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峽谷里的“背包隊”

新華社昆明4月15日電題:怒江峽谷里的“背包隊”
新華社記者劉昕宇、吳寒
暮色漸濃,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子里甲鄉俄科羅村的上空飄起小雨,空氣中透著一股寒意。33歲的村民和坡益剛剛從苞谷田里勞作回家,在木楞房里生起火塘取暖,便聽到一陣敲門聲。
敲門的是怒江州社科聯副主席祝培榮,他的另一個身份則是俄科羅村拉谷片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隊隊長。這支由12名怒江州各級黨政機關干部組成的工作隊今年2月入駐該村,負責動員居住在大山深處的貧困戶搬遷到福貢縣城里的安置點。隊員們到村里各家開展工作時總是背著重重的行囊,村民都親切地說“背包隊”來了。
俄科羅村位于我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的怒江大峽谷里,村里的大多數傈僳族貧困戶生活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上,行路難、增收難、住房沒保障。因此,易地搬遷成了當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重要措施。
與祝培榮一同冒雨上山的還有另外三名隊員。此前,他們已連續三晚來到和坡益家中動員他下山。
工作隊剛在火塘邊落座,祝培榮便拿出傈漢雙語版的政策文件和安置點的戶型圖,用傈僳語向和坡益詳細介紹當地的扶貧搬遷政策:“政府給你們家免費提供一套房子,還送家具家電,生活條件比山上好很多,小孩上學也方便。”
與前三次一樣,祝培榮一番苦口婆心后,和坡益仍面露難色,沉默不語。同俄科羅的許多傈僳族村民一樣,和坡益一家世代依山而居,日子過得辛苦,卻難舍故土。同時,他也擔心下山后找不到工作,沒了收入來源。
“工作這方面你不用擔心,政府可以給你們安排一個公益性崗位,做安置點的保潔員或超市收銀員,一個月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安置點內還有扶貧車間,你們也可以選擇去那里工作。”祝培榮繼續耐心介紹,但和坡益仍難以下決心簽訂搬遷協議。
盡管有些猶豫,這次和坡益終于答應祝培榮,過幾天去縣城安置點看看再做決定。
自從“背包隊”2月17日上山駐村,祝培榮和隊員不知道吃過多少次閉門羹了。“村民很淳樸,安土重遷的思想根深蒂固,加上對搬遷政策不了解,我們剛開始做工作時遇到不少困難。”祝培榮說。
為了跟村民們“交心”,“背包隊”在山上一扎就是三四十天,和村民一起干農活。隊員們一般都在村民早晨下地前、晚上回家后入戶宣講,以避免影響耕作。隊員們常常天沒亮就出發,跋涉三四個小時山路到村民家做工作,第二天凌晨一兩點才能回到駐地。
從最初的“聞遷色變”,到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前來了解搬遷政策,這支背著大包穿梭在高山峽谷間的工作隊,用自己的堅韌換來了群眾的理解和認同。
祝培榮介紹,在“背包隊”入駐前,俄科羅村拉谷片區被納入易地扶貧搬遷計劃的146戶貧困戶中僅7戶同意搬遷。不到兩個月,“背包隊”已成功動員44戶簽訂搬遷協議。
“現在想想‘背包隊’剛來村里做工作的時候,我們不給好臉色,有時候還躲著他們,還真有點后悔。”50歲的村民鄧又加說。
鄧又加一家五口今年3月從俄科羅村搬到福貢縣城江西安置點,新房有100平方米,他和妻子也在安置點的扶貧車間找到了合適的工作。
“現在房子大了,也有工作可以做,再讓我們回山上,我們都不愿意了。”鄧又加說,“以前我家小娃娃要走三個小時山路去上學,現在學校就在家門口,我也安心了。”
“為了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工作再難我們也要干,用真心真意打動群眾。”“背包隊”副隊長劉武雄說,“我們有信心按時完成片區內剩余未搬遷戶的動員工作,也相信搬遷后大家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