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蘇植綠記
秋雨綿綿,從新疆阿克蘇機場驅車前往位于溫宿縣的柯柯牙紀念館,道路兩旁林木蒼翠欲滴,微風撫過,沙沙作響。“這是持之以恒開展荒漠治理,生態變好帶給我們的最美景色和音符。”望著滿眼蒼翠,柯柯牙紀念館館長宋興年自豪地說。
阿克蘇地處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總面積13.13萬平方公里,南部為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荒漠化土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7.08%;沙化土地面積占地區國土面積的46.99%,是南疆重點風沙源之一。
綠,曾是這片土地最稀缺的顏色,如今卻成為這里最厚重的“底色”。從1986年柯柯牙綠化工程開始,阿克蘇地區30多年來接續“植綠”。從1980年到2020年,這片土地的森林覆蓋率從3.35%增長到8.9%,增長了166%;沙塵天從100多天下降到30天左右;水土保持減少流失1290萬畝。
綠潮澎湃
現在綠海翻滾的柯柯牙,曾是另一番景象。
柯柯牙位于阿克蘇地區溫宿縣城區東北部,地處風口。20世紀80年代,阿克蘇地區一年有100天刮沙塵暴,柯柯牙工程區南部沙漠離阿克蘇市城區僅有6公里,并以每年5米的速度逼近城市。“面對嚴峻生存危機,遏制風沙、減輕沙漠威脅、改善各族群眾生存環境,是當時阿克蘇地委的努力方向。1985年,阿克蘇地委決定在柯柯牙打造大型防風固沙生態林。”宋興年說。
“1986年金秋時節,各族干部群眾憑著一把鐵锨、一雙手、一塊干馕,向柯柯牙開戰!”宋興年說,“第一年種植了4000棵樹,但成活率非常低,春種一棵樹,秋收一捆柴。”
面對困境,當地組織科技人員采集不同土壤標本進行分析論證,決定通過修渠、引水、平地、壓堿、植樹等措施,先建防風林再建經濟林的策略,漸次為柯柯牙鋪綠。
柯柯牙紀念館在顯眼地方擺放了5張不同時期的衛星圖,清晰記錄著柯柯牙從沒有綠、一點綠、連片綠到茫茫林海的艱辛歷程。經過30多年的堅守,柯柯牙生態工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邊緣筑起了一道長57公里、寬46公里的“綠色長城”,累計造林120余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86年的8%提高到2020年的73%。該工程被聯合國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列為“全球500佳境”之一,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柯柯牙的綠潮澎湃,在阿克蘇地區沒有停下腳步。”阿克蘇地區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董磊說,阿克蘇地區又接連推進阿克蘇河流域、渭干河流域和空臺里克區域3個百萬畝綠化工程,不斷在沙漠邊緣擴綠。
戈壁掛果
在天山托木爾峰腳下的溫宿縣10萬畝生態園北部,阿克蘇冰雪蜜脆園果業有限公司的1.2萬畝果園長勢良好,紅彤彤的蘋果已掛滿枝頭。
“過去戈壁荒灘起風就是沙塵漫天。”望著茂密的果園,新疆阿克蘇冰雪蜜脆園果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紅十分感慨,“現在,這些果樹既是生態衛士,也是‘搖錢樹’。”
“背靠天山雪水,沙石土壤雖然貧瘠,卻適合發展林果業。”2013年,阿克蘇地區的“誰建設、誰管護,誰投資、誰受益”造林政策,吸引了過去從事環保工程的李紅到這片荒漠戈壁種果樹,“貧瘠的石頭地里種果樹太難,每畝地一年僅投入有機肥就需要4000多元,前3年基本上全是投入”。
為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公司采取了“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為果農每人每月發放800元生活費。果園初見成效,果品產量在1500公斤以內,收益為管理戶所有;果園豐產后,產量達1500公斤以上,公司與果農四六開分紅以保證果農收益。李紅說,“去年,果農們已經見到蘋果的收益。今年果樹長勢更好,進入了‘以林養林,優果固沙’的佳境”。目前,公司已解決穩定就業500余人,日常季節性用工4.6萬余人次。
“以前沒想過石頭、沙漠里能種出蘋果來,現在蘋果都掛上枝頭了。只要有耐心,按照技術要求施肥、滴灌澆水,戈壁荒灘變果園一點沒問題。”今年51歲的阿巴斯·祖卜敦打算在這片戈壁果園干到退休。
阿克蘇河百萬畝生態工程的阿克蘇河源頭——黃羊灘是綜合治理核心工程。“第一年種的3000畝沙棘林,今年終于見到了曙光。”新疆黃羊灘生態林開發有限公司的陳興福說,3年前他來到亂石叢生的黃羊灘,平地、挖坑、客土、鋪滴灌帶,種下一棵棵沙棘苗,第二年死了一半。春種秋補,一年接著一年種,成活率上升到90%。
目前,阿克蘇地區形成了環塔里木盆地450萬畝以蘋果、核桃、香梨、紅棗為主的優質果品生產基地,農牧民從林果業獲得的人均收入超5000元。
沙里淘金
阿克蘇地區的沙雅縣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3.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沙化土地占到了84%,治沙防沙任重道遠。
沙雅縣蓋孜庫木鄉庫木博斯坦村南部沙漠邊緣,皮膚黝黑的鄭紅明在今年新種的3000畝幼年梭梭林和種植了10多年、近2米高的梭梭林中來回奔波,查看長勢。
34歲的鄭紅明是沙雅縣漠鑫開發有限公司的技術員,他指著黃沙中長勢良好、養眼翠綠的梭梭苗說:“剛開始在沙漠種梭梭林,零經驗起步,行距株距、水量、種植季節都不清楚。”鄭紅明慢慢積累了經驗,行距5米利于機械化作業,春季種水資源多成活率能達到90%。
“在沙漠不但要會種梭梭,還要有淘金的本事。”鄭紅明說,寬行距密株距利于3年后在梭梭根部種植中藥材大蕓。“剛開始每畝梭梭林投入2000多元,前3年沒有產出。嫁接大蕓后就有了收益,有助于在沙漠里長期植綠護綠。”目前,該公司種植梭梭林達到了1萬多畝,早先種植的3600多畝梭梭林嫁接大蕓后,經濟效益每畝能到3000多元。
走在梭梭林中,隨著腳步聲響起清脆的堿殼破裂聲。“除了梭梭林,防沙固沙離不開這層薄薄的堿殼。”鄭紅明笑道,這片土地上抽的水是苦咸水,難以下咽,洗臉洗澡會脫皮。然而,苦咸水澆灌在流動的細沙上,經過太陽暴曬卻能形成一層堿殼。
水,是治沙最稀缺的資源。“用好每一滴水”也成為治沙實踐的重要考量。在沙雅縣污水處理廠數據采集房,干了20多年水務的廠長涂明海說:“每天整個縣城有2萬多立方米黑乎乎的污水,經過除磷除氮、臭氧消毒等技術處理后,變成水質達到國家一級A標準的清澈見底的中水。”
以前,處理后的污水進入排堿渠流走了。現在,在離污水處理廠不遠處建起了80萬立方米的中水庫,利用中水澆灌出了1.1萬畝的綠海。“十三五”期間,阿克蘇、庫車、沙雅等縣市中水利用面積達3萬余畝。
“過去沙漠被當成災害去防治。現在人們把沙漠看成一種資源,從科學防沙治沙到科學種植、再到沙漠觀光旅游,阿克蘇地區正在探索推進沙漠治理出‘新景’、沙漠利用有‘錢景’。”董磊說。(經濟日報記者 馬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