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出爐!
原標題:《臨滄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出爐!
臨滄的多彩畫卷,是不少人心里的“詩和遠方”。日前,臨滄市發布了《臨滄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十四五”期間,臨滄市將持續深化文旅融合,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國際國內知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云南省鄉村旅游發展先行區,繪就文化旅游的美麗圖景。
目標明確 千億級支柱產業初步形成
“十三五”期間,在臨滄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市文旅行業的努力下,臨滄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取得突出成績,公共服務實現均等、文化藝術精品頻出、文化遺產保護有效、旅游市場全面突破、業態供給持續擴大、旅游設施逐漸完善,為“十四五”旅游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遵循國際化、高端化、智慧化、特色化、品牌化、開放合作的原則,《規劃》指出,“十四五”時期,臨滄市將聚焦國際化、高端化、智慧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方向,以茶旅融合為主線,突出“健康”“鄉村”“秘境”主題,補齊全域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在康養、文化、休閑、度假等方面著力,全面提升智慧鄉村旅游“吃、住、行、游、購、娛、網、廁”等要素品質,構建“有高端引領、有中端支撐、有普及性和基礎性共存”錯落有致的文化旅游發展格局,全力打造“大美臨滄,美在鄉間;花開四季,香飄八方”鄉村旅游品牌,把臨滄建成國際國內知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云南省鄉村旅游發展先行區。同時,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文藝精品創作,持續舉辦本土文藝活動,推動文化藝術繁榮,構建臨滄市文物保護機制,強化文物保護和利用,完善非遺保護傳承,優化臨滄非遺利用模式,推動對外交流合作,打造新興旅游業態,推進多元產業與旅游業態融合發展,優化傳統旅游業態供給,提升傳統旅游要素業態的供給質量,提升文旅隊伍水平等,促進文化和旅游“雙繁榮”。
《規劃》預計到2025年,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一步深化,文化藝術惠民功能不斷強化,文物保護更加扎實有效,非遺傳承利用實現創新,旅游經濟指標實現全面突破,供給質量不斷優化,競爭能力持續提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深度不斷加深,對臨滄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更加凸顯,基本建設成為國際國內知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云南省鄉村旅游發展先行區。
《規劃》展望2035年,臨滄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發展、旅游業發展實現全面突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藝術精品創作再攀高峰,文物保護機制成熟,非遺實現有效傳承利用,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程度顯著提高,旅居、度假、養生等一批新業態基本成熟,全面建設成為國際國內知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云南省鄉村旅游發展先行區。
為實現既定目標,《規劃》制定了具體的工作任務,明確“十四五”期間,增加A級景區數量,其中將創建5A級景區1家、4A級景區3家、3A級景區20家,實現全市A級景區總數突破50家;豐富鄉村旅游產品,包括建設田園綜合體12個、精品農業莊園5個、文旅特色小鎮16個、旅游特色村突破150個;健全文旅服務體系,培育10家龍頭旅行社、建成11家高品質酒店、21家半山酒店,構建起市、縣(區)、重點景區“5+4+10”(5個一級游客服務中心、4個二級服務站、10個三級服務點)三級旅游集散體系,文化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健全;提升文旅品牌形象,形成休閑度假、健康養生、自駕旅游三大業態為主導的業態發展模式,實現“發展提速、帶動有效、質量提升、供給優化”的目標,“世界佤鄉好地方·避暑避寒到臨滄”的文化旅游品牌和“大美臨滄,美在鄉間;花開四季,香飄八方”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獲得市場認可。
