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藏天地 “庭院經濟”展新姿
??房前屋后的方寸小院經改造后發展“庭院經濟”,演繹出無限精彩。
??2023年,“庭院經濟”首度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鼓勵脫貧地區有條件的農戶發展庭院經濟”。
??作為曾經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我省有2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近年來,全省鄉村閑置的老房老舍被充分利用,開起農家樂、打造特色民宿、搭建種植棚等,打造出一片新天地,助推庭院經濟產業規模日漸擴大。
??小小庭院 種植養殖兩相宜
??元宵節剛過,畢節市金沙縣后山鎮村民駱方進就開始忙碌起來——剛從自家的茶園勞作結束回到家中,便到屋后照看自己種的食用菌。
??幾塊水泥磚搭起柱子,木板隔出空間放菌棒,再覆蓋上特制的保溫棚布,駱方進家的后院便被改造成菌棚。
??“別小看這巴掌大塊地,每年給我們家帶來不錯的經濟效益。”駱方進說,在村干部的幫助下,自己利用后院空地栽培了2000多棒食用菌,一年至少增收5000元。
??“房前屋后種了些蔬菜,一年四季吃菜不愁,再養點雞鴨,也能賣錢。”得益于庭院經濟,村民李惠芬足不出戶,每月就能收入1000多元,既能顧家,又能掙錢。
??在后山鎮,農戶因地制宜選擇產業,對自家庭院都有安排,小小庭院成為村民的“聚寶盆”,家門口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
??實踐中,后山鎮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引導農戶充分利用農村家庭院落、房前屋后閑置空地,因地制宜、因戶而異發展“小種植”“小養殖”“小加工”等多種類型的“庭院+”經濟,讓“方寸之地”變成“增收之所”。
??小庭院,大經濟。利用“庭院經濟”門檻低、規模小、布局散的特點,我省各地鼓勵有條件的農戶發展庭院經濟,幫助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扮美庭院 有“看頭”更有“賺頭”
??上納灰村地處興義市萬峰林風景區腹地。近年來,該村引導和鼓勵村民利用自家住房發展農家樂、民宿等“庭院經濟”。
??今年春節期間,該村的“農家樂”生意紅火,不少民宿客棧掛出“今日無房”的牌子。
??“我利用自家的小院辦起了農家樂,雖然辛苦一點,一年也能收入十幾萬元。”上納灰村稻花魚農莊老板岑俊笑著說。
??作為最早一批嘗試“庭院經濟”的農戶之一,岑俊通過改造提升了房屋的“顏值”,開辦起了農家樂。庭院面積不大,但遍布綠植和花卉,布置簡樸但別有情趣,處處布依風情。
??離岑俊的稻花魚農莊不遠處,興義市民錢靜租用當地村民的房屋進行改造,開了一家“景棠客棧”。
??“住在我們客棧的客人,可遠眺萬峰林的奇特景觀。每年旅游旺季,要提前一個月才能訂到房。”錢靜介紹,客棧年均入住率達到80%以上。
??“村里的房屋經過合理規劃,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美化了村容村貌,村民們還能依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說起村子今年的變化,岑俊和錢靜感慨頗多。
??“庭院經濟”讓廣袤鄉村既有“看頭”,更有“賺頭”。我省各地結合自身實際,以家庭為陣地,以庭院為載體,大顯身手創造出各具風格的庭院,讓村民在美麗庭院里發展“美麗經濟”。
??盤活資源 小院里留鄉愁
??“來,我帶你們到這里看看老一輩的生活是多么艱苦。”2月16日,銅仁市德江縣居民楊凱帶著自家小孩來到“知青小屋”。
??“知青小屋”是由一處廢棄的老屋改造而成,分別有知青農場體驗區、農場勞作場景復原區、知青生活場景復原區、知青文化陳列區和知青生活體驗區。
??自建成以來,“知青小屋”已吸引近4萬人次游客前來參觀,被當地人稱為“最美鄉愁記憶點”,是當地發展“庭院經濟”的一個樣板。2024年,“知青小屋”還入選貴州省示范農家樂名單。
??在該縣楠桿鄉,近80歲的村民余再蓉在自家庭院開起農家樂。來這里吃飯的人們只為吃上那一口鄉愁——土家熬熬茶。
??“想不到老了還能通過做熬熬茶掙錢。”余再蓉說,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將自建房改造成農家樂。
??方寸小院里,鄉土意蘊長。如今,“庭院經濟”已在貴州廣袤鄉村多點“開花”,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注入蓬勃動力。(記者 魯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