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鄉:小學教師十八載傳道授業的高原不了情
圖為辛秀娟在課堂上輔導學生。張添福攝
中新網青海澤庫7月3日電 題:青海藏鄉:小學教師十八載傳道授業的高原不了情
中新網記者 張添福
個頭不高,但工作勁頭十足;雖是漢族,卻能講一口流利藏語——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城關寄宿制中心完小,辛秀娟講述自己十八年在高原藏鄉的小學教育不了情。
“我的父親,三歲的時候失去他的母親,九歲的時候失去他的父親,”就是這樣的家庭環境,辛秀娟說,“父親供我上學,特別不容易。成為一名老師,是我從小的愿望。”
“我很羨慕別的同學能上大專,但我的家庭條件不允許,讀完中專,我就早早結束了自己的學業。”辛秀娟吐露心跡。
圖為辛秀娟講語文課。張添福 攝
2004年,辛秀娟了卻心愿,成為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年都乎鄉的小學代課老師,并輾轉當地三個學校。
“我說普通話,他們聽不懂,他們講藏語,我又聽不懂。”辛秀娟接觸的都是當地少數民族學生,“我用普通話說,‘別吵了’。學生們也跟著學,‘別吵了’……”
辛秀娟頗顯苦惱,“起初這幾年,我的的確確下了苦功。比如一種動物,我們找圖片或實物,互相認。我在教學生的同時,學生也在教我。”
不斷學習、聽課,幾年后,語文、英語教學成績拔尖,這位“代課教師”在教育部門支持下,在當地基層學校去“送教”——講優質課。
教學之外,辛秀娟卻是另一番模樣。
學校沒有熱水,冬天,自來水管上掛著一串冰溜子,學生們掰斷分著吃。學生喝不上熱水,但剛好教室里有爐子,辛秀娟買奶粉,給學生們熬奶茶,或者買點白糖,沖給大家喝。
“而六一前后,很多學生家長去外面務工,挖冬蟲夏草,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辛秀娟說,此時,學生們個人衛生成了頭疼事,“頭發凌亂,衣服很臟。”
“天氣熱了,我喜歡給他們洗頭、梳頭,扎辮子。”辛秀娟介紹,“當時一塊錢,就能買一把橡皮筋。”
“我給他們洗衣服,沒有洗衣機,就用搓衣板,大太陽下,洗干凈晾在欄桿上,下午他們就能穿。”她說,“我自己過過苦日子,看到學生們的樣子,就會有心靈觸碰。”
辛秀娟在當地收獲了一眾“粉絲”。
“有的老人,善待我、愛護我,大早上,哪怕一碗牛奶、一個包子,都會送到學校。”當老師,讓辛秀娟感到幸福。
340元、500元、800元……直至當代課老師的第十年,辛秀娟的工資漲到了1020元。但辛秀娟從來沒有想過改行,“老師,我一定要當下去。”
十年歷練,拿到大專文憑后,2014年,辛秀娟成功考入現今的黃南州澤庫縣城關寄宿制中心完小,至今剛好八個年頭。其間,她還拿到自己的本科文憑。
雖然是學校教導主任,除了正常教學,辛秀娟還忙著和同事們一起抓課程改革,學生學業收獲頗豐,“我認為,不進入課堂、不去給學生教書,就沒有辦法掌握學生和老師們的狀態。”
辛秀娟所在的城關寄宿制中心完小少數民族學生多,該校不僅讓少數民族師生吃得放心,而且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貼近教職工、貼近學生和家長。
營造校園文化、豐富校研活動、民族團結進步進課堂、構建和諧校園……辛秀娟對中新網記者說,“如今教育教學環境大變樣,我也永遠不會離開我的三尺講臺。”
澤庫縣委統戰部負責人表示,如今,像辛秀娟老師乃至所有城關寄宿制中心完小師生一樣,該縣不斷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增強了歸屬感、認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極大地凝聚了全縣上下的信心和斗志。
黃南州委常委、常務副州長肖順琛介紹,近十年,當地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投資10.3億元實施新一輪教育布局調整,全州178所中小學校優化調整至113所,研究出臺關于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1+5”政策文件,全州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由2015年的69.49%、93%、58%提高到2021年的97.94%、96.82%、85.12%。(完)
劉琰(EN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