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報道回顧系列之二十陜西渭南
【注:本文首次發表于2013年3月11日《人民政協報》,作者:祁勝利】
渭南:美麗的陜西東大門文·祁勝利
陜西省渭南市地處我國版圖中心,是北京時間授時中心,是陜西乃至西北地區的東大門,西岳華山就位于此。
近年來,關中-天水經濟區、陜甘寧革命老區以及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都將具有獨特區位優勢的渭南納入進來,使渭南集這三個國家級經濟區的優惠政策于一身。這為渭南“拐彎超車”提供了千載難逢的黃金發展期。國家賦予的財政、稅收、產業扶持等方面的傾斜政策,使渭南的資源優勢、環境優勢進一步激發和釋放。
為搶抓戰略機遇,用活用好國家層面三個規劃,渭南以“做強園區、做大城區、做優景區”為突破口,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全力加快城鎮化進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服務業,已步入趕超發展的健康軌道。
2012年,全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實現生產總值1210億元,增長14.5%;財政總收入105.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5億元,分別增長12%和24.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1640元和6600元,分別增長15.3%和18.5%,主要指標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渭南將按照中省決策部署,加快園區、城區、景區“三區”協調發展,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四化”互促共動,使經濟增速保持在14.5%以上,努力建設成為陜西的形象之門、開放之門、繁榮之門。
做強園區,推進新型工業化
渭南把做強園區作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途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
渭南高新區作為國家級開發區,擔負著引領全市經濟發展的重任,正以創建國內一流創新型特色園區為目標,大幅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科技貢獻率。
東西部開放型經濟合作示范區和中西部門戶重要的物流集散地,是渭南園區的兩大戰略定位。建設合作示范區,就是要以發展低碳、循環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方向,瞄準國際國內大企業大集團,加強戰略合作,擴大招商引資,高起點建設現代產業園區,著力壯大先進制造業、現代能源化工、新材料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陜西新的增長極。建設物流集散地,就是要加快渭南中心城市陸路口岸、鹵陽湖通用航空中心和特色物流園區建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通航物流港和輻射華北、西北、中原的物流集散地。
煤炭是渭南的一大資源優勢。為做強能源化工產業,渭南建設了華縣、蒲城、韓城、合陽、白水五個煤化工園區,正扎實推進韓城500萬噸焦化、陜化節能減排等一批資源轉化項目。按照循環經濟模式,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加快甲醇制烯烴(DMTO)、甲醇汽油三代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廣應用,推進煤電化及風、光、熱等資源一體化發展,開發煤制甲醇、二甲醚等化工產品,完善化肥、煤制醇烴等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構建現代煤化工接續基地。
渭南素稱“關中糧倉”。為鞏固“陜西大糧倉”地位,渭南以現代農業先行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為載體,推進“三優一特”(優質糧食、優質畜產品、優質林產品、特色農產品)工程建設,突出優質、高效、安全,做大做強綠色、生態農業品牌,加快建設大荔農業科技園區、華陰農墾區和富平現代農業示范區,打造全國高效生態農業基地。同時發揮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農業良種繁育、土肥檢測等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推進農業工程技術中心建設,實現生產過程機械化、畜禽養殖主要環節自動化、溫室生產智能化、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和農產品銷售信息化。通過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和產業基地帶動,推動農村土地、林地等資源的資產化置換、股權化流轉,拓寬租賃、股金、紅利等收益渠道,提高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
