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市市中區社區治理“多點開花”激發老舊城市社區治理新動能
6月19日,伴隨著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內江市首個社區文化驛站——市中區城東街道鐘鼓樓社區文化驛站在水巷子正式啟用,為豐富和滿足市民多元化的文化生活需求,增強社區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激發老舊城市社區治理新動能搭建了陣地載體。
同一時間,玉溪街道腳盆田社區夕陽共度悅享中心,十余位老人正在喝茶聊天,一旁的少兒成長樂享中心內,小朋友們在志愿者的帶領下開展益智游戲。
“社會組織參與型”試點社區、“智慧科技型”試點社區、“社會企業帶動型”試點社區……去年3月,內江市市中區被確定為四川省第二批城鄉社區治理試點區,越來越多的城市社區通過不同類型的試點提升了“顏值”,涵養“氣質”,激發老舊城市社區治理新動能,助力老城區實現有機更新。
改變老舊小區“刻板印象” 激發治理潛能形成合力
市中區為什么要持續不斷地深入推進城鄉社區治理試點區工作?
“市中區是內江的老城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相對來說比較缺乏,尤其是生活在老舊小區的社區居民,他們迫切希望有一個好的居住環境。”市中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申太友認為,面對老城區空巢老人多、兒童多、特殊人群多的現狀,市中區必須緊緊抓住省級城鄉社區治理試點的難得機遇,堅持問題導向,立足社區實際,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多措并舉,大膽創新,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據悉,市中區結合“兩項改革”,將原城南街道劃入城東街道,將原來的39個城市社區優化為31個社區,并全部完成親民化改造;將358個居民小組優化為148個居民小組,重塑了社區地理片區圖,解決了困擾社區多年的資源分散、管理交叉等治理難題。
“我們定期召開區域化黨建會議,動員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示范帶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申太友介紹,市中區通過開展“雙報到”志愿服務活動和“311”干部幫扶活動,機關黨員干部到社區開展志愿服務已形成常態。目前,全區參與社區治理的黨組織達到182個,帶動社會力量參與單位588個,提供服務項目2000余個。
在城東街道交通路社區,社區里的智慧南門小區老舊房屋多、基礎設施落后、安全隱患大,是典型的“三無”小區。如今,在科技賦能之下,智慧南門小區通過建設智慧科技型社區讓居民過上了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活。
“孤寡老人長時間未出門,監控系統會及時響應,社區干部就會馬上登門查看情況。”交通路社區黨委副書記黃勇介紹,在智慧社區管理平臺上,由54個攝像頭構建的智慧監控系統可以無死角全覆蓋智慧南門小區公共區域的每個角落。監控畫面傳回后,該平臺通過“人臉識別+大數據”技術可實現對轄區居民和外來人員的精準摸排,及時掌握轄區各類安全問題。
社區雖小,卻連接著千家萬戶。在實施黨建引領、組織優化、科技賦能等工程之下,市中區帶動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激發治理潛能,形成治理合力,推動了服務常態化、項目科學化,不斷增強社區服務能力,讓居民持續受益。
擦亮5大服務品牌 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
從單一的政務服務功能擴展到提供多樣化服務,社區在給群眾帶去便利的同時,運營成本也大幅增長,提升社區自身“造血”功能迫在眉睫。
于是,城西街道呂祖廟社區開始探索以社會企業帶動社區治理的新模式。
談起社區以“政府購買服務+有(低)償收費”項目化運作方式培育的內江六朵花花家政服務社會企業有限公司,呂祖廟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益介紹,該公司采用項目經理工作機制,實行“一項目一經理一合同”,由項目經理負責社區社會企業《家政便民服務》項目策劃、運營、管理。通過免費(公益)服務宣傳推廣社會企業,提高轄區居民知曉率,將來有(低)償承接更多居民服務,就可以做大做強社區社會企業。
除了自我培育的“六朵花花”,呂祖廟社區還引進內江益美教育發展社會企業有限公司,在全市率先與壹基金合作,設立城西兒童服務站,“免/低收費”開設書法美術興趣培養班,周末開展免費的手工課、科學小實驗以及節日活動。
6月14日,在市中區牌樓街道廟兒山社區的活動室內,“敬老愛老”主題活動正在此舉行,住在附近的數十名老人前來參與包餃子、抄手,現場歡聲笑語不斷。“前來幫忙的都是社區的志愿者們,我們社區工作人員少,基層工作又是千頭萬緒,要舉辦這樣的活動沒有志愿者可就太不容易了。”廟兒山社區黨委書記陰莉說。
在廟兒山社區,社會資源在社區治理工作中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作為“社會組織參與型”試點社區,廟兒山社區構建起以社區黨委為核心,社會組織、社工、社會慈善資源和社區志愿者為載體的“五社聯動”體系,不斷破解社區基層治理中的堵點、難點、痛點。
呂祖廟社區和廟兒山社區是市中區樹立社區服務品牌的一個縮影。市中區正朝著做優養老服務品牌、做精兒童服務品牌、做實特殊人員幫教服務品牌、做響文化服務品牌、做實家政服務品牌等“5大服務品牌”發力。
市中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申太友介紹,通過建立便民利民機制、應急響應機制、資源鏈接機制、隊伍培育機制、積分激勵機制、社區基金機制、資金保障機制等“7項機制”的作用下,一套“硬件上有改觀、軟件上有提升、服務上有亮點、場景上有呈現”的城鄉社區治理“中區模式”已逐步成型,“讓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和居民持續受益”的試點目標取得階段性成果。(羅尹 鄭志浩)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