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序|馬平:踏上鄉愁這條路——胡清華散文集《行走巴中》序
文/馬平
巴中,或孤峰兀立,或群峰回唱,走來了多少山一樣的漢子。
巴中,或小河明澈,或大河蕩漾,走來了多少水一樣的女子。
這一次,我們看到一個秀美的身影,在這片廣袤而神奇的土地上款款行走,矯健而飄逸,颯爽而篤定。她擷來了山間明晃晃的風,掬來了水中濕漉漉的云,讓人胸中忽而風起云涌,忽而云淡風輕。
胡清華女士散文集《行走巴中》的手稿,就這樣走到了我的面前。
我和胡清華只見過一面,和她的文字也是第一次見面。兩個初見,她都給我留下了爽利而內斂的印象。她是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業余堅持文學創作,可想而知,她會把一份文學情懷帶進校園,又會讓一份校園感悟融入文學。她在校園里只會選擇堅守,她在文學世界里卻選擇了行走,也就等于選擇了跋涉、尋找和遇見。她的行走卻又只是選擇了巴中,也就等于選擇了鄉音、鄉風和鄉情,還有鄉愁。
巴中,是胡清華的家鄉,是生她養她的地方。她一路走來,模仿著大巴山的綿延和壯麗,還有打開和包容。她用腳步丈量巴山腹地,把她的腳印深深淺淺留了下來,然后,她又把她的腳印零零星星拾了起來。她一并拾取的,還有田疇的豐饒和道路的纏繞,還有山腰的疼痛和水面的歡笑。她踏上了鄉愁這條老路,或緩行,或疾走,搜尋時光的殘片,拼貼記憶的地圖,由點及面,分層著色,標注家鄉的自然風物、民俗文化和人物傳奇,標注家鄉的前世今生。我們由此所看到的,既有光霧山、天馬山、諾水河的奪目光彩,又有回風亭、凌云塔、魁星樓的巍峨形象,還有歷史文化名人嚴顏、張思訓、晏陽初的生動剪影……
巴中,也是一片文學沃土。胡清華抬頭看天,低頭看地,大路小路只管往前走去。她卻并不打算走出巴中,只不過不斷調整著和家鄉對話的恰切姿態,或駐足,或凝視,或彎下腰身,或張開雙臂。她雖身在家鄉,卻又像一個遠游者一樣深切地思念著家鄉。這樣一份獨特的情感,讓人感到了既有替古人擔憂的天真,又有對往昔嘆惋的思辨。她還以巴山女兒的潑辣、細膩和深摯,陳說大凡小事,講述家長里短。從這個角度來說,她的鄉愁之路既有雄關大道,也有曲徑通幽。但是,她的行走絕不是漫無目的的閑逛,她以她浪漫而有定力的步伐,測繪出了一個屬于她自己的精神園圃。
換個角度來說,《行走巴中》是胡清華向家鄉致敬的一本書。巴中,不是她的“約克納帕塔法”,更不是她的“一畝三分地”,而是她的依戀和寄托,她的現實和夢想。她并不是走不出巴中,只不過她一時繞不開鄉愁。她胸中大概有無數個遠方,就像她胸中懷有無盡的詩意一樣。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關于巴中,關于巴中以外更大的世界,今后她還會有更多激情四溢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