在縣域特色產業園區,渭南突出特色、板塊發展,促進產業聚集,形成體系完備、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推動韓城龍門工業園轉型發展,建設以煤電、鋼材循環轉化為主導的能源化工產業聚集區。完善建設華縣鉬化工、澄城光伏能源等產業鏈和集中區,力爭園區產值年均增長30%以上。
渭南還加快文化創業創意園區建設,壯大紅色旅游產業。整合文化資源,打響富平石刻、華陰老腔等民間藝術品牌,加大文物古跡、歷史名城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
為創建低碳城市,渭南還加快韓城循環經濟園區和高新區、澄城煤電鋁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建設。
渭南正在加快職教園區建設,積極籌建渭南工業職業學院,推進渭南職業技術學院創建國家級示范高職院校,建成3至5所國家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15個專業性實訓基地、2個綜合性實訓基地,打響職教品牌,建設西部職教基地。
目前,全市13個各具特色的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完備,經濟迅猛發展,初步形成了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精細化工、有色冶煉等產業集群。以高新區為龍頭的工業園區不斷壯大,入園企業達890戶。三一重工等12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渭南,大唐集團等15家央企來渭投資。2012年園區實現營業收入928億元,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70%以上,工業增加值占比達46%以上。
今后,渭南將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擺在突出位置,以壯大園區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節能環保為目標,堅定不移調結構,轉方式,大力培育產值上百億、千億的園區。2013年,渭南將高標準建設基礎設施,積極推進標準化廠房、公租房和集工商、稅務、培訓、金融、律師、會計等為一體的企業服務中心建設,不斷提高園區承載能力。力爭到201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4000億元,產業園區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工業產值占到全市工業產值的80%以上。
做大城區,加快城鎮化步伐
前些年,渭南因為歷史和現實原因,中心城市建設發展滯后,陜西東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其名而無其實,對周邊縣城輻射帶動作用乏力。對此,渭南把做大城區、加快城鎮化步伐作為實現未來經濟增長的引擎,把城區的發展戰略定位為:推進西(安)渭(南)一體化,建設百萬人口大城市,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構建秦東城市群,建成秦晉豫區域性中心城市、關天經濟區次核心城市和新型城鎮化示范城市,與西安、寶雞共同形成“一核兩極”的關中城鎮帶發展格局。
近5年來,渭南按照中心城區“園在城中” 、周邊城鎮“城在園中”、農村地區“村園交融”的總體布局,建設中心城市“一河兩岸”水景生態區和綠色長廊,打造“河繞城郭、人水相親”的生態田園城市。城市建設資金投入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遞增,累計投入500多億元,使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40.3平方公里,人口達到40.5萬人,相繼獲得了“省級衛生城市”、“省級園林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榮譽稱號。
城市“硬實力”提高。新建城市道路100多公里,并對30條、約70公里長的道路進行了升級改造,打通了多條“斷頭路”,完善了城市雨污排水管網建設,建設排水管道38條總長度約80公里,對14個路段52公里的強電、弱電進行了綜合管溝建設,完成日處理100噸垃圾的長滲瀝液處理廠、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建設和渭南火車站貨運站搬遷工程,完成了43條、20余萬平方米的道路人行道升級改造。這些項目的實施,極大改善了中心城市的基礎條件。
城市“親和力”增強。按照“把城市建在森林里,讓森林生長在城市中”的目標,大力開展了“大樹進城”和“全民植綠、義務捐綠”等活動。完成了尤河公園、朝陽公園等35處綠地廣場建設,栽植高大喬木33萬株、各類灌木280多萬株。為能讓市民“推窗見綠,走上街頭如漫步公園”,渭南采取項目建綠、見縫插綠等一系列措施,實施了沿街180多個單位的庭院綠化,90多個單位拆墻透綠,城市綠地面積達到1337公頃、20055畝(新增11000多畝)。投資1000余萬元,相繼實施了中心廣場等20處街頭綠地廣場亮化,完成了40項道路景觀燈亮化工程和100多家單位樓體亮化工程,對渭蒲橋、渭富橋橋體進行了亮化,完成了朝陽公園、中心廣場等4處公共場所的背景音樂工程。同時按照節能、環保、實用、美觀的原則,對市區大小廣場公園及重點路段十字路口實施了節日景觀亮化,使城市的形象品位大幅提高。
城市“服務力”提升。投資近5億元的城區三所學校、投資7億元的中心醫院、投資3億元的湭河綜合治理項目等建成投用。投資7億元的奧體中心、投資5億元的市民綜合服務中心、投資3.2億元的文化藝術中心、投資3億元的博物館等正在建設。
