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尋源怒江

撰文、攝影_ 邰明姝
地點:怒江源頭將美爾山
坐標:N32° 38′ 38.59″,E92° 7′ 8.78″
海拔:4596 米—5233 米
穿越時間:最佳季節為秋冬季干旱少雨季節
氣溫:5℃—15℃
穿越里程:約 156 公里,越野路段約 50 公里
路線特點:這是一條不為人知的探險路線,充滿風險與未知,也展現著青藏高原的壯美與神奇。全程無導航、無軌跡,部分越野路線有車轍,部分只能根據地圖方向摸索前行,源頭地區為寬谷濕地,無翻車風險,但極易陷車,多雨多雪季節基本無法前往。充分準備后適合中級越野愛好者穿越
“雖然我不是黃鵝的化身,但我要在藍色的河流里彎腰覓食;雖然我不是藏羚羊的化身,但我要在黃色的荒野里彎腰前行。”這本是一首藏北流傳的古老的馱鹽歌,卻唱出了奔走于青藏高原的我的心聲。那地圖上彎彎繞繞的藍色曲線,仿佛有著神奇的魔力,牽引著我一次次逆流而上,逐夢于水岸,躬行于荒野,探尋著大江大河的源頭。

幾年間,黃河源、長江源、瀾滄江源、拉薩河源均已走過,本覺得我的尋源之旅可以告一段落了,卻在無意中看到了一則香港國際探險隊探尋怒江源的視頻,誘惑便在心里扎下了根。
終于,在深秋的一天,循著地圖上若有若無的痕跡,我和朋友們決定從 109 國道上的小鎮雁石坪出發,去尋找怒江的源頭。
怒江,一條奔騰于我國西南部的滔滔大河,亦是一條穿行于中國、緬甸、泰國的國際性河流。論知名度,絲毫不亞于我國排名前五的幾大長河,然而,奇怪的是,在三江源的概念喧囂直上的今天,幾乎和長江源格拉丹東毗鄰而居的怒江源,卻似乎從未走進過人們的視線。翻遍歷史文獻,除了 2007 年中國科學院遙感研究所劉少創研究員帶領的科學考察隊,和2011 年 6 月來自香港的一只國際探險隊,再也沒有探訪者接近過它。而除了兩則言語寥寥的新聞報道,相關資料更是接近于零。
恰好,我認識劉少創考察隊里的探險家稅曉潔老師,便向他咨詢路線情況,怎奈他們的穿越距今已有十四年之久,且他們接近冰川時已是天黑,還發生了車輛損壞、隊員脫隊迷路等危險事件,并未記錄下更多的資料。幸好,香港國際考察隊雖然也沒有記錄詳細路線,卻最終公布了源頭——將美爾崗尕樓冰川的坐標點。我參考了多種不同的衛星地圖,根據河流走向和地圖上斷斷續續的印痕,設計了一條不走回頭路的穿越路線。
從 109 國道上的唐榮藏占村路口下道開始,除了那個目的地,一切都是未知,每一步都是探險。
河谷寬闊,一覽無余,河谷的北方,是一條寬闊的大河扎加藏布,它是西藏最長的內流河,最終流入色林錯 ;河谷的南方,是一條涓涓流淌的小河,塘榮曲。其實,這兩條河離我們都很遠,但是從周邊大片的沼澤地,我們依然可以領略到它們春夏泛濫時的威力。
河谷里有一條牧民轉場時壓出的車轍路,上面積滿了水,很多地方,路已經變成了一條小河。但是我們的車輪并不敢偏離半點,因為車轍的下方經過流水的反復沖刷,基本都是堅實的石子,而車轍兩側,看著是平展的草地,實則下面是稀軟的爛泥。
車輪揚起高高的水花,離人類聚居的地方越來越遠。終于,道路和扎加藏布交匯于一點,秋日里平靜美麗的大河,粼粼水光,折射出天空美妙的色彩,順著河流的方向向東眺望,能看見一排貌似低矮的雪山,那就是怒江源的方向。
陽光正好,一切都變成了高飽和的調色照片。兩輛車迎著刺眼的陽光沿河前行,寬廣的河流在草原上曲折流淌,跑出七八公里后,涉水路結束,變成了令越野人心驚膽戰的蘑菇地,幸好,仔細辨識,車轍依舊存在。
尋尋覓覓前行,一路經過濕地草場,一路涉水過溝,一路與牦牛、兀鷲、藏原羚相遇。偶爾遠遠地會看見幾間空置的牧民房,說來讓人感嘆,有時候我們城里人自以為了不起的舉動,也不過是當地人千百年來的日常生活。(文章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汽車自駕游》雜志2021年第12期。)
TIPS
線路行程D1:雁石坪—109 國道唐榮藏占村入口—怒江源濕地—聶榮縣(國道、無路、縣道 260 公里 )
D2:聶榮縣—那曲市—拉薩市(國道 420 公里 )
怒江
中國境內知名的大河,別稱“潞江”,發源于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安多縣境內唐古拉山南麓的將美爾崗尕樓冰川,流經西藏自治區、云南省,流入緬甸后改稱薩爾溫江,是泰國和緬甸的界河。干流長度 2013 公里,流域面積 12.48 萬平方公里。
越野注意事項
1. 車輛裝備:最好多車同行,裝備兩個以上絞盤,攜帶防滑板、木板、猴爬桿、鐵鍬、水褲等工具,車輛更換 AT 輪胎,及時降低胎壓。
2. 進入怒江源地區后無居民、無餐飲、無手機信號、無車轍、無導航軌跡,請開啟軌跡記錄以便原路返回,最好攜帶衛星電話、北斗星盒等衛星通訊設備。
3. 怒江源濕地是多種高原鳥類棲息地,也是藏原羚等野生動物的家園,請勿追逐、驚嚇、投喂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