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部莫負春光吐魯番沙漠植物園荒漠
原標題:游西部 莫負春光
提起春天的旅行,你會想到什么——春回大地,萬物生長;遠山漸綠,草長鶯飛;絲絳拂堤,鮮花盛開。當下正是踏青賞春的好時光,在我國西部地區,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相對較小,許多景點景美人少、不易扎堆,正成為國內旅游市場的新寵,游客出游熱度相對較高。為此,本端特別策劃,將目光投向西部地區,為游客的出行提供參考。
新疆吐魯番沙漠植物園:
環保研學之“花”香飄大漠
本端實習記者 王偉杰
位于新疆吐魯番市南10公里處的吐魯番沙漠植物園是世界海拔最低的沙漠植物園,園內沙漠植物種類繁多,花香濃烈。同時它也是中國沙漠植物基因庫,對荒漠植物起到了基因保護的重要作用。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兼具荒漠植物引種馴化、沙害防治研究、沙漠植物普及教育、觀賞旅游等多種功能。每年的3月20日至7月初,園內幾乎每周都有不同的植物開花,整個植物生長季花開不斷,花香綿延,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賞花觀景。
“這里原來是一片荒漠,因為吐魯番的沙塵比較大,一刮風以后,漫天飛沙,把周邊的農田都侵蝕了。后來想到通過荒漠植物移種的方法對風沙進行治理,建立了沙漠植物園,形成了固定沙丘。”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總經理鐘建疆表示。
據了解,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前身是吐魯番紅旗治沙站,建于1972年。當時的作用是為了防風固沙,有效阻滯風沙進一步前移。后來在此基礎上廣泛收集荒漠植物并進行引種馴化,建立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目前,植物園占地150公頃,已成為中亞荒漠植物資源(物種、基因)儲備庫、我國荒漠植物多樣性遷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究基地和國家科普教育基地。植物園保存荒漠植物700余種,基本涵蓋了中亞荒漠植物區系主要成分類群,其中荒漠珍稀特有植物43種,特有種21種,殘遺種4種。
▲ 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百花爭艷(吐魯番沙漠植物園供圖)
據鐘建疆介紹,沙漠植物園分為北園和南園。北園是學術交流、實驗研究、科普展示以及生活功能區域,部分對外開放。南園是沙漠植物園主體區域,包括沙拐棗、檉柳、鹽生植物、梭梭屬植物、補血草、禾草、桑葚等10個專類園區及人工灌木防風固沙示范林、坎兒井等旅游景點,大部分向公眾開放,有科學研究、科普展示、研學實踐和生態旅游等多重功能。
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目前引種了包括沙拐棗、梭梭、刺山柑、白刺等在內的700余種干旱區代表性植物。“沙漠植物園之所以在春季很受歡迎,是因為沙漠植物在春天開花較早,4月到5月包括紅柳、沙冬青、沙拐棗都會陸續開花,而且有很多屬于蜜源植物,一開花會花香四溢,滿園飄香。”鐘建疆說。
游客高先生趁著清明節放假,特意到吐魯番沙漠植物園打卡賞花。“黃燦燦的沙冬青很好看,也很香,令人賞心悅目。”高先生說,沙漠植物是很多花卉都不能比擬的,它們不嬌氣,葉子雖然短小,但莖部粗壯,根系發達,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
研學旅游是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一大亮點。沙漠植物園利用獨特的荒漠景觀、豐富的荒漠植物資源及科研與人才優勢,設計了觀摩體驗、科技講座、科學考察、科學實驗4個類型10余個校外教育實踐課程,包括“草方格固沙與生物固沙”科學探究實驗、“日賞百花香·夜游星滿天”科考營、“用科學的視角了解荒漠里的生命”主題研學日、植物科學畫、植物標本采集與制作、植物園“探寶”等課程。這些研學活動將系統的科學知識、實地觀察、動手實踐融合在一起,讓青少年在大自然中感受與自然、植物的密切聯系。
“園區每年都會接待很多校外科學教育和參觀旅游。2021年,北京、上海、廣東一些學校的青少年來科普學習,我們利用講解等多種形式引導孩子們了解生命的頑強、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鐘建疆說。
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先后被授予“國家級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野生植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基地”等稱號。此外,吐魯番沙漠植物園還舉辦“維吾爾族與植物”文化展、“千年話桑文化”等特色展覽,均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與社會反響。
