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黃南”構建高原生態文明典型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陳郁 報道)在近日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態文明論壇上,生態環境部對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進行命名授牌。授予黃南藏族自治州為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同時,授予黃南藏族自治州所屬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為第五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
河南縣位于九曲黃河第一彎曲部、青甘川三省結合部,擁有青海省生態保護最好的可利用草場913萬畝,堪稱“亞洲一流·青海最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也是全國面積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從頒布青海省首個“禁塑令”,到打造青海首個縣域內無垃圾示范縣,直至此次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在生態環境保護的路上,黃南州河南縣走出了一條別樣的生態環保之路。
此次河南縣被授予第五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也是黃南州擦亮最美生態底色,構建高原生態典范,奮力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一個縮影。
黃南州地處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區,總人口28萬人,有藏、漢、蒙古、回、土族等23個民族,藏族占68.6%。全境屬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綜合實驗區,有國家級森林公園2處、濕地公園2處、沙漠公園1處,是青海省國家安全屏障的“支撐區”。
近年來,黃南州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不僅做到了國土綠化步伐不斷加快,而且草原生態修復工作持續發力。記者了解到,目前黃南州共治理水土流失156.68平方公里,生態趨勢持續向好,污染治理力度不斷加大,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續下降,全州空氣優良天數年均達到95%以上,水功能區達標率100%。大力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累計完成國土綠化215萬畝、封山育林58.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9.43%。高水平建設國家級公園7個,成功創建國家森林鄉村5個、省級森林城鎮1個和省級森林鄉村1個,打造高原美麗鄉村108個、全國文明村鎮6個,綠化村莊23個、校園19所。深入實施退牧還草、退化草原治理等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嚴格落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近年來累計完成圍欄建設280萬畝,退化草地改良90.5萬畝,人工種草17.5萬畝,黑土灘治理64萬畝,草原有害生物防治4170.7萬畝,草原退化面積減少159.5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68.65%。
保護好生態的同時,黃南州加快發展生態農牧特色產業,通過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空間結構、能源結構和消費結構轉型,培育發展有機畜牧業、特色農牧業、文化旅游業等綠色產業,提升綠色發展方式,使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黃南高質量發展的增長點、高品質生活的支撐點和發力點。
具體做法為,堅持以草定畜、種草養畜、草畜配套和以種促養、以養帶種、種養雙贏的循環發展,全州2109.5萬畝草場、180.66萬頭(只)牲畜和8.59萬畝飼草料基地通過國家有機認證,成為青海首個天然草場牲畜有機認證全覆蓋地區。實施有機農畜產品品牌戰略。成功創建澤庫國家現代農業(牦牛)產業園和國家級扶貧產業園,“拉格日”模式被農業農村部作為草地生態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改革的典型在全國推廣,培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個,有機認證產品43個。在全省率先創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州,是全國首家廳州共建生態有機農畜產品示范州。做強高原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黃南入選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城市,同仁市成功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文化旅游從業人員突破4萬人,旅游人數、旅游綜合收入連續保持20%以上的雙增長。成功舉辦熱貢文化旅游節、國際民族傳統射箭邀請賽等大型文化旅游活動,“熱貢唐卡”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在探索創新生態體制機制構建高原生態典范的同時,黃南州完善生態保護制度機制、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深入推行林(草)長制。為此黃南州制定出臺《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實施方案》等10余項文件,推行“一網辦、簡化辦、馬上辦”工作模式,環保領域審批事項最大限度做到“網上辦”“不見面”審批,實現群眾“零跑路”;構建生態文明考核評體系,完善科學發展綜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認真落實生態保護紅線評價機制,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定期評估,對管護實行考核評比,建立長效獎懲機制;在青海率先印發《黃南州全面推行林草長制實施意見》,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全面推行“五級網格”管護模式,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管理網格體系,林草資源保護不斷加強,林草質量顯著提升,執法監管更加嚴格,林草保護管理運行進入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