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區,寧夏這么做


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境內的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 寧夏文化和旅游廳供圖
傳承弘揚創新,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護文化自信的歷史基因
厚植紅色底蘊,用革命文化賡續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奮斗精神
激揚奮斗精神,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凝聚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偉力
文 | 劉軍
近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寧夏要打造文化興盛沃土,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區的奮斗目標,為寧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帶來重大機遇。
寧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4萬年前的水洞溝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1萬年前的賀蘭山巖畫生動記錄了早期的人類活動,自秦代以來形成的引黃灌區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最好的生態文明例證。寧夏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六盤山是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勝利之山,“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精神誕生自這里。改革開放以來,寧夏人民艱苦奮斗、團結一心,踐行“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理念,齊心協力走好新的長征路。
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區,必須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寧夏力量。
傳承弘揚創新,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守護文化自信的歷史基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歷史上的寧夏地處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匯過渡地帶,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區,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和傳播文明的要地,在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商周、秦漢、北朝、隋唐、宋元等時期的考古研究中具有獨特地位,先后形成了以巖畫、長城、引黃古灌區灌溉工程遺產等為典型代表、頗具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既是寧夏的“文化瑰寶”,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
寧夏的水洞溝遺址和西夏陵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鴿子山遺址的發現,彌補了黃河流域寧夏境內的萬年文化史。寧夏現存長城遺跡達1038公里,廣泛分布在域內19個縣區,匯集了戰國、秦、明等多個歷史時期,被譽為“長城博物館”。固原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鎏金銀壺,實證了寧夏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更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的生動見證……寧夏的這些歷史發現豐富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深入挖掘闡釋利用好這些珍貴文化遺產的內在精髓和時代價值,對于講好寧夏故事、增進民族認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區,要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不斷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統籌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建設,大力推進黃河文化傳承彰顯區和黃河精品旅游帶建設,讓賡續五千余年不斷的中華文脈開枝散葉綿延勃發,成為文化自信的堅實底氣和深厚滋養;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講好寧夏故事、增進人民福祉、促進民族交融的地域“名片”,加快與全域旅游創建、特色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等的結合,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滋養當代心靈。
厚植紅色底蘊,用革命文化
賡續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奮斗精神
革命文化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篳路藍縷的革命歷程,鐫刻著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渝的理想信仰,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寧夏是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匯聚了豐厚的紅色革命資源。1935年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紅軍登上六盤山,一曲氣吞山河的光輝詞章《清平樂·六盤山》從這里走向世界,“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精神成為激勵人民群眾攻堅克難、建設家園的寶貴精神財富。1936年10月22日,紅軍長征三大主力軍在西吉縣將臺堡勝利會師。寧夏還留下了“單家集夜話”“愛民如天”的紅色佳話,中國第一個縣級回民自治政權——陜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也在這里誕生……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錯綜復雜,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越是在關鍵時刻,越是要從革命歷史中尋找豐富鏡鑒,從精神文化中汲取深厚滋養,在對歷史與現實的深邃思考中激發奮斗精神。
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區,要深入挖掘整理革命時期在寧夏的歷史事件、文物遺存和文旅資源,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不斷從革命文化中凝聚價值共識;要加強對革命文化時代價值的宣傳,全面闡釋“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精神、“走好新長征路”的奮斗精神,不斷從革命文化中淬煉思想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要用好紅色資源,以六盤山紅軍長征景區為核心,打造全國紅色旅游新高地,拓展紅色資源空間,不斷從革命文化中汲取信仰力量,引導人民群眾鍥而不舍把革命先輩為之奮斗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激揚奮斗精神,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凝聚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偉力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著時代進步潮流和發展要求。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來,寧夏人民艱苦奮斗、埋頭苦干,踐行、彰顯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寧夏西海固地區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被聯合國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經過多年聚力攻堅,如今這里舊貌換新顏。見證山海情的扶貧搬遷點閩寧鎮,從昔日“風吹砂礫滿地跑”的干沙灘,脫胎換骨變成百姓安康、酒莊各異的金沙灘。西海固是中國脫貧攻堅史的縮影、標桿,要講好西海固脫貧攻堅的奇跡和故事,向全國、全世界真實立體全面地展示寧夏脫貧攻堅、生態改善、轉型發展成果,讓人民群眾在今昔對比中感受寧夏穩定發展、團結和諧、生機勃發的良好局面,各族群眾安居樂業、其樂融融、熱情好客的美好景象。要通過文化和旅游的小窗口,展示寧夏和中國的大變化,幫助國際社會加深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認識。
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區,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文化建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進一步凝魂聚氣、強基固本,夯實寧夏各民族全社會休戚與共、團結奮斗,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思想基礎。要始終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目的,加快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利用好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平臺,將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文化旅游長廊打造成為以葡萄酒產業為核心,與國際接軌、同世界對話的國際旅游目的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高品質的文化需求。
(作者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