雖然陸續有游客前來賞花打卡,但據記者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的當下,有確診病例報告、來自中高風險地區的人員進入吐魯番后要進行風險篩查,當地會根據風險情況進行評估,實施分級管控。同時,進入園區的游客也要出示行程碼、健康碼、核酸檢測報告,并測量體溫。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人員每天還會對園區進行環境消殺,切實保障游客的身體健康。
鐘建疆說:“我們開發旅游這兩年,最大的挑戰就是疫情,疫情導致游客量大幅下降,有時候一天只有幾十個人。最近新疆烏魯木齊市、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都出現了確診病例,所以疆內游客數量明顯減少。期待疫情過后,沙漠植物園能迎來更多各地游客。”
云南大理鳳羽:
在蒼山之首、洱海之源的露天藝術館
本端記者 劉源隆
云南大理無疑是全國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隨著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理念不斷深入,繼大理古城、雙廊古漁村后,鳳羽鎮正憑借“蒼山之首、洱海之源”的生態環境和極具創意的藝術內容,成為大理備受矚目的新網紅打卡地。
這個質樸的山水田園之地位于洱源縣西南部,如今正欲成為“中國最大的露天美術館”,一個新的西部人文藝術中心已經在這里初見雛形。
佛堂村是鳳羽藝術的生根地。佛堂村里,退步堂和天馬草堂這兩座具有文創性質的宅院是白族建筑設計師八旬的作品,如今是供村民及游客參觀、體驗的文創基地;離退步堂不遠的古梨園內,“空中稻田劇場”把秧苗插上了屋頂,文藝又別致,迄今在這里已上演了多場藝術演出和商業發布會。
▲ 鳳羽天馬山下濕地內的裝置藝術作品《白駒過隙》(千宿文旅供圖)
行走在鳳羽的田野間,各種裝置藝術為鳳羽野趣增添了繽紛的色彩,《改變世界的三個蘋果》中,黃、白、紅3個巨型“蘋果”很是壯觀,分別象征夏娃的蘋果、牛頓的蘋果與喬布斯的蘋果;天馬山前,8匹形態各異的鋼筋“駿馬”在濕地碧水上“飛馳”而過,正是《白駒過隙》。
半山之上,一處廢棄已久、滿是斷壁殘垣的古村落——大澗村正在被注入新的生命力,一個占地2000余畝的“鄉愁公園”正以獨特的姿態重回大眾視野。星空餐廳半山酒店、帳篷酒店和野外徒步等項目都在陸續建設,空間無限。
曾被廢棄多年的鳳羽第二中學,如今搖身一變成了集民宿、餐飲、美術館等于一體的“白米倉青年文創空間”。在這里,室內、樓道、草坪都是美術館的展廳與陳列墻,一匹紅馬雕塑就昂首矗立在樓頂,召喚著鳳羽年輕人“以夢為馬”勇往直前。一到假期,這里還是備受游學團隊歡迎的天然的美育游學營地。
除了一系列藝術品外,每年鳳羽還舉辦各種文創活動:芒種“插秧節”、夏季尋菌之旅、秋季“豐收節”、新年祈福“火人節”……平時還會有許多知名藝術家和學者來到這里開展“星空對談”,為當地村民及游客貢獻豐富的精神食糧。
“新冠肺炎疫情后,我們將迎來新文旅時代——身體旅游正在升級為‘頭部度假’。”大理千宿文旅董事長封新城這樣說。何謂“頭部度假”?他解釋,即以內容為吸引力的“身體修復+頭腦充電”,可以說“課程+體驗”正是“頭部度假”的產品特征。
近來受疫情影響,很多無法選擇出境游的游客把鳳羽設為心目中旅游出行的首選地之一。在退步堂里看云卷云舒、在“空中稻田劇場”欣賞藝術表演、在可否館里啜飲云南小粒種咖啡、在星空餐廳品嘗“鳳羽野奢宴”、在白米倉體驗瑜伽課程、徜徉在田野間探尋鄉間野趣……來過這里的游客均表示,鳳羽讓他們得到了深度休息,感覺到能量的補充。在臨走前,游客還可以選購鳳羽當地的物產,包括野生蜂蜜、菜籽油、白米、腐乳……水干凈、日照長、溫差大,優質生態保障了鳳羽物產的品質。
▲ 在星空餐廳享用星光照耀下的鳳羽宴(攝影邵宇鵬)
疫情下,鄉村文旅的發展需要另辟蹊徑。一直在多維度開拓文旅產品的鳳羽已經成為一個文旅融合的樣本。據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統計,受當前疫情影響,今年的清明小長假仍以本地游為主,“大理人游大理,本地周邊游”成為當地市場主要特征。
由于疫情形勢嚴峻復雜,為持續鞏固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降低疫情輸入、傳播和擴散風險,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發布了最新的旅游防疫政策,要求所有入州、返州人員須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注冊云南健康碼和通信大數據行程卡,并主動配合掃驗碼和健康管理工作。行程卡帶星的游客建議暫緩旅行計劃,入州游客需進行7天居家健康監測,不滿足居家條件的需在指定酒店自費隔離。大理州文化和旅游系統要求各旅游景區嚴格貫徹落實“預約、限流、錯峰”等措施,科學合理制定營業時間,調控進入景點游客數量。
寧夏彭陽嘛喇灣、北長灘百年梨園:
春有約,花不誤
崔 娜 馬曉玲
