范圍,隨后向袁世凱提出在東蒙地區建筑鐵路與開辟商埠的要求。日本要修五條鐵路,俄國提出在北滿修筑兩條鐵路。
這兩個帝國主義的要求,使正做皇帝夢的袁世凱惶恐萬分,當即授權內閣總理趙秉鈞召開內閣會議聽取意見,閣員一致同意自辟商埠以免被動。會上責成內務部、農商部稅務處、財務部會同選派專員前往滿蒙東西路選擇開埠地點,滿足日俄的要求。特選派內閣秘書吳在章為東路調查使,赴洮南、遼源、葫蘆島等地調查,總統行轅秘書卓宏謀為西路調查使,赴張家口、多倫諾爾(多倫)、歸化(歸綏)和赤峰四處調查。
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赤峰商業自行開埠對外開放。一九一四年(民國三年),民國政府正式批準歸化、張家口、赤峰、多倫、洮南5處為對外開放商埠。
赤峰商埠開放后,架設張家口至經棚、經棚至林西、赤峰至烏丹、烏丹至林西的電話線,赤峰、烏丹、經棚、林西電報局分別設有有線電報單信音響機,開辦電報業務。
一九一四年(民國三年)5月初,赤峰商埠開放后,允許外國人貿易和定居。美國、英國、新西蘭、比利時、荷蘭、俄羅斯、日本等國洋人涌入。英、美、法、德4國資本家在赤峰設煙草公司、德廉信代理店和15家洋行。
赤峰始通市內電話,有話機30部。
當時赤峰縣行政公署的縣知事是葉大匡(一九一二年赤峰由州治改為縣治,將知縣職銜改為縣知事),接熱河都統熊希齡手諭,辟赤峰為商埠,在赤峰建開埠局,開埠局設置赤峰縣行政公署,由縣知事葉大匡兼任開埠局長。民國政府撥5萬元為籌建費。商埠下設巡警總局,負責商埠的治安、社會秩序的任務。
當時赤峰還有三、四名法國的天主教傳教士,神甫趙司鐸在翁牛特旗杜家地設教堂布道,附近農民入教者210人。法國傳教士同朝陽縣松樹嘴子天主堂主教府來往密切。后來重劃教區,赤峰教區的主教府設在烏丹毛山東的天主堂。此外,英國基督教傳教士歐里巴來赤峰傳教,在赤峰三道街開辦福音堂,共有男女傳教士四、五人,在近郊醬坊地設立了基督教布道所。教堂和住宅分別在二道街、五道街、三道街東頭。這樣一來,在赤峰居住的外國人日漸增多,對外事務亦趨于復雜化。
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北京交通銀行赤峰匯兌所成立,這是赤峰地區首家官辦金融機構。王家瑞任管事,張在明任副管事。
一九一七年日本在赤峰正式設領事館,明保日商合法經商,暗搞特務間諜活動。
籌備開埠初期,縣知事葉大匡做了許多實際工作。首先在開埠局安排辦事人員,動員社會力量做調查、勘測、繪圖、造冊。選定在縣城東南(今麻袋廠至東大營一帶)荒地劃縱橫各二華里為商埠地段。在地段內開經緯路各六條,成六條縱橫街。并準備在南山下挖旱河一道,把南山水順入旱河,再向大河排泄。還規定凡在商埠地段內原有墳墓、民田、樹木、房屋均折價付款,價格由開埠局合理確定。
緊接著動員組織商戶搬遷造房,進行中受到阻礙。原來赤峰所在地商戶、居民對開埠一事不滿,態度冷漠,幾經動員均“按兵不動”,理由是,新開商埠地偏遠,搬遷不便,俟后再遷等等。
置備的商埠地數十畝,雖有其地,但并未經營,每年只有附近的一些居民向開埠局請求租種部分大田。由租戶和種方協商租價與租種期限,議妥之后,雙方簽訂合同,將租款交付開埠局。待租種期滿,再行另議。
赤峰商埠開辟后,又設立了赤峰商埠巡警局,巡警局下設三個分局:
第一分局,設于商埠巡警總局,地址在赤峰二道街中間路南。管轄區域包括頭道街、二道街和北山等地。
第二分局,設于五道街城隍廟院內。管轄區域包括四道街、五道街、六道街和東園子、南雙廟等地。