以2019年接待海內外旅游者3133.5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40.06億元為基數,《規劃》還根據綜合增長率模型(接待旅游者按年均遞增15%、旅游總收入按年均遞增20%)按照傳統統計口徑對規劃期內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進行預測。預計到2025年,臨滄市接待海內外旅游者達7248.16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達1015.40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達52.48億元,文旅產業就業人員達7.5萬人,千億級支柱產業初步形成。
“一心兩帶三區四道八地” 打造文旅產業新集群
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臨滄市將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在原有的“一城兩帶”布局基礎上,構建“一心兩帶三區四道八地”的文旅發展空間格局,形成層級分明、功能完整、主題突出的文旅空間結構。
“一心”,即臨滄市國際旅游集散中心,以臨翔區為建設主體,依托航空、鐵路、高速公路建設,充分發揮世界古茶樹最富集之地和面向印度洋最便捷通道“十字路口”的地理優勢和“連接珠三角和南亞東南亞”的交通優勢,建設輻射省內和南亞東南亞的國際旅游集散中心。
“兩帶”,即中緬跨境風情旅游帶和瀾滄江文化旅游帶。中緬跨境風情旅游帶將依托邊境口岸、國門、邊境村寨和民族文化等吸引物,聯動鎮康、耿馬、滄源三縣,整合邊境旅游產品,不斷優化各個口岸的跨境旅游服務,推進邊境旅游試驗區建設,加快中緬邊境跨境 自駕游等旅游產品開發。
瀾滄江文化旅游帶則依托瀾滄江流域豐富的茶馬文化、水電文化、啤酒文化等資源,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瀾滄江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休閑觀光、營地度假、游覽體驗、健康養生、水上運動等業態。
“三區”即南部“美麗鄉村”文旅聚集區、北部“茶馬文化”文旅聚集區和西部“邊境風情”文旅聚集區。其中,南部“美麗鄉村”文旅聚集區將依托南部片區的臨翔、滄源、雙江三縣,以民族特色村落為特色,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充分利用當地的民族村寨、民族文化、民族手工藝、農業、自然景觀等資源,打造鄉村博物館、田園綜合體、茶文化莊園、旅游度假區等多種類型的鄉村文旅產品;北部“茶馬文化”文旅聚集區將依托北部片區的云縣、鳳慶二縣,以特色養生體驗為開發方向,推動“茶產+旅游”“文化+旅游”“水電+旅游”,開發養生莊園、度假山莊、文旅小鎮等多種類型的文旅產品;西部“邊境風情”文旅聚集區將依托西部片區的永德、鎮康、耿馬三縣,以特色邊境旅游體驗為開發方向,加快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圍繞邊境、民族、生態、田園等優勢資源,打造跨國旅游、邊境旅游景區(點)、邊關風情旅游區等多種類型的邊境旅游產品。
“四道”,即立足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臨滄還將著力打造大滇西茶馬文化游線、大滇西生態自然游線、大滇西邊境風情游線三條主題游覽線路和秘境佤山風情自駕之旅、鄉村休閑康體之旅、邊關秘境自駕之旅、冰島昔歸尋茶之旅、滇紅茗茶尋根之旅五條精品旅游線路,推出“重走千年古道·追憶茶馬繁華——茶馬廊道、行走秘境邊關·回顧崢嶸歲月——邊境廊道、走遍多彩田園·品味鄉愁味道——鄉村廊道、嘗盡綠色林果·感受生態長廊——林果廊道”四大廊道,將大滇西旅游環線臨滄段打造成全省文化旅游發展的新引擎。
“八地”,即突出“區位優勢、城市養生、民俗風情、茗茶昔歸”的臨翔“旅居康養”目的地,突出地熱溫泉、湖光山色的云縣“休閑養生”目的地;突出茶馬文化、農耕古韻的鳳慶“茶馬文化”目的地;突出林果飄香、四季美景的永德“營地度假”目的地;突出極邊鎮康、開放新城的鎮康“邊地風情”目的地;突出邊關樞紐、蔗糖之城特色的耿馬“邊關糖城”目的地;突出原始秘境、民族文化的滄源“秘境佤鄉”目的地;突出美麗鄉村、精品莊園的雙江“美麗鄉村”目的地。
項目引領 盤活文旅市場活力
為推動臨滄文旅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期間,臨滄將推進臨翔田園城市、瀾滄江航道(輪渡)休閑旅游區、鳳慶錦秀茶尊旅游區、永康農業公園、南傘跨國溶洞、孟定鄉村旅游區、翁丁原始部落旅游區、冰島古茶圣山公園等重大項目的落地實施,擴大文旅投資、提升文旅消費水平、推動臨滄文旅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
在新投資重大項目的同時,臨滄還將重新梳理整合現有資源,通過高精品旅游景區打造、主題游覽線路策劃、特色產品體系構建、民族文化傳承開發實現文旅產品創新,構建特色產品體系,在增加文旅產品供給數量的同時,提升文旅產品供給質量。
根據《規劃》,特色產品體系將圍繞“國際國內知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云南省鄉村旅游發展先行區”發展目標,構建核心、基礎、特色三大旅游產品體系。三大核心產品即依托古茶、古道、古鎮打造茶馬健康游,依托田園風光和傳統村落打造田園鄉村游,依托佤族文化、原始森林、邊境風情打造佤鄉秘境游。三大基礎產品則是指依托溫泉資源、民俗文化、水域湖泊打造地熱溫泉游、民俗體驗游、濱水休閑游。三大特色產品將結合臨滄的造紙、竹藝、陶藝等民間工藝打造文創研學游,依托田園、草場、果林、壩塘等資源打造營地自駕游,利用國門、口岸、界碑、村落等景觀打造邊境風情游。
