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成都理工大學師生赴北川縣開展“探訪汶川地震遺址,弘揚抗震救災精神”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導語】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為弘揚“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抗震救災精神,彰顯中華民族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的堅韌品格,提高廣大青年綜合素質,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物理學院“探訪汶川地震遺址,弘揚抗震救災精神”社會實踐團隊于7月7日至7月9日前往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及北川羌族自治縣周邊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身臨十四年前被災難侵襲的北川,感受現今與當年的巨大變化,展現災區人民從悲壯走向豪邁的過程。
【探訪汶川地震遺址,我們在行動】
2022年6月16日實踐團隊正式組建,團隊由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物理學院地球物理系系主任田仁飛、系副主任鄧凱帶隊,及學生骨干組成。為共同完成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在活動前期多次組織開展籌備工作會議,建立詳細可行的活動方案,最終明確活動方向,圍繞“追尋北川地震劫難之源”、“宣傳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參觀汶川地震遺址博物館”三大方面展開。
圖1 團隊出征
【追尋地震劫難之源,透視沙壩斷層】
“地動山搖搖不散中華魂魄,山崩地裂裂不開萬眾一心”。7月8日上午,實踐隊一行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闕小勇科長的帶領下,乘車前往北川沙壩斷層遺址,實地考察地震前后斷層的錯動,并開展地震成像數據采集工作。
圖2 沙壩斷層地震遺址
隨后,在沙壩斷層教學處,學生按原計劃分為兩組,一組進行淺層地震數據采集分析,學生成員在田仁飛老師的引導下,回顧地震勘探原理知識,了解野外測線布置方法,并順利完成檢波器、地震儀等相關儀器布設。一切就緒后,小組成員輪番上陣,揮舞鐵錘制造人工地震波,獲取現場地震數據信息,利用地震成像原理分析儀器所呈現的各類波形傳播特征,并以此為根據透析地下結構及斷層等地質體構造。
圖3 淺層地震相關儀器布置
圖4 人工地震源激發
圖5 淺層反射波地震數據采集
另一組由武振波老師指導,兩位學長協助講解,小組成員學習了解儀器各參數及波形圖含義,隨后獨立完成儀器布設,鍛煉同學們在實際操作中將理論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并以此為契機,闡述沙壩斷層整體情況,解答“為什么斷層處土壤出現黑色和焦炭味道”等科學問題。
圖6 研究生講解儀器原理
圖7 團隊成員布設三分量地震儀
圖8 武振波老師介紹沙壩斷層情況
圖9 學生近距離觀察沙壩斷層
【守望相助你我共克時艱,抗震救災精神永記于心】
“山河辜負了百姓,但祖國不會拋棄她的人民”。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震驚全國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就此發生,全國各族人民與國際友人齊心一道,共援四川,在中華大地上譜寫了抗震救災的偉大詩篇。
圖10 實踐隊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正門前留影合照
7月8日下午,實踐隊一行走進“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在遺留文物中回溯當年災難場景。同學們與前來參觀的游客一同聽述著鄧凱老師就震源、震級、烈度等基本地震知識以及龍門山斷層構造等方面所進行的簡要概述,讓大家知曉為什么汶川作為彼時震中而北川受災卻更為嚴重。縱使滿目遺跡令人悲慟,但中國人民在大災大難時的堅強勇敢,舍己為人、舍生忘死的精神又怎不使人動容。逝者安息,生者堅強;告別傷痛,未來有光。
圖11 鄧凱老師為實踐隊員和游客講解
圖12 真實的地震遺址令人觸目驚心
圖13 隊員們認真閱覽文字圖片記錄
圖14 實踐隊員在紀念館“抗震救災精神”處留言
圖15 實踐隊員在紀念館留下祝福
【走進北川舊城遺址,尋覓紅色足跡】
“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7月9日上午,實踐隊一行穿過老縣城漫漫長路,當年地震遺留下的痕跡如今依然矗立,無數坍塌、破損的房屋建筑,令人心驚膽顫的山體落石漫入眼簾,兇猛的天災面前人們顯得是如此渺小,震撼之余我們深知民族和人民必須要有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才能譜寫感天動地的壯歌,創造攻堅克難的奇跡。