第三分局,設于三道街西娘娘廟院內。管轄區域包括三道街、西橫街以西向南經五道街口經接官廳、南箭亭以西至八道溝、西關帝廟等地。
開埠工作進行中,熱河都統熊希齡奉調離職。繼任都統姜桂題從不過問此事,致使開埠工作半途而廢。
一九一九年(中華民國八年),北京爆發“五四運動”。赤峰學生結隊走上街頭宣傳抵制日貨,收復祖國主權。這時,開埠局已名存實亡,無所作為,對外事務全部轉到交涉署承辦。
一九一七年,外交部特派熱河省交涉員公署(簡稱交涉署)由承德遷來赤峰。此外,開埠局局長由交涉員兼任,開埠局由縣公署遷并交涉署內,地址在赤峰二道街中間路北。第一任交涉員是張翼宸,承德人,后調任熱河省教育廳長;繼任交涉員是張秉彝,遼寧人,繼任后,無事可做,整日游山玩水,消磨歲月。后調任熱河省民政廳長;第三任交涉員是裴子晏。山東人,一九三一年在職期間病故。以后就再沒向赤峰派交涉員,交涉署與開埠局便自行取消了。
附:卓宏謀作《調查自辟西路商埠報告》
赤峰,舊為赤峰直隸州,民國二年改為縣,屬于熱河道,為特別區域。距承德縣東北470里,為昭烏達盟翁牛特部地方,原名烏蘭哈達(譯言紅山),因其地東北有山,現赭色,故名。前為赤峰廳,增轄開魯、林西二縣,為關外隘口,內蒙古門戶,與奉省毗連。自南滿鐵路建成后,日本勢力漸及而西(最近日本關東都督府出版東蒙古一書而定界限,又舉外蒙車臣汗、土謝圖汗二部劃歸東蒙,其野心誠不可思議)。
日人到赤峰調查,自鳥居龍藏氏始,事在光緒三十年前。其時風氣未開,巡警未設,外人之游歷斯土者,任其自由出入毫無覺察。
鳥居龍藏歸國后便登報紙,極稱赤峰繁富甲于他埠,喚起一般日人注意。于是日人調查蒙事者乃接踵而至,其用意人人可知矣。
按赤峰土地肥沃,四通八達,街道寬敞,一衢七里,商店林立,儼然為天然商埠。然自開魯、林西、經棚屢有戰事后,商務大受影響,領荒之人不如從前踴躍。
議者為交通西路起見,擬筑京熱、京赤二路。殊不知熱河偏處西南,山嶺復雜,又無河流以通舟楫。因其地有避暑山莊為清帝游幸之所,故設都統以鎮攝之。即在地所需糧食亦多仰給于赤峰。若就赤峰筑路,經朝陽而達錦州,路程不過五百里,與京奉路銜接,交通之便,實莫逾于此。前年政府派隊防赤,亦多由京奉鐵路運兵至錦,由錦達赤,較之由京遵路赴赤,遠近、難易判然。倘若赤峰自辟商埠,非筑錦赤鐵路不可,匪特于商業有利,并足以利軍用。
其商埠地點,現勘定在赤峰縣治北境之錫伯河,距街才里許,東界紅山,南界縣治,西界陽河,北界昭蘇河,形勢高敞,土脈潤澤,向無水患,雖間有流沙,不足為累。面積東西長4320方,計20里,南北長5090方,計25里,全面積畝,計30方里。
此段場面甚大,可先盡南面占用,北段留備補充。南有土嶺,長約數十里,相傳昔時松林遍山,今全境亦無此樹,需用木材,多仰給于圍場。氣候多風,早寒,農產年收一季。輸出之貨以小米、高粱、小麥、蕎麥、雜豆,馬、騾、牛、羊以及皮革、絨毛、煙、麻、土堿等類為大宗。
輸入之貨,以粗細布匹、蠶紬、棉花、蘆葦、紙扎、藍靛及茶、糖、藥料、海味、火油、褡褳、洋線、肥皂、紙煙為大宗,而洋商在此設莊采買皮革、絨毛等貨者,不下數十家。
聞赤峰西北巴林部,烏珠穆沁旗地方有鹽湖一區,產鹽甚旺,隨產隨結,色味絕美,北銷黑龍江,南銷內蒙古一帶,每年輸出之數甚巨,該產向歸蒙旗管理,辦法未善,若由中央收歸國有,派員整頓,除劃款補貼蒙旗外,可增國課之大宗收入,故赤峰鹽政不可不注意也。
參考資料:本文根據《紅山文史》等資料綜合整理
本文為原創,未經允許嚴禁轉載,一經發現,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