此外,“十四五”期間,臨滄市還將運用新興技術,促進文旅資源數字化、培育云演藝展覽業態、發展沉浸式文旅業態、實施物聯網+旅游工程、推進人工智能與旅游融合、加強智慧旅游景區建設,推進數字經濟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與此同時,還將著力解決發展資金不足、投入不夠、產品缺乏的現實問題,通過引入大型投資運營商和引進世界一流的市場主體為其提供資金支持,扶持中小微文旅企業以激發文旅市場活力,對接院校科研機構提供咨詢保障,推動文旅產業主體創新,增強文旅市場活力。
優化旅游要素 構建文旅融合新體系
以鄉村旅游為重點,構建“吃、住、行、游、購、娛、網、廁”八大要素體系,完善鄉村旅游接待設施,配套鄉村旅游特色產品,形成以鄉村旅游為龍頭的文化旅游發展格局。其中,將通過打造系列特色餐飲、“明廚亮灶”提檔次、打好“綠色食品”牌來開發特色餐飲美食;發展一批特色民宿、引進度假酒店品牌、建設半山酒店和高品質酒店、培育特色庭院等,培育精品住宿業態;優化交通網絡結構、建設自駕旅游營地和觀光休閑園區,完善旅游交通體系;提升旅游景區等級質量、打造鄉村旅游產品體系、發展邊境旅游,以增強特色游覽體驗;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系列旅游商品,通過鼓勵旅游商品企業注冊商標,積極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加大文化旅游對外交流合作,豐富銷售渠道,推動臨滄購物轉型升級;依托臨滄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創新節慶活動,大力發展民族、民俗、文化、體育、風情、演藝等主題旅游娛樂項目,展現臨滄民族文化之美,結合各個景區的實際情況,豐富夜間活動,利用科技感、沉浸式、場景化等元素,開發定制型旅游演藝項目,豐富體驗娛樂體系;著力構建數據支撐、科技引領、跨界融合的智慧旅游服務體系,加快推進旅游示范村、特色小鎮、重點旅游景區5G網絡建設,實現臨滄市所有A級景區和賓館游客聚集區域無線WIFI全覆蓋,提升“吃、住、行、購、娛、網、廁”的智慧化水平,開展“數字小鎮”試點,全面提升旅游業網絡智慧水平,推進旅游廁所提質升級。
不僅如此,臨滄還將在“十四五”期間聚焦公共服務、文化藝術、文物保護、非遺傳承四大領域,完善臨滄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豐富內涵與巨大優勢,以旅游發展帶動文化事業發展,重點打造文化創意、旅游演藝、節慶會展、民族工藝、影視娛樂五大產品。
在深化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同時,積極推進旅游與農業、航道、健康、城建、工業、體育的融合,打造一批質量較高、特色明顯的旅游業態產品,豐富游客旅游體驗,助力臨滄旅游實現跨越式發展。
開放合作 構建文旅開放新格局
伴隨臨清高速、臨雙高速的建成通車,雙江將融入臨翔半小時交通輻射圈,“臨翔會客廳——雙江后花園”的發展格局逐漸形成。在“十四五”期間,臨滄將以文化和旅游為抓手,通過協同構建發展機制、協同進行文旅產品打造、協同進行對外營銷,實現兩地資源共享、市場共享、利益共享,加快推進臨雙一體化發展。
臨滄是貫通滇西南北環線的重要節點以及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資源優勢以及區位優勢使得臨滄成為大滇西旅游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期間,臨滄將主動融入全省大滇西世界級旅游環線建設,依托大滇西茶馬歷史文化、橫斷山自然生態和中緬邊境風情旅游資源,聚焦“茶馬、邊境、鄉村、民族、林果”五大主題,構建“重走千年古道·追憶茶馬繁華——茶馬廊道、行走秘境邊關·回顧崢嶸歲月——邊境廊道、走遍多彩田園·品味鄉愁味道——鄉村廊道、嘗盡綠色林果·感受生態長廊——林果廊道”四大廊道,形成大滇西茶馬文化游線、大滇西生態自然游線、大滇西邊境風情游線三條特色旅游線路。同時,打造田園鄉村旅游產品、民俗體驗旅游產品、邊境自駕旅游產品、健康養生旅游產品、生態科普旅游產品、高端度假旅游產品,將大滇西旅游環線臨滄段打造成全省文化旅游發展的新引擎。
臨滄地緣優勢突出,不僅是貫通大滇西南北旅游環線的重要門戶,也處在滇中、南亞的黃金旅游十字路口,更是面向印度洋的交通樞紐。鎮康、耿馬、滄源三縣與緬甸毗鄰,國境線長290.791公里,擁有1個國家級一類開放口岸和2個國家級二類開放口岸、1個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是云南省五大出境通道之一,開放條件明顯,沿邊旅游資源豐富,具有發展邊境旅游難得的區位優勢和堅實的資源基礎。利用沿邊開放優勢,臨滄將在努力突破臨滄交通制約瓶頸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和云南省“輻射中心”建設,把握機遇、發揮優勢,大力發展邊境旅游,加快沿邊開放進程,將臨滄打造成為客流十字軸心樞紐和面向印度洋經濟圈的國際大通道。
文旅頭條融媒體記者 劉婭娟 文
臨滄市文化和旅游局 圖
責編 劉榕杉
審核 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