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藝培訓助力興安盟鄉村婦女發展
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居民在社區剪紙(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雨陽 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20日電(記者張雨陽、于嘉)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一間刺繡扶貧車間,10余名繡娘正在飛針走線。坐在第一排靠窗位置的是已經脫貧的農民劉孟蘭,繡布上的花朵在她的一針一線間緩緩綻放,充滿蒙古族風情。
劉孟蘭一家人曾是科爾沁右翼中旗巴彥茫哈蘇木哈吐布其嘎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全家收入不到5000元。“那時候種地、養羊的收入還不夠買草料,一年到頭掙不到什么錢。”她說。
2017年,在當地婦聯的介紹下,劉孟蘭開始在旗政府建設的刺繡扶貧車間參加培訓。短短幾年間,她練就好手藝,可獨立完成大幅刺繡,年收入最高達4萬元。現在,就算每周只來刺繡扶貧車間兩三次,劉孟蘭一年的訂單收入也能達到2萬元左右。
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農牧民在一間刺繡扶貧車間刺繡(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雨陽 攝
如今,劉孟蘭全家還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扶下住進新房,依托扶貧產業資金養起肉牛。她的丈夫被當地政府聘為護林員,每年工資1萬多元。年邁的婆婆生病住院可享受90%的報銷政策。
“去年全家收入將近6萬元。”說到現在的生活時,靦腆的劉孟蘭笑了起來,“這種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劉孟蘭是科爾沁右翼中旗2.6萬名經旗政府培訓后從事刺繡產業的婦女之一。2016年以來,該旗扶貧辦累計在173個嘎查(村)舉辦刺繡培訓班140期,幫助2895名建檔立卡貧困農牧民人均年增收2000元。
近年來,在當地大力推廣下,蒙古族傳統刺繡成為興安盟的一張閃亮名片和獨具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婦女們借助這一產業,實現了足不出戶就能增收的夢想。
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農牧民在一間刺繡扶貧車間刺繡(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雨陽 攝
“以前,鄉村婦女很少出門,更不用說就業了。現在她們參與產業發展,在扶貧車間創造了更多財富。”科爾沁右翼中旗人大常委會主任、蒙古族刺繡產業專項推進組組長白晶瑩說,老弱病殘者掌握刺繡技藝后,在家也能賺錢貼補家用。
除了刺繡,剪紙、年畫、雕刻等傳統手工藝培訓也走進興安盟的鄉村。其中,不僅有針對有就業意向婦女的技能培訓,也有面向所有人的興趣類培訓。
在手機上點開突泉縣合發村居民馮素艷的朋友圈,幾乎每3張照片里就有1張是她的剪紙作品。“我6年前開始跟趙日霞老師學剪紙,現在一看到好看的圖案就拿手機拍下來,回家就急著把它剪出來。”
趙日霞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突泉剪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她從2015年起經營手工剪紙藝術坊,生意做得不錯,還在當地政府支持下開展剪紙培訓,學員已達千余人。
“大部分學員出于愛好來學習。”她說,“剪紙既能傳承發揚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還能豐富業余生活。”
跟趙日霞學習剪紙前,馮素艷農閑時總是無所事事,現在她一有空就拍照、構思、剪紙,生活越來越充實。“連兒子都說我過得越來越詩情畫意。”馮素艷說。
這些流傳至今的蒙古族傳統手工藝為鄉村婦女提供了工作休閑的新方式,也在她們的巧手下煥發出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