渭南依托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加快實施中心城市“東進北擴”、西渭一體化發展戰略,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間,已融入西安半小時經濟圈。渭南成立了專門班子,就西渭融合發展展開專題調研,借鑒“西安-咸陽”、“長沙-株州-湘潭”一體化經驗,主動和西安市政府對接,先后就交通、信息、能源等12個方面達成共識。
渭南提出建設“百萬人口中心城市”,強化公共設施對接共享,提升中心城市組團路網通達水平。加快實施城市道路、供排水、供氣、供熱、供電、通訊及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加大城中村和老火車站片區、東風大街兩側棚戶區改造,突出抓好市文化藝術中心、體育中心等公益性工程;全面建成渭南行政商務新區、國際會展中心等重點工程,加快實施渭河河道、城區南源綠化和景觀建設;優化公交線路和中轉站點,建設城市交通慢行系統,營造居住、消費、游園等10分鐘生活圈、綠色生態圈和城市綜合體,使市民步行10分鐘即可獲取所需服務。加大環保材料、節能建筑及低碳技術應用,完善城市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城市管理職能社區化。
渭南計劃到2015年,城鎮化率從現在的43%提升到58%,中心城市組團建成區面積達到8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80萬以上,建成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副中心和秦晉豫區域性中心城市。
做優景區,文化旅游恰融合
渭南旅游資源豐富,有8大旅游景區,景點60余個,其中國字號景點就多達54處。華山、集山河川塬自然景觀與元明古建人文景觀之大成的黃河龍門旅游景區、被稱為“五岳第一廟”的西岳廟、字圣倉頡廟和史圣司馬遷祠、被譽為“東方民居村寨活化石”的黨家村、聞名全國的洽川風景名勝區和被譽為“陜西九寨溝”的少華山,都匯聚于此。
近年來,渭南大力做優景區。其景區的戰略定位是:弘揚“華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品牌,推進文化旅游生態大融合,營造大水大綠大景區,建成自然山水與歷史人文交相輝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得益彰的文化旅游名市和華夏文化展示區。近年來,渭南按照“依托大山水,弘揚大文化,打造大景區,帶動大產業”的思路,圍繞“一山(華山)一水(黃河)一圣人(司馬遷)”的獨特品牌,實施文化旅游大景點和精品線路支撐戰略,努力將渭南打造成集觀光、休閑、體驗、養生、度假為一體的國際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
華山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以“奇、險、峻、秀”聞名于世,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華夏之根”之美譽。渭南舉全市之力建設這個景區龍頭。以建設世界一流精品景區為目標,加快綜合開發,實施華山索道、論劍主題公園及西岳廟保護性開發項目,積極打造標志性大型實景演藝,打響“華山論劍”國際知名品牌。同時加強少華山、太華湖、潼關古城等周邊旅游景區開發,形成集觀光游覽、戶外運動、文化體驗、康體養生、休閑度假于一體的“大華山”旅游發展格局。
如今,華山旅游文化產業發展迅猛。2012年,景區共接待登山游客201.16萬人次,同比增長6 %,門票收入2.57億元,同比增長25%;經營收入1.57億元,同比增長17%,實現利潤3200.52萬元,同比增長9%;大華山旅游人數達到300余萬人次,景區旅游綜合收入突破30億元?!叭A山”被確定為中國馳名商標;華山環衛工人事跡轟動全國、陳州登華山活動創年度網絡點擊之冠,景區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提升,正逐漸成為“國際旅游勝地”。目前華山正在進行“申遺”和國家地質公園申報工作。
在打造精品旅游板塊方面,渭南整體謀劃黃渭洛三河文化和山水風貌大景區建設,加快實施洽川濕地、潼關三河口、華陰御溫泉等一批旅游產業項目,形成串珠式大水大綠主題旅游景觀帶。積極開發溫泉養生、探險漂流、農事體驗、民俗娛樂、古城觀光等新型旅游產品,構建秦東旅游大環線。打造谷雨民祭字圣倉頡、民祭司馬遷等品牌文化。
渭南市委、市政府還實施“尋根謁圣”系列文化旅游工程,建設唐橋陵遺址公園,深度開發司馬遷祠、梁帶村兩周遺址、唐帝王陵等人文景區。創新景區開發建設機制,引入戰略合作伙伴,辦好華山、洽川、通用航空等旅游節會。加大宣傳推介力度,規范市場秩序,提高服務水平,全面拓展旅游消費市場。
2013年,渭南將以建設全國重要旅游目的地為目標,華山旅游集團上市將有實質性進展,華山西線索道確保運營,景區治理、服務環境、旅游收入等有顯著提升?!帮L追司馬”旅游項目將加快進度,洽川、少華山、富平陶藝村等要沖刺5A景區。將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開發保護,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加快景區連線建設,力爭全年接待游客2600萬人次,綜合收入突破200億元。計劃到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3000萬人次,綜合收入突破3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