4月2日,一段時長10秒的梯田花海在《新聞聯播》中映入全國觀眾的眼簾,這里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曾因生存條件惡劣、自然災害多發、地理位置偏遠,山大溝深、墚峁交錯、干旱少雨,被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近年來,隨著文化和旅游不斷融合發展,旅游業日益成為大眾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在人們心中生了根,寧夏也從昔日的貧瘠之地變為今天的塞上江南。
近日,寧夏固原市彭陽縣這座紅色文化資源豐厚、歷史悠久的小城在漫山遍野的山花映襯下美成了一幅畫。
“我一路看過千山和萬水,我的腳踏遍天南和地北……”在悠揚的歌聲里、在舒緩的曲調中,一條紅黃藍相間且由熱熔鋪就而成的花間小路——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嘛喇灣77號彩虹公路,火了。有網友留言“彩虹從天上落下來,恰好印在了路上”“拋開一切煩惱,也想去走走”“桃花印花海,美若水云間”。據悉,嘛喇灣77號彩虹公路于2021年修建完成,全長7.7公里,為單行路,連日來,日均客流量高達5000人次。
彭陽縣文化旅游廣電局旅游發展中心主任吳進遙介紹,由于當地是林區,大面積覆蓋常青樹,在森林防火方面,則由彭陽縣自然資源局牽頭、當地護林員配合,制定相應森林防火措施。為確保安全道路運輸,由彭陽縣公安局牽頭的交警大隊、交巡警隊和治安警相互配合,對道路——單行路進行管控,沿路巡邏、疏導交通。
▲ 彭陽縣嘛喇灣77號彩虹公路(彭陽縣文化旅游廣電局供圖)
近年來,彭陽縣堅持“生態立縣”方針不動搖,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生態為基石,堅持不懈植樹造林,改土治水,打造出一座豁達包容而富有魅力的山水之城、生態之鄉。
比起彭陽嬌艷動人的桃花、杏花,中衛市北長灘的梨花則呈現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景觀。
中衛市北長灘位于國家5A級旅游區沙坡頭的上游30公里處,因歷史悠久,集北方土木結構的傳統建筑、軍事防御和原始古樸生態于一體而被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是電視劇《山海情》中涌泉村的取景地。從北長灘出發一路向前,一片歷經滄桑的百年梨園逐漸浮現在游人眼前。
作為大自然饋贈的禮物,每年4月,這里梨花綻放,競相吐蕊、花香襲人,與煥發青春的古樹和滔滔的黃河水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怡然自得的畫面,游客絡繹不絕。
北長灘村黨支部書記張積方介紹,北長灘的梨園里有百年梨樹207棵,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春天,一場梨花雨似乎可以洗滌塵世的焦灼;夏日,盎然的綠色展示著生機勃勃;秋季,先后變色的梨樹葉繪就出一幅令人神往的油畫;冬日則呈現出西北不一樣的雄渾遼闊。同時,百年梨園作為自然生態林園,有黃河灘棗等農副產品供游客挑選,山中的鎖陽、蓯蓉、山棗等純天然藥材更是很多游客選擇帶回家的伴手禮。
根據當前疫情防控形勢,為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切實保障廣大游客健康安全,彭陽嘛喇灣、北長灘百年梨園均采用錯峰賞花的方式并制定了檢查行程碼、健康碼、測體溫、做登記等一系列防御措施,引導游客做好個人防護。
未來,寧夏將積極應對疫情常態化趨勢,充分發揮為民、富民、利民、樂民的積極作用,聚焦大眾文化和旅游新需求,從優化產品供給、提升服務品質等方面,推動文化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專家點評
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總統計師、所長 馬儀亮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此次清明假期以本地游為主,國內各省接待游客中本省游客占比達94.9%,游客在目的地的游憩半徑收縮至5公里以內,為常態化疫情防控以來各節假日最低。本輪疫情東部重于西部,對旅游市場的沖擊也是東部大于西部。鑒于新冠病毒超強的傳染能力,無癥狀比例高,傳播的隱匿性更強,各界防控管理更趨謹慎。因此,短程游客更愿意去城郊,中遠程游客則更放心去西部等低風險、以自然景觀為主的開闊目的地旅游休閑。尤其清明和“五一”假期交通和住宿等價格走低,旅游性價比很高。
具體而言,5月底前,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氣溫仍然不高,冰雪消融但也沒到繁花似錦的時候,為一年中景觀吸引相對較低的時期。而云南、四川、貴州、重慶、陜南等地春意盎然,時令果蔬豐富,適宜看美景、吃美食、拍美照,強化與同行親友的情感紐帶。旅游過程中,游客一定要文明出游,注意疫情防控,尊重當地疫情防控政策和“預約、限流、錯峰”政策,杜絕聚集扎堆。有條件的游客,可隨身攜帶抗原檢測試劑,減少對當地的核酸檢測和診療壓力。
(本端記者 祝 靜 采訪整理)
2022年4月9日《中國文化報》
第4版刊發特別報道
《游西部 莫負春光》
↓ ↓ ↓ ↓ ↓ ↓ ↓ ↓ ↓
責編:陳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