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這些不可移動文物,需要每個文山人知道并保護
原標題:文山市這些不可移動文物,需要每個文山人知道并保護
紅字沖巖畫
紅字沖巖畫位于文山市柳井鄉紅字坡山崖上,故稱紅字沖巖畫。畫面寬約3米,高約2米。畫點分為上下兩組,共有41個可辯認圖象。其中人物圖像有14個,田字符號有27個,不可辯圖象有30余個,單體圖象大的20厘米左右,小的8厘米左右,由赤色礦物質顏料繪制而成,線條簡單粗獷。畫的內容與崇拜和記事有關。巖畫的頂部還有用繁體字從左到右書寫“此地金銀九壇,乃上蒼神靈所賜,公元二零捌年冬”字樣。從顏料和畫的內容初步推斷為新石器晚期至秦漢時期所作,該巖畫的發現填補了文山市沒有巖畫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
馬塘天園橋
位于文山市馬塘鎮所樹革村,橫跨馬過河之上,南北走向,是昔日開化鎮通往省城的交通要道。修建于嘉慶九年,單孔橋,全長14.1米,從河底至橋欄面通高11米,橋面寬6.45米,拱券為縱聯式。橋面均以大小不等的青石塊建成,兩側為青石板護欄,護欄高0.55米,護欄兩端有四個直徑為0.69米的石制鼓形圖案,圖案各不相同。橋頭有重建石橋的碑刻一通,內容記敘了修橋的時間,橋的用途。
2008年馬塘鎮政府撥款進行修繕,橋面改為混凝土,方便附近農民勞作生產。
小龍村單孔石拱橋
位于文山市德厚鎮小龍村北面約800米處的河上,南北走向,始建于清代。為單孔石拱橋,拱券為縱聯式。用打制石塊砌筑,橋高4.4米,橋寬5.2米,橋面長14.8米,橋孔最大跨度10.5米。橋面已改變原樣,用水泥沙石鋪設而成,拱形中間略高,兩邊向下斜呈弧形狀。是小龍村村民生產、勞作的必經之道。
文山文廟
文廟、武廟位于文山市開化鎮老軍分區二號院內,武廟已毀,現有文廟,該建筑屬清代的古建筑。由正殿、前殿和兩廂房組成四合院,皆為土木結構;正殿呈單檐歇山頂、開五間,穿斗抬梁混合式結構,通面闊23.8米,通進深18米,雀替、額枋、斗拱上雕有卷草紋,花板上雕有荷花,外檐三級斗拱,因年久失修,屋面、墻體已坍塌,但柱子尚在;前殿呈單檐歇山頂、開五間,通面闊23 米,通進深7.8米,正前方有一塊習武場地,通面闊 42.2 米,通進深 64米,屋面、臺基、柱子、梁架保存較好,門窗已改變;兩廂房建筑風格大小相同,右廂房已改變為磚混結構,左廂房基本保持原狀,開五間,通面闊23.3米,通進深6.45米,額枋上雕有卷草紋,花板上雕有荷花,須彌座雕有花、草、云、獸等圖案,屋面一部分尚在,一部分坍塌;占地面積1250平方米。是文山現存唯一的文廟,是研究文山儒教文化的遺存,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價值。
重修至圣殿碑現存于文山文廟內,碑文記述1937年日本飛機兩次轟炸文山的情況及重修經過。碑高1.58米、寬 0.8米。陰刻楷書,24 行,1058 字。它是二戰時期日本法西斯派飛機轟炸文山城的歷史見證。
仙人洞摩崖題刻
仙人洞摩崖題刻位于文山市開化鎮灰土寨西北面半山腰上,海拔1303米。坐西北朝東南,洞高10米,寬3—5米,洞門樓依山勢而建。在崖壁上鑿開木樓支撐點,形成洞門樓廈檐。洞內分三層,分別有泥塑彩繪佛像四尊,石壁上分別刻有光緒年間,民國時期的功德,記載了當時捐資者的姓名。在二層的橫梁上有重修記載:“大清光緒拾伍年歲次己丑季夏腫浣,朝陽洞紳管率住持僧智修元品”等;三層巖壁上有光緒年間所寫的題刻,石刻高70公分,長4.46米。
文山地區第一個黨支部成立舊址
舊址位于文山市德厚鎮下寨自然村,占地面積607余平方米(不含附屬占地面積),舊址建于清光緒12年,原為廟宇建筑(文武廟)。該建筑由大殿、前殿和兩廂組成四合院,座南朝北,東西兩廂,為土木結構青瓦覆面;大殿為三開間單檐硬山頂建筑,兩山墻有腰檐;面闊13.4米,明間4.8米,兩次間各為3.4米,進深為7.5米,土墻厚80厘米,兩廂房和前殿為三開間單檐抬梁廊式兩層建筑,兩廂房面闊13.4米,進深6米,明間4.8米,兩次間各為4.3米;兩廂房呈走馬吊腳樓,從大殿,兩次間前廊兩側安有踏板式木質樓梯各一座,將兩廂和前殿連通;前殿不設門,門設在大殿后西側。
據鑲嵌在大殿墻上“文山縣第六區德厚小學校產業碑記”記載,民國十五年(1926)首創德厚學校,聘請李國棟任教,民國十八年(1929)年繼任校長。他是王德三派去的地下黨員,也是文山地區早期的共產黨員,他利用學校宣傳共產主義思想,開展革命活動,發展共產黨組織。在王德三書記的領導下,在該校成立第一個黨支部,成為文山地區獨有的早期革命活動遺址。根據有關黨史資料記載: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漢召開緊急會議,
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中共云南省特委立即采取措施,將工作重點轉入滇越鐵路兩側的滇南農村,開展統戰和少數民族工作,建立工作據點,發展黨的組織,派黨員進入蒙自、文山地區。年秋派出中共黨員向鎮弼(馬關人)、嚴英俊、楊立人、顏亨璧、嚴英武、一位姓周的同志到灑戛竜工作。年底,省臨委書記王德三在文山縣城召開會議,親自布置了工作。在王德三的指導下,灑戛竜村正式成立了黨支部,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文山地區成立的第一個黨支部。嚴英武任書記,當時的支部成員有楊立人、向鎮弼、嚴亨璧、李國棟等。
順甸河巖畫
順甸河巖畫位于文山市喜古鄉順甸河大寨河邊公路左側的山崖上,距離地面約15米,有大、小不同的圓形圖案14個,用白色顏料繪制而成,圖案周邊已被村民炸石頭修公路時破壞,僅留下一小部分,人員無法上去勘察,更無法考證是什么時代。
追栗街紅巖洞巖畫
2016年1月22日發現,位于文山市追栗街鎮追栗街村委會東面約1公里的紅巖洞天然洞壁,巖壁朝西256°,高約30米,寬約40米。坐標:東徑104° 2346.06",北緯23° 1811.93",海拔1428米,巖下周邊多為紅壤土。
經過初步勘測,這些巖畫位于巖洞內壁3到4米處,面積200多平米,呈帶狀分布,較為集中的圖案總共有7組畫面,巖畫分紅色、黃色和黑色三種原料,內容以人物和動物形象為主,展現當時先人生活、活動場景?;究赊q圖像43個,無法辯清圖像無數,最大約高45厘米、寬30厘米,最小約高5厘米、寬4厘米大小不等。圖案有人物(舉手分腿站立人、垂手分腿站立人、騎馬人等)、動物(馬或?;蜓?、卷心紋等紋飾。巖畫呈一字形分布于巖壁距地表2.5至3米高處。
資料來源:文山市文物管理所
編輯:吳小梅
審核:陳家媛
郭強
主編: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