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古渭南之渭南八景
原標題:?話古渭南之渭南八景
話古渭南之渭南八景
渭南(今臨渭區)八景
關中有八景:華岳仙掌、驪山晚照、雁塔晨鐘、曲江流飲、草堂煙霧、灞柳風雪、咸陽古渡、太白積雪。
渭南亦有八景:沋水夜月、瑞泉瀑布、密畤晚霞、象山雨霽、渭河春漲、豐原秋眺、泰寧晨鐘、風門堆雪。
第一景●沋水夜月
岳冠華
一城襟帶水,流月自涓涓。
露濯疑窺鏡,波搖欲動天。
清光浮不定,寒氣逼當前。
坐石宜琴曲,高風慕昔賢。
而今,這里已成了公園。每當夜幕降臨,皓月當空,霓虹四射,其景比古,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二景●瑞泉瀑布
六道泉流急,垂山破翠微。
濺珠輕點鬢,似雨冷沾衣。
龍以玉為種,洞疑云自飛。
休言附沋渭,大海會回歸。
明嘉靖年間,渭南儒學大家南大吉辭官回鄉后,在此置建湭西書院,講四書、五經、理學、語錄和王陽明心學,嘉靖三十四年(1556),書院為華州大地震所毀。
如今周邊建筑也蕩然無存,六姑泉也僅剩遺址。
第三景●密畤晚霞
村煙疑積霧,晚色望秦臺。
草色天連碧,巖光翠作堆。
青牛今已矣,紫氣訝東來。
何必非余焰,興亡示劫灰。
《史記》秦穆公筑密畤臺于渭南,以祀青帝。這里的“渭南”乃泛指渭河之南,是廣義上的渭南,并非指當今臨渭區所在。密畤實際上在寶雞。
宋元時,人們附會于臨渭區單家圪塔高臺。單家高臺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遺址,不過此臺地勢高兀,登高鳥瞰舊縣全城盡收眼底,南望風門兩峰,晚霞落輝,亦是一景。
第四景●象山雨霽
象山巖壑好,引頸望橋南。
碧嶂凌空立,蒼煙過雨含。
樹深云出翠,巖重石如蘭。
政暇堪雙履,琪花摘滿籃。
象山即元象山,又名倒虎山,今稱大峪嶺,山形如同臥象,平常云生山腰,煙云繚繞,夏秋兩季,有云即雨,山中晴天甚少。一遇天初晴,滿山蒼碧,草木青綠,亦列渭南一景。
此景今仍依舊,只是塔山之上靈臺寺建筑已不復存在了。
第五景●渭水春漲
鳥鼠來非近,彌漫萬古清。
漁歌雙棹遠,野渡一舟橫。
樹影搖波碧,花光帶雨明。
感深懷杜老,詩里詠無情。
渭河東西橫亙臨渭全境,它發源于甘肅渭源縣鳥鼠山,匯入葫蘆河、黑河、灞河、石川河等而入臨渭境。
渭河夏秋季水量甚豐,河面寬闊。春天上游開凍,渭水順流而下成洶涌之勢,也是一雄觀之景。
第六景●豐原秋眺
遠眺陟秋原,孤城帶一川。
碧山寒雨里,紅樹夕陽前。
渭落沙光白,天空月影懸。
所欣豐歲稔,萬戶滿廚煙。
自古至今,塬上盛產核桃、柿子,每到深秋之際,登望兩塬,滿眼柿紅,遍山紅葉,北望城區猶在眼底,渭河如帶東飄,游人到此亦是一樂,所以有秋眺之美。
此情此景,今時依然。若上兩塬,花木引徑,馬路寬闊,處處呈現著社會主義新農村之美景。
第七景●泰寧晨鐘
后土祠中物,嗡嗡應侯鳴。
因風晨更響,帶露韻尤清。
有意堪入夢,無詩負此聲。
秋來殘月曉,時動風波生。
渭南老城東南之上先前叫明光塬,塬上有泰寧宮,宮內鑄有1400斤大鐵鐘。大鐵鐘懸于山門之內右側,每日清晨,大鐘一鳴,方圓十里皆可得聞,故而泰寧晨鐘又成一景。
泰寧宮在解放前已廢,大鐵鐘毀于1958年大煉鋼鐵中,故此景今已不復存在了。
第八景●風門堆雪
五指山如玉,遙峰積雪晴。
癡云籠不散,夜月晝長明。
爽氣生襟袖,寒光逼邑城。
敢言心似水,澈骨覺詩清。
風門在今隴海鐵路沋河鐵橋處。東西兩塬被沋河從中切開,形成一個小型峽谷。此地氣流較急,人稱風門。冬季風門積雪甚厚,兩側及山坡多樹,雪后玉樹銀花,銀裝素裹,儼然一玉雕世界,游人亦以此為景。
此景而今如舊,絕高鐵橋橫亙于谷口,更添風門堆雪新意。
渭南八景:春看渭水高漲,夏觀象山雨霽。秋眺豐原紅葉,冬踏風門積雪。近觀瑞泉六道飛簾四濺,側耳聞聽泰寧晨鐘聲遠。靜望密畤落日霞輝,動輒堪履琪花滿籃。
如今政通人和,喜逢盛世。重辟新景,再添新水。桃花源四季如春,石鼓山游人似醉。南湖水鏡映面,沋河風清柳動。
問古往今來景美何處?唯我大美渭南!
來源:渭南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