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 賦能高質量“成都造”

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趨勢,成都結合經濟發展實際,做大做強相關產業,為城市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在成都優化調整的8個產業生態圈,28條重點產業鏈條中,蘊藏著怎樣精彩的建圈強鏈故事?飽含有哪些震撼的科技創新篇章?昨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四川采訪團走進成華區龍潭工業機器人產業功能區、新都四川航空產業園,在“聰明”的工業機器人與巨大的航空大部件生產線之間,尋找答案。
產業建圈強鏈
成都造工業機器人引領行業
龍潭工業機器人產業功能區,地處成都市東北部三環周邊,規劃總面積11平方公里的功能區內,處處是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現代科技。
數據說話。2022年,功能區全年實現全口徑稅收22億元,穩定稅收4.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46.46億元,同比增長36.9%,工業投資34.45億元,同比增幅高達139.9%。
70余家人工智能產業關聯企業在這里聚集。此外,還有數字通信產業關聯企業近300家,工業互聯網企業近50家,入駐企業總數達到2600家。在成都構建主導的這一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里,企業輕裝上陣勇攀一個又一個科創高峰。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是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行動中,著力優化調整后明確打造的全新重點產業鏈之一。扎根于此的成都卡諾普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創業故事極有代表性。2012年,5名20歲出頭的小伙子抱團創業,如今擁有360余名員工的卡諾普已是國內少數擁有工業機器人全產業鏈的鏈主企業,連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科創中國”新銳企業、四川省“瞪羚”企業等多項榮譽。
“這些年,我們與城市同發展共繁榮。”回憶企業成長點滴,創始人之一、卡諾普副總鄧世海如是說。
圓夢“國之重器”
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
“因為業務關系,一家企業原來全國飛,一個事項溝通往往耗時月余,每年機票都花去好幾百萬元。入駐航空產業園之后,同樣的事項溝通,只需要一個小時,因為鏈條上的企業園區里都有。”四川航空產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的這個故事,無比直觀地將一個事實推送到采訪團跟前——產業的聚集,為企業運營消耗做減法,為研發孕育做加法。
位于成都市區北部新都片區的四川成都航空產業園,總規劃建設面積3600畝,包括航空大部件產業園、航空發動機產業園以及民用大飛機產業園三個組團。
備受關注的“國之重器”C919首臺機頭,去年10月便在民用大飛機產業園下線。在生產企業偌大的車間可以看到,數臺C919機頭正等待打包,啟程前往總裝地。最新消息顯示,該產業園正全力爭取中國商飛備份供應鏈基地落戶。
在另一家專注航空裝備難加工復雜構型精密制造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一條具備柔性制造功能的專業生產線正演繹現代工業制造的“神奇”:像石頭般樸拙的特殊金屬原料,下線時變成各種結構差異巨大的飛機零部件。產自成都的它們,幫助一架又一架國產飛機翱翔藍天鷹擊長空。
下午1時,結束成都調研的采訪團啟程前往省內市州。從都市到山鄉,“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四川主題采訪的一路行進,越走越遠、越走越廣。(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蔡宇 攝影 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