圖16 地震巨型巖石
圖17 老北川縣城地震遺址
圖18 旭日揮灑在破損房屋上
圖19 團隊成員在北川大酒店地震遺址前合影
隨后,實踐團隊繼續前往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景區,來到5.12遺址紀念碑處,獻花祭奠,深切緬懷抗震救災英雄與遇難同胞。時間如流水不斷消逝,此處卻永遠定格,殘存遺跡見證著慘烈,悠長歲月點苔著堅強。
圖20 團隊學生獻花
圖21 參觀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感恩奮進,砥礪前行】
“地震無情,人間有愛”。通過志愿服務、走訪當地村民和村委會等,實踐隊一行了解到地震前后當地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生活水平幸福指數也不斷提高,災害來臨時祖國各地匯聚的磅礴偉力正彰顯著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與大愛的人性光輝。一位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妻兒的村民對團隊成員說:“逝者已去,生活還要繼續;感恩黨、感恩國家、感恩幫助的所有人,只有國家強大了,我們的生活才能夠好;希望你們深入研究,讓地震災難不再發生?!睒銓嵲捳Z深刻詮釋著抗震救災精神的實質,唯有學好專業知識,才能為地震災害防治貢獻自己的力量。自覺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精神動力,展現地物學子的青春活力,砥礪前行,不負韶華。
圖22 與當地電子商務店主交流
圖23 參觀任家坪村村委會
圖24 團隊成員參加志愿服務
【實踐感想】
鄭欽仁:此次北川之旅,我看到了5.12地震時期的一件件對抗震救災起到援助的物品,了解了地震時期全國各地對災區同胞們的幫助。北川舊城地震遺址直至今日也令人后怕,讓我更加意識到在災難面前個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總而言之,此次三下鄉之旅讓我受益匪淺,我認為吾輩應當學習先輩們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好好學習,提升專業知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努力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
喻光祺:總的來說,在這次實踐活動中,我看到了北川人們的善良,誠懇與熱情,看到了老師細心的教誨與關愛,看到了人民面對自然災害的萬眾一心,互幫互助,生生不息的民族偉力。從認識到實踐,將我們所學的專業知識融入到實踐活動中,深刻剖析地震的緣由、危害,如何有效的防震減災是我們今后前進的方向。
盧嘉赫:一方面,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援災區,舍己為人、艱苦奮戰的抗震救災精神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另一方面,災區人民在地震時的頑強勇敢、在重建后的樂觀堅強展現著人性中閃耀的光輝,使人無不為之動容??傊贝ㄖ惺刮沂芤娣藴\,作為地物青年,在今后我們更應豐富所學所識,增強對專業的熱愛,并將其應用到為人民的服務中去。
于彤澤:這次暑期實踐前往北川,受益匪淺。在專業方面,我通過實操相關儀器,學習到了課本外的知識,將自己理論學習轉化到實踐活動之中,通過參觀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我意識到了災難面前中國人民的團結,國家對災區人民的重視以及我國的強大力量,感慨5.12地震殘酷之余,更加明確了我對本專業的態度,將自己對專業的了解和熱愛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竭動力。
楊春梅:時至今日,通過舊北川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實物、實景、實例仍感受到自然災害的無情,同時,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博愛亦讓人動容。在“裂縫”中駐足,深切緬懷抗震救災英雄和遇難同胞,回顧那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偉大行動,感受當災害來臨時祖國各地匯聚起的強大救助力量和我們民族的不屈精神信仰和大愛人性光輝。
李奡:通過實地探訪北川新老縣城,兩地如今不啻云泥,讓人不禁感嘆震后國家對于災區重建的扶持力度,百廢待興之下,人們仍能挺直脊梁,咬緊牙關,中華民族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在一座座新生的樓叢下,在當地居民含哺鼓腹,足衣足食的現狀之下得以體現,每一次災難都是對民族精神的砥礪與洗禮,是對民族精神的凝聚與激揚,作為大學生而言,我們當下正應夯實基礎,銳意進取,細水長流中仍應洶涌澎湃,地動山搖下尚能固若金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