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高黎貢山呵護美麗怒江
怒江高黎貢山保護專業隊隊員們在巡山護林 供圖
高黎貢山聽命湖 本報通訊員 陳奕欣 攝
生物生態安全是“國之大者”。近年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站在踐行“兩個維護”的高度,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組建州、縣(市)、鄉(鎮)、村四級高黎貢山保護專業隊,不斷強化規劃、管護、科研力度,持之以恒守護好高黎貢山,呵護好美麗怒江。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高黎貢山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雉類和鵲類的樂園”“哺乳類動物祖先的發源地”“東亞植物區系的搖籃”,是云南省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跨怒江州和保山市,其中怒江州境內管護面積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80%。
“這幾天下雨,山路不好走,注意安全。”近日,瀘水市片馬鎮片馬村護林員六普在妻子的叮囑聲中,走進高黎貢山莽莽叢林,開始野外巡護工作。
“這次巡山,我要多走幾個地方,特別是高黎貢山瀘水段東坡要多待幾天,那里發現了怒江金絲猴新猴群。”首次拍到怒江金絲猴照片的六普,每一次巡山都帶著相機,希望能拍攝到更多怒江金絲猴活動的視頻和圖片,為今后怒江金絲猴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據。
擔任生態護林員12年來,六普的足跡踏遍了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怒江片區片馬轄區的每一個山頭箐谷。
六普的祖祖輩輩都是獵人,現在他和鄉親們放下弩弓,登山穿林,露宿山野,與山林鳥獸為伍,冒著被毒蛇野獸襲擊的危險,一個月里有20多天穿行在高海拔的山間密林,管護森林資源、防范森林火災、打擊盜伐盜獵。
“我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高黎貢山。”六普說,巡山護林艱苦而危險,有一次巡山,他忙著跟蹤怒江金絲猴,忘記了歸途,干糧吃完了吃野果,在原始森林轉了兩天一夜才回到家。
令六普最自豪的是,他是第一個在野外拍攝到怒江金絲猴的人。2011年10月16日,他拍攝到一種嘴唇突出、鼻子上翹的黑色猴子,后被證實為金絲猴新種,中國靈長類專家組將其命名為怒江金絲猴。2021年,滇金絲猴全境保護網絡授予六普怒江金絲猴巡護監測特別貢獻獎。
為切實加大高黎貢山保護力度,怒江州組建州、縣(市)、鄉(鎮)、村四級高黎貢山保護專業隊86支、隊員6886名,增派駐村干部86名,負責高黎貢山日常巡查、監測及保護工作。成立了怒江高黎貢山生物生態安全保護聯合會,將每年5月定為高黎貢山生物生態安全保護宣傳月,形成強大工作合力,實現山山有人護、箐箐有人管,筑牢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
如今,“保護高黎貢山,就是保護幸福家園、呵護美麗怒江”已成為怒江各族人民的共識,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放下砍刀,植樹造林,用心守護高黎貢山一草一木。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已從建區前的82.3%增長到現在的93.7%,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野生動物棲息范圍不斷擴大,種群數量有的保持穩定、有的逐年增多。怒江金絲猴、戴帽葉猴、高黎貢羚牛等珍稀動物種群出沒于崇山密林中。
好生態成為“金飯碗”
傈僳族農民密波四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從“山地刨食者”變為“鳥導”,掙“鳥錢”,端上“金飯碗”。
密波四家住高黎貢山山腳下的瀘水市魯掌鎮三河村,這里河流密集,林多鳥多,是怒江州觀鳥經濟起源地。
2018年,怒江州科技局派駐三河村駐村工作隊員張朝江提出了以綠水青山為場地的百鳥谷扶貧車間計劃。
“這里是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有黑頸長尾雉、白腹錦雞、白尾梢虹雉等一大批國家級保護鳥類。”張朝江說,高黎貢山525種鳥類中,三河村就占了210種,發展觀鳥經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密波四家建了鳥塘、民宿,為游客提供背包、運輸、送餐、住宿、鳥導等服務,加上草果、刺龍苞等林下種植業,一年可收入四五萬元。
伴隨著觀鳥經濟的繁榮,山里的草果、核桃、刺龍苞、花椒、黃精等生態產業快速發展壯大,在扮綠座座青山的同時,也鼓起了三河村民的腰包。
“保護高黎貢山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現在村里再也沒有人砍樹打鳥了,人人護林愛鳥。”密波四說,現在的三河村,山清水秀,百鳥飛翔,老百姓的日子也富裕了起來。
從最南邊的三河村到獨龍江峽谷,怒江州境內的高黎貢山密林里已建成觀鳥點46個,許多曾坐守青山、苦挨清貧的村民,依靠觀鳥經濟,實現了不種地也能脫貧的夢想。
“打鳥人”變“鳥導”,角色的轉變,折射著時代的變遷和怒江發展理念的更新。
近年來,怒江州對高黎貢山生態保護由單純森林保護邁向以自然環境和自然景觀綜合保護為本,以科學研究、資源監測、中外合作、推動周邊發展等多領域拓展道路。
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內及周邊村寨群眾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將原來的陡坡耕地退耕還林,恢復植被,進退之間,人與自然臻于和諧。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建設面積38.67萬畝、陡坡地生態治理面積6萬畝,組建生態扶貧專業合作社188個,涉及7萬多戶29萬人;積極開展怒江花谷和“保生態、興產業、防返貧”行動,5年植樹栽花26.91萬株,營造林56萬畝,怒江成為全國有名的養心天堂,綠色成為怒江最顯著底色,數萬村民在生態修復、生態產業發展中走上致富路。
綠水青山成為老百姓幸福靠山
中午,獨龍江鄉孔當村護林員木忠勝巡山歸來后,一頭鉆進山澗草果地,清理雜草,砍除枯枝。山腳,獨龍江碧藍如玉;山頭,林茂草盛,滿山透綠。
木忠勝進山護林之余,靠種草果和羊肚菌,一年收入五六萬元,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地處怒江峽谷腹地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立足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全面融合的有效路徑,加大生態保護建設,實施生態補償就業,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和旅游業,數十年久久為功,荒山得綠化、生態得保護、產業得發展、群眾得實惠,24萬畝草果、4000畝羊肚菌、7000畝中草藥和20150箱中蜂,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被命名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生態護林員+”模式和林下產業,不僅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還使固守邊疆的群眾獲得了就地就業和致富機會。怒江州林草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秀興說,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曾被大山大江阻隔的怒江峽谷,正將環境劣勢轉化成生態優勢,點綠成金,許多山區農民從家門口的生態寶庫中受益致富。
“讓生態紅利落到每戶百姓的口袋里,讓綠水青山成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黨的十八大以來,怒江州堅持綠色發展、綠色富民,依靠改革創新探索建起“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轉換通道,在建立山頂封和禁、半山移和退、河谷建和育立體生態保護模式的同時,在高黎貢山、碧羅雪山山腳和怒江、瀾滄江兩岸掀起一波又一波植樹造林和林下產業建設高潮。核桃、花椒、漆樹種植面積超過230萬畝,草果種植面積達114萬畝,打造了一批農村人口參與度高、帶動性強的綠色生態產業,綠色顏值變為富民價值,座座青山成為邊疆人民的幸福靠山。(李壽華)
(責編:徐前、朱紅霞)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