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說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鋼鐵廠問題,是戰略問題
“三線”按照設想的軍事地理區劃
當時“三線”的概念,是按照設想的軍事地理來區劃的。
中國沿海(包括東北工業基地)為第一線,中部為第二線,后方為第三線。湘西、鄂西及四川、云南貴州三省為西南三線,其工程實施指揮由李井泉、程子華、閻秀峰負責,彭德懷于1965年到西南擔任過一段時間的副總指揮,后因“文革”被“揪”回北京。中央西北局領導劉瀾濤、王林、安志文、宋平負責西北三線建設。其轄區為陜、甘、寧、青、豫西、晉西。相對于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中部及沿海地區腹地稱小三線。
1964年6月6日,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說,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的建設要快,但不要潦草。建設枝花要有緊迫感,這是和帝國主義爭時間的問題。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鋼鐵廠問題,是戰略問題。
他看似幽默卻無不焦慮地說:“不搞攀枝花,是沒有道理的。不是早知道攀枝花有礦藏,為什么不搞?!攀枝花搞不起來,我睡不著覺。你們不搞攀枝花,我就騎著毛驢去那里開會,沒有錢,拿我的稿費去搞。”
攀枝花位于四川、云南兩省交界處的金沙江畔,原名上、下壩村,形成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前后,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樹,遂稱“攀枝花村”。據記載,1942年,原設在成都的川康銅業管理處地質勘測隊的地質學家湯克成,在鹽邊縣攀枝花村附近調查后,提交了一份《西康省鹽邊縣攀枝花及倒馬坎鐵礦地質報告》,首次提出了發現攀枝花及倒馬坎鐵礦的信息。
在金沙江畔找到了大型鐵礦
五十年代,經地質專家進一步勘探,找到康滇地軸中段釩鈦磁鐵礦呈帶狀分布的規律,確認攀枝花及其周圍地區有一個巨型鐵礦,具有很高的綜合利用價值。
1956年2月27日下午,地質部黨組書記、常務副部長何長工代表地質部,就全國地質普查情況向毛主席匯報了攀枝花鐵礦等情況。同年3月,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向毛主席匯報工作時提出,在金沙江畔攀枝花找到了大型鐵礦。攀枝花由此進入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戰略視野。
1958年3月21日,毛主席在成都會議上簽發冶金工業部部長王鶴壽關于《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能否設想更快一些》的報告,批準了開發攀枝花的設想。
據資料記載:毛主席提出建設攀枝花基地后,國家計委立即組織80多人的工作組,由程子華、王光偉兩位副主任帶領,到成都同西南局和四川省委商定建廠事宜。西南局和四川省委的部分同志建議另選廠址,理由是攀枝花交通不便、人煙稀少、農業生產基礎差。他們認為,鋼廠應建在交通方便、有大城市作依托的地區,并提出了18個地點供選擇。工作組用一個多月的時間普查了這些選址,絕大多數地點既無鐵又無煤炭資源,有的還要占用大量耕地,被否定了。只有樂山的九里、西昌的牛郎壩和攀枝花的弄弄坪可供選擇。大家都傾向于攀枝花的弄弄坪,因為攀枝花地區不僅有豐富的鐵資源、較多的煤炭資源和取之不竭的金沙江水資源,并且近林區,距離成昆鐵路和貴州六枝、盤縣、水城大型煤炭基地較近,地點也較隱蔵,又不占農田,是建鋼廠的理想地區。而西昌的牛郎壩雖距攀枝花較近,但由于歷史上曾發生過10級地震,還有與農業爭水的問題。樂山的九里雖然地勢平坦,擴展余地大,又靠近工業城市,但距鐵礦和煤礦太遠,也有占耕地的問題,都不是建大型鋼廠的理想地區。由于各方意見不一,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周總理帶領相關人員向毛主席作了匯報。毛主席聽后,大為不滿,說:樂山無鐵無煤,如何搞鋼鐵?攀枝花有鐵有煤,為什么不在那里建廠?
