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物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原標題:渭南文物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各界新聞網訊(實習記者韓璋 記者樊星)5月25日上午,渭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新聞發布會。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郝荔就渭南市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情況作了介紹。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祖亮主持新聞發布會。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目前渭南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69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1處,省級文保單位165處,縣級文保單位398處。可移動文物(館藏文物)29909件(組),珍貴文物1884件(組)。全市共有市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8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6家),各類博物館紀念館37家,共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點89處,可移動革命文物307件(組)。全市有傳統村落85處,有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及歷史街區11個。
近年來,渭南市考古發掘古遺址、古墓葬11處。2019年富平縣發掘出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山水壁畫(唐代)。澄城縣劉家洼遺址(東周時期)評為“2018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基礎上持續開展考古發掘。正在發掘的韓城市陶渠遺址(西周春秋時期)、白水縣杜康溝遺址(新石器時代)等也將產生重要影響。
自2020年起,每年設立市級文物專項保護資金200萬元,2022年起要求各縣(市、區)至少落實縣級文物專項資金50萬元,并已納入華彩渭南建設考核。近三年累計爭取中省財政資金1.13多億元,實施保護維修工程50項,修復可移動文物60余件(組),使一批瀕危文物得到有效保護。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序推進
魏長城澄城縣翟尚村段本體維修和旅游道路建設已完工,華陰段也已列入國家發改委“十四五”儲備項目。魏長城華陰市城南村段已建成開放,紅豐村至西關村段魏長城搶險加固工程正在實施。城南村至朝元洞長城防護工程、西關村至朝元洞本體保護工程資金國家文物局已下撥。《華陰市段魏長城自然生態修復及環境整治項目》已編制完成。魏長城合陽縣河西坡村段保護工程正上報國家文物局審批。
革命文物保護工程順利實施
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測繪機構開展黃河流域革命文物調查,新發現革命文物47處。實施了渭華起義司令部舊址三教堂維修、富平縣米家窯交通站舊址、蒲城縣包森故居等工程。蒲城縣楊虎城舊居東院、臨渭區老爺廟、王勁哉故居、富平縣紅二方面軍司令部舊址等維修工程正在實施。編制了《渭南市紅色旅游發展規劃》,創作了革命題材《紅梢林》《渭華星火》《張富清1948》等文藝作品。
渭南博物館建設位居全省前列
渭南市博物館、潼關縣博物館、韓城梁帶村博物館、蒲城縣惠陵博物館等建成開館。華州區毛家溝社區博物館、白水縣和園社區博物館掛牌成立,渭南市社區博物館數量位居全省前列。交通、廉政等行業及民間博物館陸續建成并對外開放。2021年配合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組對渭南市16家國有博物館、紀念館館藏文物進行全面鑒定,共鑒定、復核館藏文物8000余件,調整珍貴文物等級110余件,使渭南市館藏文物等級和數量得到整體提升。
公共文化服務不斷加強
圍繞建黨100周年,以渭南市博物館、渭華起義舊址等為主陣地,以傳統節日、“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時間節點為重點,推出一批主題宣傳教育活動。
陳列展示項目拓展提升
澄城縣博物館基本展陳提升項目全部完成,重新對外開放。市博物館《從歷史走向未來——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革命題材絲網版畫藝術展如期舉行,《與華相宜—渭南故事》等四個線下展覽正常開放,其中《百年滄桑—渭南記憶》展陳項目榮獲“陜西省首屆博物館優秀展覽評選”優秀獎。
創新文物闡釋利用手段
積極推進“數字博物館”“互聯網+文物教育”等,渭華起義紀念館加入全國“互聯網+革命文物”教育平臺,市博物館、澄城縣博物館推出線上基本陳列展,文物資源信息逐步開放共享。
文物管控能力進一步加強
渭南市群眾文保員達633人,《北斗在唐景陵安防過程中的應用》成功入選省委網信辦2021年北斗系統應用優秀成果和典型案例。持續與公安系統聯合開展“鷹”系列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近三年破獲案件164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66人,追繳涉案文物1666件和22690枚古錢幣,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件、二級文物9件、三級文物93件,有力震懾了犯罪行為。
編制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規劃》
針對魏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渭南編制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規劃》,確保文物保護與社會進步和諧發展。《魏長城澄城縣翟尚村段安防計劃》編制完成且國家文物局已批復,《華陰市段魏長城自然生態修復及環境整治項目》已編制完成,魏長城華陰段已列入國家發改委“十四五”儲備項目。
實施了魏長城保護工程
其中魏長城合陽縣河西坡村段保護工程正上報國家文物局審批,魏長城華陰市城南村段已建成開放,紅豐村至西關村段魏長城搶險加固工程正在實施,城南村至朝元洞長城防護工程、西關村至朝元洞本體保護工程資金國家文物局已下撥。