“三線”建設要一氣呵成
釘子要釘在攀枝花!毛主席態度堅定地說道。
1964年6月18日至26日,煤炭工業部黨組召開擴大會議,認為煤炭工業的三線建設,要在國家統一安排下,積極主動地進行,以滿足三線生產建設的需要。煤炭部黨組確定由鐘子云負責,組織力量,總結經驗,提出一個切合我國情況,體現總路線精神的建設方案;煤炭部派兩名司長隨國家計委程子華去西南地區進行研究,提出三線建設規劃,并決定,三線建設要一氣呵成,一、二線要積極支援三線建設。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開始了攀枝花建廠的規劃設計等一系列工作。出于戰略考慮,當時的大三線建設規劃都是國家機密,也就是說都是在嚴格保密下進行的。為了保密,國務院下發《關于攀枝花特區更名問題的批復》,同意將攀枝花特區改名為渡口市。
經研究,確定了三線建設總體規劃中,攀枝花鋼鐵工業區基地第一期工程設計規模為年產礦石1350萬噸,生鐵160至170萬噸,鋼150萬噸,鋼材110萬噸。
攀枝花鋼鐵基地要完成這么重的鋼鐵生產任務,少不了一樣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煉鋼所需要的煤。
國家計委對“三五”計劃進行了修改和調整,用在三線地區的投資占全國的比例約為40%以上。
1965年9月14日,國家計委向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報送《關于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匯報提綱(草稿)》,關于三線建設,特別指出:三線建設“是關系著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全局、關系國家安危、關系世界人民革命運動的一個大問題,也是解決長遠和當前戰略任務的一個根本問題。我們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一定要把建設重點放在三線,在這個問題上如果不采取堅定的態度,那末,就會犯方針性的錯誤。”
國家計委對“三五”計劃進行了修改和調整,其中三線地區基本建設的安排是這個計劃的核心內容:投資分配按地區分,用在三線地區的投資占全國的比例約為40%以上,西南地區為208.3億元,占24.5%;西北地區約為105.3億元,占比12.4%;湘鄂西地區約為19.5億元,占比2.3%。按部門分,用在三線地區的投資占該部門的比例,國防工業74%,冶金工業58%,鐵道45%,電力工業40%,煤炭工業35%,石油工業30%,化學工業48%。
三線項目主要由五個方面組成
建設項目:三線地區大中型項目共823個,西南435個,其中四川247個;西北268個,湘鄂西120個。
主要由五個方面組成。
1、國防工業共320個項目,主要是氫彈、導彈等尖端武器及殲擊機、潛艇、坦克和地面常規兵器生產試驗基地。另外還有半自動步槍、機槍、手榴彈、炸藥等小三線項目17個。
2、原材料工業共2個項目,包括攀枝花、酒泉兩大鋼鐵基地和重慶、昆明等9個鋼鐵廠,白銀、金川、個舊、隴西等3個銅鋁加工廠、7個稀有金屬材料廠、3個銅礦、3個鋁廠,瀘州、自貢、開遠、都勻、長壽等13個國防化工廠、14個化肥廠、7個有機化工原料廠,金沙江林區等14個森林工業局,7個水泥廠。
3、燃料動力共66個項目,包括六枝、盤縣、水城、芙蓉山、寶頂山、石明山、石炭井等15個煤炭礦區和8個煤礦,以及11個水電站、28個火電站、4個天然氣和石油項目。
4、機械制造共175個項目,包括德陽重機、第二汽車廠、西南汽車廠、東風電機廠、西南發電設備廠等2個重機廠、2個汽車總廠、8個機床總廠、5個儀器儀表總廠、7個電工總廠等。
5、鐵道共45個項目、主要有成昆、云數、川漢、陽平關、京原、北京地下鐵道等4條鐵路干線、13條支線、3個樞紐、8個機車修造廠等。新線鋪軌共3376公里。
6、其他部門,包括輕工、建工、地質、交通、民航和科教、衛生等共75個項目。
規劃明確,到1970年底,三線地區將要實現的生產能力是:鋼(不包括攀枝花、酒泉)150萬噸,占全國9%;有色金屬32萬噸,占全國32%;主要機械產品占全國20%-35%;發電設備裝機578萬干瓦,占全國23%;煤炭5081萬噸,占全國17%;合成氨114萬噸,占全國28%。
待續……
——鶴蜚長篇報告文學《熱血在燃燒——大三線崢嶸歲月》連載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